交融更为活跃和密切。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在三省四市传唱不衰,而且都声称曲谱和作者是其所属,洋溢着激昂和骄傲。
民乐民歌发展到高级阶段,就化为戏曲。它同样在三省四市有着交融。如豫南花鼓戏(俗称“麻邑哈”),就是由豫南、鄂北、皖西的民间小调、民歌、歌舞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信阳的光山县,就开始出现职业花鼓戏班。
文学艺术产生于劳动。民歌、戏曲当然也不例外。三省四市都流行采茶戏。这种风格近似花鼓戏、花灯戏、秧歌戏的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采茶灯发展而成。三省四市之所以盛行,这与大别山地区盛产茶叶不无关系。在几千年的茶叶种植中,大别山地区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兰花、信阳毛尖、鄂东北汉绿等名牌,享誉国内外。在茶叶的种植、培护、采摘、制作过程中,当然产生了大量的歌谣和歌舞,并逐渐向高端发展,产生了与茶叶有关的各种戏曲形式。
采茶戏不仅堪称是京剧、汉剧、楚剧三大剧种之母,而且与我们熟悉的黄梅戏、庐剧,也有着很深的渊缘。黄梅戏(又名黄梅调)的名称,还有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等。它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庆,但与黄冈黄梅县的采茶、采茶歌,有着渊源关系。至于庐剧,发脉于霍山、六安等地。它以皖西的民间歌曲艺术为基础,吸收了鄂东北花鼓和采茶戏、嗨子戏等剧种的艺术长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所知它最早的班社,是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霍山县东北乡的“张家班”。
民乐、民歌在大别山地区三省四市的交流、融合中,不断丰满、不断壮大,从而走向更高级的表演形式,它也娱乐、丰富了大别山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使民乐、民歌的运用更加完美。
17
三、大别山民歌的题材与内容
民歌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的理想、愿望、祈求和心声。大别山地区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生活丰富多彩,绚丽斑斓。因此,大别山民歌的题材与内容极具广泛性和深刻性。
(一)表现人民深受反动统治者剥削、压迫之苦,以及他们的反抗。如皖西民歌《穷人头上三把刀》:“穷人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债利高,苛捐杂税多如毛;穷人面前三条路:逃荒、上吊、坐监牢”。又如安庆岳西县民歌《下乡吓老子》:“头戴粪舀子,身穿黑袄子,手提黑棍子,下乡吓老子”(这是一首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乡丁、保丁下乡欺压人民、鱼肉乡里的民歌)。再如信阳市潢川县的民谣:“狗叫一声,保长一哼;不是要粮,就是抓丁”。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大别山地区人民从来都不甘于被剥削、受奴役,历朝历代曾举行过多次的反抗和起义。如信阳商城县民歌《老财不除世不平》:“天上云多天不明,水里鳖多水不清,城墙不倒路不通,老财不除世不平”。再如六安民歌《农夫苦》,其中说:“穷人无钱又无势,就是有理也坐牢。农友现在不愁了,团结起来用枪刀!”
当然,这种斗争和反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之下,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才有光明的前程。大别山地区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的民歌,可谓车载斗量,丰富至极。如黄冈红安的民歌:“小小黄安(红安原称),四十八万;男人打仗,女人送饭”。这是何等的慷慨激昂,英勇顽强!如安庆岳西县民歌《卖柴歌》,其中说:“革命求解放,大山要掀翻;打倒万恶旧世道,建设鄂豫皖。”这是何等的胸怀壮志,气势磅礴!再如六安金寨民歌《幸福
18
花儿遍地开》:“青山绿水陡石岩(读ai),穷人革命上山来。饮不尽的'清泉酒'(指泉水),吃不完的'美味菜'(指野菜)。苦去甜来见胜利,幸福花儿遍地开。”这是何等的乐观开朗,对胜利怀着必胜的信心!
(二)表现人民生产劳作的民歌。这主要集中在号子、山歌、田歌等类民歌中。
大别山地区的三省四市都是著名的茶乡,歌咏与茶有关的民歌,在这里很流行。如六安霍邱县的《摘茶》:“小小茶树矮墩墩,手扶茶树叹一声:白天摘茶摘到晚,夜晚炒茶到五更,累断脊梁筋!”又如原六安县的《卖茶》:“四月摘茶茶成难,卖茶进城把茶背。翻山越岭走得快,心儿还在紧紧催。”安庆桐城还流传着采茶长诗《茶儿经》,其中说:“手托茶盘走天下,搞活经济积金银。茶山绿绿茶叶青,踏入茶山如仙境。几十年来云中转,茶香染我肺腑心”。信阳新县的《做茶五更》,唱得也很悲凉:“鼓打二更月照墙,姑嫂做茶夜夜忙。鼓打三更月照窗,揉好炕好茶叶香。鼓打四更月偏西,姑嫂做茶汗湿衣。鼓打五更天将明,瞌睡来了眼难睁。”
大别山地区的三省四市栽桑养蚕人家也很多,歌咏与此有关的民歌处处可闻。如六安霍邱的《作天难作四月天》:“作天难作四月天,麦要温暖蚕要寒;种田哥哥要下雨,养蚕娘子要天干。”六安的《没有一人在庄上》:“走南庄,到北庄,没有一人在庄上。麦子黄了蚕要老,口唱山歌手插秧。”又如安庆岳西的《采桑歌》:“四月天气暖洋洋,姑嫂双双去采桑。好叶育蚕蚕儿壮,好蚕结茧丝儿长。”
大别山地区山场多、草儿壮,山民喜牧牛羊。因此,牛歌(也称牧歌)也别具一格。如安庆桐城的山歌《看牛的伙计好可怜》:“太阳升到半中天,看牛的把牛儿往回牵。回迟了稀饭无得吃,
19
回早了又挨老板喧,老板喧,看牛的伙计好可怜!”又如六安金寨的牧歌《牧童骑牛泪不干》:“牧童骑牛泪不干,我挨东家一顿鞭。老狗打我为牛瘦,我比牛瘦他不管!”信阳固始县的《放牛对歌》,开头就唱道:“清早起来把门开,黑毛牯子拉出来。红漆鞭杆拿在手,满腹歌儿腰里揣。我打歌头谁上来?”
大别山地区近江近淮的乡村,多为平原厚土,水田较多,轮作稻麦,这些地方田歌(又称秧歌)盛传。如六安霍邱县的《手拿青秧插满田》:“手拿青秧插满田,低头看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又如原六安县的《薅掉秧草长秧棵》:“太阳一出红似火,肩扛秧刮下田坡;一刮一刮朝前薅,薅掉杂草长秧棵,长了秧棵多收谷。”又如安庆岳西的山歌《姑娘耘禾在田中》:“万绿丛中点点红,姑娘耘禾在田中。歌不离口脚不停,边唱边耘又一垄。”信阳的《栽秧乐》唱道:“一把把来一撮撮,大家栽种幸福禾。横横竖竖如织罗,秋来谷米堆成垛。谁个栽秧不快活!”信阳商城县的《你车水来我栽秧》唱道:“你车水来我栽秧,人儿勤快地不荒。今日车水俺帮你,明日栽秧帮俺忙。日头当顶歇歇晌,白米干饭豆腐汤。”
旧时,农业等劳作强度大,大别山地区人民为减轻劳动负累、活跃身心,并使众人一齐发力,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号子。如六安金寨的《推小车》一段:“一领小车叫喳喳(呀),不叫(呢)我推(哎)偏推推(哟)它,烂泥(呀)冲子(呀)慢慢走,黄泥(呀)冲子(呵)慢慢地拉,柴王推车坐天下。”又如安庆桐城县的《打夯歌》:“小小石硪重千斤,打一下来哼一声;高高起来重重落,众人打硪要齐心。打一层来板一层,打出金来打出银;千斤石硪好好打,高楼万丈摩到星。??”再如信阳淮滨县一首《行船号子》的一段:“天下黄河九道弯,头道窄了二道宽。三道弯里能跑马,四道弯里能行船。五道弯里出宝贝,六道弯里老龙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