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民歌概述修改 下载本文

旋律进行大多是环绕式,并偶跳进,其中不少歌曲有七度大跳在整首民歌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六安市和黄冈市多首民歌在乐曲首句和中间运用小七度上行大跳,河南信阳运用小七度下行大跳,可能和各地的方言特色有关,这是各有不同的地方。如六

?

安《山区三月真正好》(安徽卷234页)出现32小七度上行大跳;六安《眼望乖姐靠门庭》(安徽卷182页),第2小节出现倚音6.到5的小七度上行大跳。信阳《打刘海一》(信阳民歌44页)、《对山歌》(信阳民歌80页)出现5到6的小七度下行大跳。 .

2、八度大跳

八度大跳在六安和信阳市的慢赶牛山歌中是常见的,给原本优美、嘹亮的大别山民歌又增加了高亢和粗犷的风格。如金寨《打

?

一把苦菜当晚饭》(安徽卷178页),出现1到1的八度上行大跳;信阳《慢赶牛》(一)(信阳民歌76页),出现6到6的八度下行.大跳。此类民歌旋律进行中,除强调主音6,更多强调五度音3,.以这两音构成旋律骨干音。如信阳市的慢赶牛和六安金寨的山区民歌都有此特点,而靠近大别山边缘地区的民歌中,更多强调四度音2,以6和2为骨干音,更显得柔美、抒情一些,并常伴有羽.徴交替调式的出现。如《山歌不唱冷清清》(信阳民歌69页)。另外在六安市的山歌中会偶然见到十度大跳,如《推小车》(安徽卷180页)。

3、六度大跳

在大别山民歌中,不但有七度、八度以上音程大跳的外,还会

?

见到小六度,如3到1的大跳,如《苦童养媳》(安徽卷503页)中小六度上行大跳;《红旗插遍大别山》(信阳民歌258页)中小六度下行大跳。

4、五度、四度、三度、二度以及同度进行

常见大部分民歌就是在三度、二度音之间环绕进行,有一种诉

31

说和叙事的特点,如《什么说话先脱帽》(安徽卷223页)整首民歌只有一个2到5四度进行,其他都是同度和二、三度音程进行。六安市四度和五度较少见,黄冈和安庆市常见四度和五度音程,如《伸手容易缩手难》和《山歌无本句句真》(安徽卷185页),

??

多次出现6到2,和5到1四度进行的旋律音程。

大别山民歌中也时常见到临时变化音,如#1,#2,#5等,都是作为经过音和辅助音运用,增加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如《梳洗打扮去看戏》(安徽卷423页)有2#1的进行的出现,可以勾画出俏皮和嬗变的特色。《放风筝》(信阳民歌179页)出现了#2,#5临时变化,是很有个性的民歌。另外,在很多民歌中运用了滑音,其中句末下滑音居多,句首也出现上滑音,如《春季里来是长天》(吴店山歌)中运用很多次,因有些滑音和变化音是记谱的不同,故在此一并列出。

(三)大别山民歌衬腔等语言特点

民歌中大部分有衬腔、衬词,其中句尾衬腔较多,能够具有生动、恰到好处的表现力,在节奏上突破了自然语言限制,避免平铺直叙的感觉,增加了欢乐、风趣、质朴的情绪和感情。其中衬词有根据当地方言(的小、你小、哎咳哟等等)即兴添加的常见。也有根据歌词词意,加上相关的衬腔,如《十把小扇》(安徽卷721页)中有“么凉凉”“溜溜”等衬词。有些衬腔其实就是揭示歌曲名称和主题,如《打刘海》(信阳民歌44页)中衬腔“刘海儿乃”。有些衬腔起着连接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花轿到门前》(信阳民歌181页)的乐句中间“你就”“我就”等衬词就是连接作用;《织绫罗》(安徽卷445页)中的“呀呼嗨伊呀嗬”和“呀哪嗬子儿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大别山民歌节拍、节奏特点

从节拍分析,大多数是2/4拍子和部分3/4和4/4拍子歌曲。

32

少数山歌和秧歌(或称田歌)整首具有节拍自由的特点,如六安市的《农业生产要抓紧》(安徽卷238页)、《铁打的心肠也软了》(安徽卷240页)和《车水歌》(信阳民歌30页)等。很多歌曲多次出现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变换而交替出现的民歌,如《手扶栏杆》(信阳民歌192页)等。也有五拍子和七拍子等混合拍子记谱现象,如《放牛子肚里百样歌》(安徽卷226页)和《我如明月缺半边》(安徽卷465页)等。

节奏形态除部分山歌外,一般较方整,词曲结合自然,句逗清晰,其中平均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居多,前十六分和后十六分音符也常见,偶尔见到附点音符和小切分节奏,六安市民歌大切分节奏是不多见的,在信阳和黄冈等地民歌常见大切分节奏。如《围灯舞曲》(信阳民歌125页)首句就运用了连续的大切分节奏,曲中不断出现切分节奏,还出现了前八分休止的大切分节奏。

弱起节奏的歌曲在极少民歌中出现,如《乖姐缠的有情郎》(安徽卷444页)。

(五)大别山民歌曲式特点

民歌曲式结构多样化,构成的复杂性有各种原因,独具特色。一方面是歌词结构多样、灵活;再一方面是因为民歌在歌词大量加入衬腔、衬词,使乐句长短不一的变化。

1、一段式

大别山民歌曲式结构大多短小,大量的一段式结构,其中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乐段都有出现,其中五句体乐段在山歌中这种曲式结构比较常见,和民歌歌词的五句头结构有关。如:《新打龙船下江河》(安徽卷177页)、《山歌不唱冷清清》(信阳民歌69页)。一段式也有六句体、七句体、八句体乐段等结构形式,但往往都会有重复性或者变化重复性的结构,如《手扶栏

33

杆》(安徽卷465页)。

2、二段式

二段式结构在大别山地区民歌中出现不太多,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山歌中“慢赶牛”(或称“抢句子”)中数板部分的乐句,发展成了新的乐段。成了对比性的乐段,构成了二段式民歌。如六安的《乖姐住在崩壁尖》(安徽卷183页)、《小郎住在桥两头》(安徽卷181页)等。

第二种是放牛山歌中对歌串起来,构成二段式民歌。如六安民歌《一把筛子好些眼》(安徽民歌26页),一乐段为羽调,二乐段为徴调,在调式和旋律上有明显对比的二段式。再如《盘歌三》(信阳民歌83页),属于加引子的二段式。

第三种是“花鼓”“灯歌”的曲式多为二段式。有比较长的二段也有短小的二段式,两段有的加入锣鼓过门。如信阳民歌《二姑赶会》(信阳民歌104页)、《卖茅柴》(安徽卷544页)都比较长,《秧麦》(信阳民歌143页)比较短小。

三段式结构和多段式结构在大别山民歌中不多见,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六)大别山民歌演唱特点

在六安市和信阳市的山歌中,有特殊的原生态演唱方法,如《对山歌》(信阳民歌79页),民歌中部分“欧欧??.”演唱时候,用手指点喉咙发出的颤音。再如《什么开花在水里》(安徽卷225页),“欧欧??.”是吹手或拳头敲击喉部唱出。还有六安市的《农业生产要抓紧》(安徽卷238页)这种三接气就是特殊唱法,用下巴不断的上下颤动,此类歌曲演唱形式更是特别,由三位歌手担任领唱,称头声、二声、三声,另外根据人数多少不等,分四个一组,称头把拽、二把拽、三把拽、四把拽,按顺序帮唱,“过岗”由全体齐唱。六安市的高腔山歌《铁打的心肠也软了》(安徽卷240

34

页)中间还有朗诵,形式多样,这些都是六安市特有的演唱形式,为大别山其他地区所少见。

在民间民歌歌唱中,劳动人民怎么说话就怎么唱歌,想唱张嘴就来,因此人们演唱的民歌自然、朴实、自信、得体。然而就是这种自然形成的清晰、明亮的吐字咬字习惯,使整个民歌演唱达到了声音洪亮、丰满、圆润的效果,充满了一种原生态的艺术感染力。

2012.4.18于六安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