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2、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 4、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安然无恙: 周济: 撮合:
六神不安: 战战兢兢:
五、读课文疏通情节: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一、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六、课文解读
教师提问①: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学生默读1~5段,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师生讨论归纳:
②提问: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思考讨论总结。
③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学生找到相关段落,勾画重点句子,并思考原因。
④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
二、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疏通字词: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学生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 孤僻: 讥诮: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⑤小说通过怎样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他的悲剧?
⑥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这样的人为什么表示要结婚?如果他结婚了,会不会走出“套子”? 学生阅读课文相关段落,勾画语句,并思考。
【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①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②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总结人物形象】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揭示主题】:
七、写法分析: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八、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习小结。 教师点拨要点: ① 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② 讽刺手法的运用。
③ 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九、联系现实,展开讨论
小说塑造“套子”这一形象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有政治上的、制度上的,也有思想上的、习惯上的,等等。这些“套子”有的也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有着许多的“套子”束缚着人们,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要进步,就必须不断地冲破形形色色的套子的束缚,所以,我们应当不断解放思想,冲破禁区。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