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色彩
东风吹开了河面的薄冰/多彩的春姑娘便亮相了——/洁白的头巾上/闪烁着纯真与无邪/湛蓝的眼眸里/透露出憧憬和希望/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A ;B
(2)细嫩的面庞上 ;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用成语给照片取题目。1幅图,春天到了草木萌发,三个嫩芽钻出地面,对应“春回大地”;2幅图,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对应“春暖花开”;3幅图,老师带领学生排队出游活动,师生就像园丁和花朵,对应“桃李芬芳”。
(2)本题考查仿写诗句。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紧扣“多彩的春姑娘便亮相了”,围绕“春姑娘”的外貌表情拟写诗句。 故答案为:(1)C、A、B
(2)细嫩的面庞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点评】(1)本题考查用成语给照片取题目。答题时应注意,一是认真看图,这是解答好图画题的前提条件;二是审读寓意,这是解答图画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准确理解三个成语“春暖花开、桃李芬芳、春回大地”的意义,结合照片画面或画面的内涵,确定成语和画面之间的对应关系作答。
(2)本题考查仿写诗句。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属于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
7.阅读下面图片,完成小题。
(1)阅读图片内容,说说该图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下列对图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来说,灭火器比较轻便,皆可单手操作。 B.使用灭火器和消火栓都需要按照一定操作步骤。 C.消火栓水压较高,可以用来洗地、洗车等。
D.校园消火栓箱的玻璃箱门易碎,应当在其前放张隔离桌。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你对图片的理解,对材料中两位同学的做法加以评析。 2017年11月9日“消防日”,某校展开消防灭火演练,七年级甲同学拿起灭火器面对风向,距火源5米开外,对准火焰顶部喷射,未能灭火;乙同学迅速打开消火栓灭火成功,快速收起消防水带恢复原状态。在最后演练点评中,这两位同学都受到批评。 (4)该图片设计者是如何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看懂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答案】 (1)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B
(3)甲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站在下风向,应当站在上风向距火源3米左右,对准火焰根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乙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灭火后没有将消防水带晾干就恢复原始状态。
(4)①图文结合;②分步骤介绍;③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图表的主要内容。要尽可能地准确把握把画面的信息全部介绍出来,组织答题时要做到抓住内容要点。两幅示意图分别是“灭火器使用图解”,4个步骤;“消火栓使用图解”,6个步骤和3个注意事项。据此归纳为: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A、使用灭火器时,一手握住压把,一手握住喷管,不能单手操作,此项错误;B、说法正确;C、消火栓在非火灾时不能使用,更不能洗地、洗车等,C项错误;D、消火栓前面两米不许堆放任何物品,“放张隔离桌”的说法错误。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评价做法。仔细读图,明白图表显示的各个信息,理解准确把握灭火器、消火栓正确使用方法,然后评价做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甲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站在下风向,应当站在上风向距火源3米左右,对准火焰根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乙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灭火后没有将消防水带晾干就恢复原始状态。
(4)本题考查分析示意图的设计思路。设计者运用图片,宣传消防器材使用和保存方法,目的是是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看懂图片,明白操作规范正确使用。为了达到这个设计目的,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分步骤介绍,详细列举,通俗明白;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有使用步骤的图解,也有保存的注意事项。 故答案为:(1)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B
(3)甲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站在下风向,应当站在上风向距火源3米左右,对准火焰根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乙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灭火后没有将消防水带晾干就恢复原始状态。 (4)①图文结合;②分步骤介绍;③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图表的主要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求考生答题时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把握图画的本质一要扣题旨,二要找规律,三要简洁表达。要点: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把握各个选项内容,把各个选项和相关常识进行比照对比,字斟句酌辨析正误。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消防器材使用和保存的安全要求。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评价做法。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灭火器使用图解”第4个步骤的规范要求,指出甲同学操作的错误。根据“消火栓注意事项”第3条,指出乙同学的错误。 (4)本题考查分析示意图的设计思路。答题时应注意,从图文结合;分步骤介绍;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几个方面分析。
8.近日,某市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1)【老师在行动】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
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上联已拟好: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请你拟出下联:________。
(2)【你也在行动】暑假中,妈妈准备让你用“网络微课”资源自学下学期的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样和妈妈说? 【答案】 (1)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
(2)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微课”。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所以,我想邀请小华来我们家,好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 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上联“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主谓结构,谓语部分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联动结构,内容写老师辛勤工作的奉献精神,下联可以是: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等。
(2)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不能偏离劝说主题。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原因: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微课”。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 故答案为:(1)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
(2)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微课”。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所以,我想邀请小华来我们家,好吗?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2)本题考查劝告类口语交际,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本题注意要用礼貌用语,详细解释达到劝说的目的。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啦!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
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lì chūn]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 编辑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中文名:立春 后一节气:雨水 外文名:Start of Spring 风俗活动:迎春、春游、鞭春牛、咬春等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多个领域。根据材料判断,“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以下哪一类遗产领域,其最恰当的选项是( ) A.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B.表演艺术
C.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2)材料一说,“该遗产项目(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请以“立春”这一节气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联系材料中的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立春 【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