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下载本文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公共政策执行在政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失灵的现象,引起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文章分析了公共政策执行失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政策 执行失灵 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简言之,是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为了达到预定的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而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调整的对象,使公共政策具体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公共政策执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策自身质量、政策资源、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制度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一、公共政策执行失灵的主要原因分析

1.政策执行监督不力导致的失灵

政策执行监督是检查行政运行,纠正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失灵,以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现象。现阶段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检验标准,缺乏专门的评价反馈渠道和强有力的从上到下的监督机制,也缺乏一系列有严格约束力的制度来保障监督与检查的进行。

1.1监督种类不少,实际效用不大从表面来看,现在的政策执行种类有人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等等,但多为事后监督,具有滞后性。

1.2监督体制不顺由于受到利益分配的影响,各监督部门都自成一体,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或威胁自身利益时,都相互推诿,责任不能落实。

1.3监督机关独立不充分监督机关人才、物的调配权隶属于地方政府,因而监督机关对其上司及同级的有些部门负责人无法超然行使监督权,造成监督失效。

2.政策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一项合理的政策应该建立在明晰的理论基础上,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政治哲学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分别在不同层面上构成了我国许多公共政策的理论前提,然后才有一定的内容、目标及步骤。政策本身缺乏合理性首先表现在政策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客观的社会问题,政策规定的内容没有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规定的各项行为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政策本身缺乏合理性,使得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失去了实践的基础,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与目标背道而驰。其次,政策目标缺乏合理性。目标定得过低或过高,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目标的制定以及执行的过程都要与群众的利益相联系,并且要注意

到与现有的资源和现实条件是否相符合,还要遵循客观规律,如果政策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情况,不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那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如中国“大跃进”时期实行的“一大二公”政策、“三年赶超英美,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的冒进政策。这类政策缺乏现实基础,所以不合理也不科学。

3. 公共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

政策执行是由人来执行的。执行者的素质高低也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从现实政策执行过程来看,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执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甚至缺乏必备科学文化知识,必然使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个别执行人员素质也确实不敢恭维。一是文化水平较低。二是业务技能较弱。三是职业道德较差。不仅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改变公共政策执行失灵的对策探讨

1.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政策执行权力

纵向上,导致中央的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缺乏规范。因此,应当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职权关系的法制化建设,用法来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关系,包括双方关系的总原则、职责权限的划分原则、各自的具体职权范围、职权划分的程序和手段等,从制度上防止中央政府收、放权的随意性和地方政府逾越冒犯的可能性,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横向上,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也是导致政策执行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抓住我国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契机,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立法,特别是对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职能配置、内部机构设置等,有必要制定机构编制的专项法律予以规范,从而弥补宪法和政府组织法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不足,将政府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纳入法制化轨道,避免政府部门间因机构设置缺乏规范而造成职能交叉,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政策执行受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能够降低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尤其是对现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的意识形态信念,往往能够淡化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实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政治社会化进程。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是加强对作为公共政策目标群体的普通公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逐步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行为模式,顺利地完成适应我国现行社会制度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第二层面是加强对作为公共政策执行者的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一系列科学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培养起他们的社会荣誉感和职业情操,进而使他们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从思想上为防止他们在政策执行中的角色错位构筑一道牢固防线。

3.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复杂的行为,政策效果与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密切相关。我们必须提高执行者的素质,这就要求:首先,认真学习执行政策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这是政策执行者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基础;其次,增强执行能力。这包括执行政策过程中所需要的多方面的能力,如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锻炼不折不挠的心理素质,能正确地预测危机,积极、灵活地执行公共政策;最后,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规范执行行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

4.加强监督

首先,必须确保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监督人员的选拔、任用、调配等不受同级党委和政府管辖,确保地位的独立。其次,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对政策执行进行公众监督,推行民主监督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用法律作为其有力的后盾,确保民众监督体制的有效运行和起到应有的作用。最后,建立行政责任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的官员要处以重惩。

参考文献:

[1]金太军.钱再见.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刁田丁、兰秉洁、冯静.政策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唐礼武.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失控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报,2005,(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