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下载本文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汇编:

文学发展简况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进程一: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古代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 1、 古希腊-罗马文学。a 其中蕴含着的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学对后来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补充: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 ,强

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虽然古罗马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性格,即崇尚文治武功,对人的力量的崇拜常常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之辉煌业绩的追求,由此又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审美品格上更趋向于庄严和崇高的风格,但仍属于古希腊原欲型文化范畴。) b 希腊神话是多神

的,众神与人同形同性,是人化的神,是神向人的下滑,人的主体性的高扬; c其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它体现的是一种世俗人本意识,其人性取向是自然原欲。

2、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a 其中蕴含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补充:其中所表现出的对上帝的崇拜,一方面表现出人对人性本质之追寻趋向

于理性的和精神的境界,这是人对自身理解上的一种进步与升华;另一方面对上帝的崇拜又表现了人对自身之原始生命力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一种压制,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萎缩,是对古希腊-罗马的世俗人本意识的排斥。);b 希伯来的神话世界是一神的,是神化的人,是人向神的提升,人的主体性

的萎缩。上帝几乎没有人的原欲,而仅仅代表人的原欲的对立面——理性,真善美皆集于上帝一身,因而人永远有罪;c 其文化内质呈“神——理性——人”三位一体之势,它是宗教理性型的,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

进程二:中世纪文学(公元4世纪-15世纪)

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发展时期。当世俗教会把基督教精神推向极端之后,人性遭到严重的压抑,上帝就成了人的异己力量。宗教人本意识开始蜕变为神本意识,原始

1

基督教对人性本质的理性追求最终走向了对人性的扼杀。对新文化模式的追寻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进程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4世纪-17世纪)

由于到了中世纪晚期,教会使基督教走向极端,上帝成了人性的反动,一些人文主义者就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向它发起攻击,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形成冲撞之势,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它以人为本、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个性自由反禁欲主义。但人文主义绝不只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单一延续与继承,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它同时又吸收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原始基督教和《圣经》本身所倡导的仁爱、忍让、宽恕等博爱思想,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它与中世纪教会宣扬的教义不能同日而语。

虽然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对个性自由的片面追求造成了人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混乱。

进程四: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的主潮)

16-17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相继爆发内战和宗教战争,“自由”与混乱相伴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意识到理性、秩序的重要性。牛顿、哥白尼、莱布尼兹等的自然科学成果告诉人们宇宙是井然有序的,因而人类社会也应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在宗教信仰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之际,人们希望专制君王承担起拯救人类的大业,给社会以理性与规范。从此意义上说,16、17世纪的王权崇拜与专制主义也具有人的解放意义。(注:①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都崇尚“古典”,但前者侧重于古希腊,后者则倾向于古罗马的政治、国家、集权理念,并且热衷于表现政治意识。 ②古典主义文学所肯定与颂扬的主要是理性意义上的“人”,而这里的“理性”等同于“政治理性”。)古典主义文学通过对古罗马的崇尚,歌颂了从神权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人自己,这正好是对人文主义文学之“人”的解放主题的延伸,是从另一条道路上延伸了文艺复兴运动。

但是,当人们主动把自己的自然权利交给国王与专制制度时,绝大多数人的主体能动性与个性自由就随之消隐了,作为个体的人依然处于个性缺失、自我缺失的状态,这正为启蒙运动留下了解放的空间。

进程五:启蒙运动(18世纪)

虽然启蒙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但启蒙文学的“理性”是从“自然法则”角度提出的人的天然拥有的全部知性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不凭借任何外在的权威与力量去认识真理;它肯定人的理智的同时又肯定人的天然情感的合理性,所以,启蒙文学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个体的人的力量,张扬理性也即张扬人的个性。

但正如康德所验证的那样,人的自然欲求与社会道德律令之间处于二律背反的永恒矛盾之中,因而人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进程六: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的欧洲完成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过渡,资本主义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碎了原有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强烈的竞争观念支配下,物欲的

2

无限膨胀,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了道德义务感和情感特征,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给人带来了一定自由、解放和物质富裕,但另一方面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新的文明给人带来了新的束缚,尤其是物的束缚,使人的自由得而复失。所以就在资本主义文明下理性主义高涨的时候,一场新的反叛已在聚集力量。

这种反叛最早来自卢梭的“返归自然”,是后来浪漫主义文学之滥觞;其次还有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年轻人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性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冰冷的理性化规则和不自然的趣味。最终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始流行,并在各个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浪漫主义思潮。

浪漫主义对“理性”的反抗,实质上是个体的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反叛,是对人的感性世界的解放和个性自由的呼唤。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

进程七: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与浪漫主义文学相反,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形成了共同遵循“真实”、“写实”原则,从而进一步促使作家普遍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西方文学“人”的观念。

科学驱逐了神学意义上的上帝,张扬了人智意义上的人的理性,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在上帝退隐的时代,人们觉得需要一个道德的“上帝”——博爱,人的灵魂里没有这个“上帝”时,人性就走向了邪恶,现实主义作家总是通过创作追寻着这个“上帝”,并无休止地拷问着人的灵魂。

现实主义普遍展开了道德善恶的灵魂质考,表现为人的原欲与理性冲突,他们不把人的自然原欲简单地视作人的原罪,而是强调对其作道德的规约,使之与人的原欲达到相对意义上的调和。

进程八:19世纪自然主义文学

在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是否存在动物性,因而人性的恶在所难免感到迷惑不解时,于19世纪后期出现的自然主义非常肯定地回答了人的生物属性的问题,从而把“人”的问题探讨又先前推进了一大步。

自然主义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在其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认为“在所有人身上都有人的兽性的根子”,这种人文观念突破了理性主义的规范,使文学对人的描写扩展到了生理性区域,表现出来非理性、非道德化倾向。

进程九: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