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下载本文

山”之誉。

6、齐云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城以西,古称 白岳 ,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

7、 天柱山 位于安庆潜山境内,其主峰海拔148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称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之称。

8、 采石矶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

9、敬亭山的诗歌文化源于南齐诗人 谢眺 ,他在宣州作官时写了不少有关敬亭山的诗歌。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慕名而来,先后七次登临,留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盛赞,于是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

10、 巢湖 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

11、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因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 醉翁亭记 》一文而闻名遐迩。文中脍炙人口的佳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喻户晓。

12、马鞍山 太白楼 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矶景区,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 “中国四大历史名楼”。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宣城画派:宣城画派,指以梅清为首的梅氏诸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梅清注重笔墨韵味和“文人画”的传统,反对死临硬摹、食古不化。梅清擅长山水、松石,尤其好画黄山。梅氏画家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梅清的从子梅磊、梅磊之子梅南,从孙梅翀、侄孙梅庚、梅种、梅蔚等,其中尤以梅庚名气最大。它们共同形成了宣城画派的风格。

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指的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作为专有名词流传,来源于徽州城(今歙县徽城镇)筑建的“四宝堂”。它们在传播中华民族文明,发扬祖国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在安徽不少地区,小孩子佩戴“端午锦”,有什么文化寓意? 答:安徽不少地方端阳节还有给小孩子儿佩戴端午锦的风俗。端午锦的代表物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绒线织成内装香料的锦囊,俗称香囊或香荷包。香料主要是香草、大蒜、樟脑、雄黄、陈香粉等。俗传,节日佩戴饰物可以辟邪。端午锦一般为亲娘亲手缝制。如铜陵民间妇女以彩色布、乡花绒等制作老虎、粽子、菱角、香袋(内装苍术等中草药)等给小孩佩戴、也有的地方为舅妈、姑姑、姨妈、外婆缝制。如涡阳妇女(外祖母、舅妈)用象征太阳黄经的黄布缝制绣有虎头、“五毒”的兜肚、黄鞋给外甥、小侄儿们穿戴。休宁县妇女为外甥缝制红包肚、香荷包、雄黄袋、彩色粽子、樟脑串等。

3、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 ,粮食产量普遍较底。据顾炎武的记载,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勉强养活全境十分之一的人口,余下的十分之九人口的口粮要从几百里之外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府,或者是从几千里之外的江西、湖广等地运来。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徽州虽然“粮不足”,可是物产丰富。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虽然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水陆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

明朝中叶以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手工业内部的地域分工和行业分工、农业的专业化趋势都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使得商品交换成为必不可少。因此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的广泛流通和各级市场的繁荣,从而为商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杭州等中心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商贾云集,空前繁荣;这一地区众多的以商业和手工业为

主的专业性市镇也在明中期后勃然兴起。江南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为毗邻的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明代盐法变革给徽商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契机。折色开中后,徽州人成批地来到两淮、两浙,从事盐业的经营,并逐渐取代山西、陕西商人而占据了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明万历四十五年,明政府又率先在两淮盐场推行“纲运制”,徽商就以同乡和同族结成纲帮运销食盐,从而获得了垄断两淮盐业的世袭特权。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和继之而来的垄断特权的确立,使徽商得以雄飞于中国商界。

4、盐业是徽商经营的最主要行业,请介绍徽商盐业经营的具体情况。

答: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是徽州盐商发展的时期。这时徽州的黄氏、汪氏、吴氏等家族中都有许多人以业盐两淮而致富。如黄崇敬,年轻时弃儒服贾,先在山东、山西、河北一带经商,后来寓居扬州经营盐业,成为财力雄厚的大盐商。休宁的西门汪氏也有许多人业盐致富,如汪福光在江淮之间经营盐业,他知人善任,又能把握商机,所以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运盐的船只多达千艘,积累的资金数以万计。同乡同族的人按照他的办法经营盐业,个个都发财致富。“数十年来,乡人称富者遂有西门汪氏。”歙县溪南吴氏,亦多富商之家,其中有不少人就是经营盐业的。如正德、嘉靖间太学生吴光异弃儒服贾,业盐于扬州,因其才学出众,被盐商们奉为首领。歙县丰南吴氏,更是盐商辈出的大姓。大约在弘治时,吴尚莹就以经营盐业

徙居扬州。其子正学继其业,扩大了经营规模。正学之子汝钟,从父兄经营盐业。

清代的盐商,有运商、水商、场商之分。其中运商获利最多,是盐商的主体,也是徽商所把持的主要行当。湖广地区地广人众,一直是淮盐的畅销口岸,两淮引盐半数以上都是在这里行销的,人数众多、财力雄厚的徽商,把湖广这个畅销口岸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湖北的汉口号称“江广总岸”,是湖广地区行盐的总枢纽,而汉口恰恰是徽州盐商称雄的地方。乾隆一朝,徽人充任汉口盐商首领而散见于记载者就有四人:歙商江承东、歙商吴钟、两淮总商江春的从弟江防、以及江禹治,他们实际上是两淮盐商派驻湖广的总代表。江西也是行销淮盐的重要口岸,这里销盐数额仅次于湖广,而江西也是徽州盐商势力很强的地方。徽州盐商在其他口岸也极为活跃。可以说凡是淮盐行销的地方,几无不有徽州盐商的足迹。总商是由官府指派或众商公推的盐商首领,一般由资重引多、办事干练者充任。两淮总商的一大半都是由徽人充任的,汪廷璋、鲍志道、鲍漱芳、程量入、程之歆、江春、郑鉴元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财雄势大,手眼通天,经常集众捐资,助赈助饷,借“报效”之功,捞取政治资本。歙人汪廷璋自其曾祖父汪镳始在扬州以业盐起家,成为两淮富商。廷璋二十余岁继业后即任总商。他对“转饷、捐赈、兴工”等“动关国计”的大事,都能“赞襄举措,悉中肯綮”,因而受到朝廷的奖励。乾隆帝南巡时,授以奉宸苑卿的职衔,并赐宴行宫,赏给御书“福”字翰墨及许多宫中珍贵物品。歙人郑鉴元“总司鹾务十余年”,也多次因功受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