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终往生则可,不要有急躁妄心结成的不解之团,以免招来魔事的祸害。
无论诵什么经,持什么咒,都必须念佛若干声回向往生西方,才符合修净业的宗旨。念佛回向,不可忽视。回向即是信愿发在口中。然而回向只适宜于夜课完毕,或者日中念佛诵经完毕后实行。念佛则应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心中只要具有愿生的念头,即是常时回向。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所有一丝一毫的善,以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把这些功德都回向往生。如此,则一切行门,都是净土的助行。譬如聚集一切尘土造成大地,聚集一切河流汇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知道它的边际和深浅?然而必须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众生。如果能将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又速能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然修妙行,可感来的果报就很卑劣了。
回向发愿心,就是以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全部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有这种心愿,功德无量。若只为自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也狭小了。譬如一盏灯,只有一盏灯的光明。如果肯以自己的灯点燃其他的灯,就会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盏灯,它们的光明就无法比喻了,而自己的灯却毫无所损。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只知道自私自利,不愿别人得到利益。
什么是回向呢?因为自己所修念诵等种种功德,若任其所作,不做回向,就会随其功德得到各种人天福报。所谓回向,就是现在将所作得人天福报的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乃至将来最后成佛的果,而不是使它仅仅只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个“回”字,便可见修行人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个“向”字,便可见修行人有决定希望出世之方。这就是所谓的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所作功德,人天的因,要回向涅磐的果;所作功德,生灭的事,要回向不生不灭的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个人行为,要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回向”即发愿,立誓,决定所向的意思。“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的意义很大啊!回向之法虽不统一,但是必须以回向西方净土为唯一不二的最妙法。因为其他大愿,不生净土,常常难以成就;若生净土,则无愿不成。因为这个缘故,凡是所作一切功德,即使另外有所期盼,也必须再回向净土。
发愿,应当于朝暮念佛完毕后进行。可以用《小净土文》(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后发愿)。若有空闲时间,则用莲池大师的《新定净土文》比较合适。这篇文章词理周到,为古今之冠。须知发愿读文,是要你依文发愿,而并非读文一遍。就是发愿了。
二、劝兼念观音 导读
念佛念观音,都能消灾免难。平时适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到患难,可以专念观音;因为观音悲心很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宿缘很深。不过,听见这种说法,不能就认为佛的慈悲比不上观音。要知道观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释迦佛在世时,也曾经让苦难众生念观音,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呢?
观世音菩萨,在过去久远劫中,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只是因为慈悲心切,虽然安住在常寂光土,但又垂迹于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三土;虽然常现佛身,但又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然常侍奉在弥陀
身边,但又在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以说只要有利益众生的事,观世音菩萨无不使之兴盛。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迹之处,观世音菩萨示现在普陀山,是想让众生虔诚礼拜有个地方,岂是菩萨只在普陀山,而不在其他地方?一月高悬天空,大地万川影现,即使小到一勺一滴水中,各各都现全月。若水昏浊而动荡,则月影就不清楚了。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就在冥冥之中显灵使众生获益了。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就难蒙菩萨救护了。此义很深,应当看《印光法师文钞》中的《石印普陀山志序》便可以明白。
菩萨名叫“观世音”,是因为菩萨在因地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菩萨名号的音声而施救护,所以名为“观世音”。“普门”的意思,是因为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使他们就路还家,不单独只建立一个法门。如世人病有千般,那么药也有万品。菩萨不执定一法,而是根据众生所迷之处及其易觉悟之处,去点化他。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都可获证圆通佛果。因此法法头头都是出生死,成正觉的法门,故名“普门”。如果菩萨只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了。
观音大士,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为度众生,不离常寂光佛土,现菩萨身。还普应各种不同根基众生的需求,化身于六道中,用三十二应化身,十四种无畏,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好像月印千江,春育万草一样。虽然不作计较考虑,但是能随缘施为了无妨碍。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完完全全证到了一切唯心的境界,圆融显露了自性。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即以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由此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都在菩萨寂照心中。所以能够慈云遍布一切处,让一切众生得甘露,波浪涌现于悲海,永无疲倦普渡众生,有求必应,无愿不从啊!
要知道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所以能够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这是由于众生心的本体,与菩萨的心息息相通。因此凡是遇极大险难时,众生一产生向观世音菩萨求救的念头,即获感应。还有菩萨现身救苦,不一定只现有情众生身,其他如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也会随机显现。观世音菩萨一定要使已入绝境的众生,再走上四通八达的大道;没有地方躲藏的众生,得到大遮蔽。菩萨的种种救护,难以说尽。
我们的心,与菩萨的心,同一体性。我们由于一念迷惑,背离觉性,用自己的妄心,起惑造业,受尽各种苦恼。如果我们知道产生贪瞋痴的心,即是菩萨圆证戒定慧的心,则起心动念,哪一念不是菩萨在显神通,说妙法呢?念观音名号,大心念则大感应,小心念则小感应,绝对没有不感应的道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即使看不见感应,也不能说没有感应。
菩萨的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但众生被迷惑,不生信仰,所以没有感应。譬如虚空,用物阻障,便会隔离。如果穿一个小孔,就得到一个小孔的空间;穿一个大孔,就得到一个大孔的空间;如果完全撤去障碍之物,则与普含万象的虚空,浑然一体毫无间隔了。因此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如果病痛得厉害,不能忍受的人,应当在朝暮念佛回向以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现身一切国土,寻声救苦。人在危急的时候,如果能够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得到菩萨的慈悲保佑,使众生摆脱苦恼而获安乐。
上海战争时,闸北区的房舍,多烧成了灰烬。唯独我的皈依弟子夏馨培的寓所未曾波及。因为当战事激烈时,他们全家同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最奇异的是,战事起后第七日,他们一家人,才被十九路军救出来。到战停归家时,家中所有
一切,都一无所失。如果不是菩萨佑护,怎么能够如此呢?他在新闻报馆工作已数十年,夫妻均吃素,念佛很虔诚。由此可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众生如遇到灾难,一称圣号,一定蒙菩萨救护。有人说:“世人千千万万,灾难频频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怎么能够同时到很多人身边去救护呢?即使能救护,也太劳累了。”这是不知道并非观音菩萨处处去救,是众生心中的观音救众生啊!
观音圣号,是当今世人的大依靠,应当劝一切人念。如果是修净业的人,念佛之外,兼念观音。没有发心修净业的人,就让他专念观音,因为他的心愿是得到观音大士保佑而消灾免祸罢了。等到他修净土的信心产生了,就可以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实际上,念观音,求生西方,也可如愿。
念佛念观音,都能消灾免难。平时适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到患难,可以专念观音,因为观音悲心很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宿缘很深。不过,听见这种说法,不能就认为佛的慈悲比不上观音。要知道观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释迦佛在世时,也曾经让苦难众生念观音,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呢?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哪里有不救苦难的事情?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又哪里有不接引众生生西的道理?往生西方应当以信愿为本。如果遇到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往生西方。或者只专一念弥陀,有苦难,也必定得到解脱。
救灾,应当念那些大众都会念的圣号或咒语才能得到大利益。如念摩利支天咒,即使印得多,也难以在大劫临头时用,所以应当取消。让人念观音圣号,即使是三岁孩童也能念。不要说念支天咒的利益大,念观音圣号的利益小,即使此咒是观音示现,也应当以念观音圣号为事。你信心虽好,但是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还不知最要紧的时候应该越简单越好的道理。儒教孟子也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简约去。”你若知道这个道理,应当会认为我印光的话是至论。
三、明对治习气 导读
克服妄念功夫的次序,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关键要搞清这个“物”。“物”是什么?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非外物。由于这私欲牢固结于内心,则所有知见,都随私欲而成偏见邪见。例如贪名贪利,只知有利,不知有害,尽力索取,以至于身败名裂。名利要从正道获得,不须攀缘妄求。若知此“物”,是我们的生死怨家,决不让它暂存我心,则即心本来具有的正知自然显露。正知显露则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引导,势如破竹。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头,偶尔萌动,就要这样想:我是念佛人,怎么可以有这种心念呢?念头就会消失。
念佛想要得一心不乱,必须发真实心,为了自己了却生死轮回,不是为了获得世人称赞我真实修行的虚名。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是这样,百千万句也是这样。能够如此,那么妄念就没有办法产生,心与佛自然可以相契合了。
念佛时心不能恳切,是因为没有深切体会到娑婆世界的痛苦,极乐世界的快乐罢了。如果想到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而人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一定随宿生今世的最重恶业,堕落三途恶道,长劫受苦,完全没有出离的日子。这样一来,想到地狱的苦,就会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发,就如机器受电,如火药加硫,它的力量很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的力量,不是平常福德善根所能比的啊!
念佛时,只要时常想自己将死,而且死后将堕地狱,则不恳切也会自然恳切,
不相应也会自然相应。以恐惧痛苦的心念佛,就是出苦第一妙法,也是随缘消业的第一妙法。
念佛,心不归一,是由于生死心不迫切。如果经常想到自己将被大水冲走,被大火烧死,又无所救援,或者想到死后堕地狱等种种痛苦,则心自然会归一,无须另求妙法。因此经中多次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是大觉世尊最切要的开示,可惜世人不肯认真思量啊!地狱的痛苦超过水火之惨无量无边倍。可人一想到水冲火烧就恐惧,而想到地狱反而无所谓。这是因为自己心力小,不能详知地狱中一切痛苦的事,一旦亲眼看见,不觉毛骨悚然啊!
念佛号时,杂念纷飞,这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的现象。想要这种境象不出现,只有专心痛念自己将要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就会促进自己励志念佛,完全不起其他的念头,时间一久,则一切杂念自然可以澄清。
今天庆幸得到这个大丈夫身,又听到了最难听到的净土法门,怎么敢将这有限的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让自己仍旧虚生浪死,仍旧沉沦六道,求出无期呢?必须径直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自己的额头上。凡是不应当贪恋的事情出现,就要知道这是我死后下镬汤炉炭地狱的前奏,那么就一定不至于象飞蛾扑火一样,自取烧身了。凡是我分内所应做的事情,就要知道这是走出痛苦的慈航,那么就一定不至于当仁固让,见义不为了。这样,则尘境就可以作入道的缘,难道一定要屏绝尘缘,才能修道吗?
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原因,都是因为妄念所引起的。现在念佛时,就作自己已死而未往生想。在一念一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全部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没有其他一念可得。为何能够这样呢?因为我已经死了,所有一切妄念,都用不着了。能这样念佛,必有大利益。
初学念佛,没有到亲证三昧的时候,谁能没有妄念?可贵的是,内心能够经常反省,不跟着妄念而转。比如两军对阵,必须坚守自己的阵地,不让敌人稍有侵犯。等到敌人一发动进攻,就迎敌去攻打。一定要用正觉之兵,把敌人四面合围。使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们感到恐惧,怕得灭顶之灾,就会纷纷投降了。最重要的一着,就是要主帅不昏沉不懈怠,经常保持清醒。如果一旦昏沉懈怠,不但不能消灭敌人,反被敌人消灭。所以念佛的人,如果不知收心,就会愈念愈生妄想。如果能够收心,则妄念就会渐渐轻微,以至于没有。因此说:“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清醒;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心向外攀缘,不知道返照回光,这样学佛,很难得到实际利益。《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求其能放下向外攀缘的心而已。”你学佛却不知息心念佛,连儒教的思想都不能实践,又怎么知道佛教是真实息心的法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 ;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于世间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这都是开示人遇到境界要认识自己本心的妙法呀。一向只想博学一切学问,这并非没有利益,只是这业障没有消除,还没有得到博学的利益,就先受其害了。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功夫进一分。有的人修行愈用力,习气就愈显露,这是由于只知道依事相修持,不知道返照回光,克除自己心中的妄情所引起的。如果在平时,预先提防,那么遇境逢缘,凡夫习气自然不会发作。倘若平时能认识到我这个身心,全属幻妄,找不到一个实体实性的“我”,既然没有了“我”,那么哪里还有什么因境因人而生烦恼的事?这才是根本上最切要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明白我空的道理,应当依如来所开示的“五停心观”,
作为对治。(五停心,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使心安住,不随境转。)所谓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瞋众生修慈悲观,多散众生修数息观,愚痴众生修因缘观,多障众生修念佛观。
在凡夫的境界,谁没有烦恼?必须在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烦恼习气不至于突然发作。即使发作了,也能顿时反省,让它消灭。产生烦恼的情境,不一而足。举出其中最厉害的,只有财,色与横逆几个方面罢了。如果知道不义之财,其危害超过毒蛇,那么面对不义之财就没有苟且求得的烦恼了。与人方便,最后终归也是给自己方便,就没有遇到穷困危急患难者求救时,因为惜财而不肯帮助的烦恼。色则即使面对如花似玉的人,也要常存如自己姊妹的心。即使是面对娼妓,也要有这种想法,生怜悯心,生度脱心,这样就没有看见美色而动淫欲的烦恼了。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生儿育女继承祖业的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的工具,那么就没有求欲灭身,以及妻不能育,子不成器的烦恼。子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养,那么就没有忤逆亲心,败坏门风的烦恼。至于遇到被他人欺压强暴之事,必须生怜悯心,怜悯他无知,不与他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经恼害过他,因为这个缘故,他就来恼害你,现在就当作偿还这一笔宿债,要生欢喜心,如此就没有横逆报复的烦恼了。然而,上面所说的道理,是随顺初机的提示。如果久修有证的大士,能明白我空的道理,那么无尽的烦恼,都变化为大光明藏。
人真是痛苦,每天都在烦恼中,还不知是烦恼;如果知道是烦恼,则烦恼便消灭了。(心本是佛,因为烦恼未除,枉作众生。只要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见文钞正编复袁闻纯书。)譬如如果将盗贼错认做家人,则所有家财,都会被他偷走;如果知道他是贼,那他就逃走了。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不在烦恼中经历过,一遇烦恼之境,便让心神失所。要能识破它没有什么势力,发生劳扰心神的原因,都是我自找的。经上说:“若知我空,谁受谤者?”今可以照例说:“若知无我,烦恼何生?”古德说:“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三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即无明,也叫惑,就是指不明白道理(即贪,瞋,痴),妄起各种不顺理的心念。(要灭各种不顺理的心念,先须了知世间一切诸法,都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三毒,无由而起了。见文钞三编与谢融脱书。)业,即因为有贪,瞋,痴烦恼的心,便引起他做杀,盗,淫等恶事,所以叫业。恶业已成,则将来必定要受地狱,饿鬼,畜生的三途恶报。
所谓贪,就是见境而心中产生爱乐的念头。欲界众生,都是从淫欲中出生的,淫欲是因为爱而产生的。如果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仔细观察,就只见污垢汗液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便,小便,身体臭如死尸,污如茅厕。谁见此物,会生贪爱?贪爱之念既然已经平息,则心地自然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怡,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不可思议。
瞋怒心,是宿世的习性。现在当作我已经死了想,任他刀割香涂,于我无干。遇到所有不顺心之境,都当作我已经死了想,就无法起瞋怒心了。这就是如来所传的三昧法水,普洗一切众生的罪业,并非我印光别出心裁妄说的。
瞋怒心,是宿世的习性。今天既然知道瞋心于我们有损无益,就应当以海阔天空的肚量容纳一切事情;则现在的宽宏习性,就可转变宿生的偏窄习性。倘若不加对治,则瞋怒习气越来越大,它的危害就不是一点点了。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已有损。轻则心烦意乱,重则肝目受伤。必须让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