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下载本文

“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刘祥

【摘要】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知识型语文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方面成长诉求。语文教学必须变单一性的知识告知为多信息的归纳分析,变被动的接纳为主动的寻找,变“师—生—教材”间的互动为“师—生—教材—多元化信息”间的互动。同时,又不能丢弃了语文教学的育人之根。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互联网+ 多元互动 终身发展

【正文】

经济社会中,“互联网+”被通俗表达为“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即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已经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以及各种在线服务,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将“互联网+”引入语文教学,是信息化时代无法避开的一个教学课题。且不说“翻转课堂”“慕课”等全新教学形式的出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型语文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单是发生在语文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的各种影响,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教师、课堂和学生。比如,教师备课由独立思考、自主设计,转变为海量教学设计中的精心筛选;课堂问题探究由参考资料的一元解读,转变为各种观点的碰撞交流;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路径,由单一的课堂拓展至无限丰富的网络资源。“互联网+”的教学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型语文教学形式,必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方面成长诉求。甚而至于,学生利用网络而获取的知识信息,已在很大范围内超越了语文教师。

面对这样的挑战,语文教师该如何变革自身的课堂,才能将语文教学和“互联网+”进行巧妙的“深度融合”,进而创设出新的、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的“发展生态”?又该如何在变革中守住了语文教学的根,不为“互联网+”无限丰富的内容所困扰而迷失在信息技术的丛林中?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1. 把信息检索权还给学生

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在极大程度地丰富语文教师备课资源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丰富着学生自主研修时的学习资源。网络的开放性,让教师和学生实现了资源拥有的完全平等地位。此种平等,使得语文教师大脑中储存的那些文学史知识、汉语知识、应试技巧等信息,全部成为“公开的秘密”。学生们只有愿意,打开电脑,轻点鼠标,或许只要一个休息日,便可将课文中涉及到的各种资料作一个粗线条的通览。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学,还需要“认认真真地”把“公开的秘密”磨碎了给学生看吗?

当然,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懒得”上网寻找这些“公开的秘密”。这类“懒汉”的数量

众寡,完全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勤劳”程度。如果语文教师过于“勤劳”,把可以交给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全部由自己包办代替,则学生们自然乐意于做一名“忠实的听众”。面对这样的学生,语文教师是轻松的。因为,大脑中藏着的那点儿陈货,还有“客户”当作宝贝。

此种“勤劳”,构成了“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最大懒惰。从学生成长视角看,它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资源建设的权力,限制了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师教学视角看,它将教学的重心,封闭在静态化的知识获取状态,导致课堂活动无法朝向能力生成的方向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它阻隔了学生与高速变化的社会文化的有效关联。

故而,“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把信息检索权还给学生。当然,此种“还权”,并非教师便成了甩手掌柜,听任学生在海量信息中乱冲乱撞。语文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规划信息检索的必要路径,预设信息检索的关键性元素,帮助学生快捷地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为了高效率地完成这份责任,语文教师需要领先一步,备好这个信息检索课。

哪些信息的检索,属于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呢?

(1)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包含特定时代的整体性价值观,特定时代的政治环境与人文环境,与文章相关联的重要历史事件等。

(2)作者的人生际遇。包含作者的人生观,宗教信仰,教育背景,文学主张,生活经历等。

(3)课文整体性赏析资料。包含专业性鉴赏辞典中的解读,当代教学名家的解读等。其中需特别关注不同观念的交锋。

(4)课文中相关疑难问题的解读资料。包含对自主预习中发现的学习难点的检索,对整体性赏析资料中未能透彻分析的重点句段赏读的检索等。

(5)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性知识信息。包含对课文中援引的资料的解读,对其他解读性资料中提及的相关史料的整理等。

此五项学习任务,需作为必须完成的预习作业而强制性布置。语文教师检测学生完成此预习作业的方法,就是课堂活动中的成果展示、自主交流。学生一旦将这五项任务不打折扣地完成,则其对需要学习的课文,便拥有了与教师大体相同的阅读资源。而比占有资源更重要的,是此检索过程,便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2.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组织呢?

在不改变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环境中,“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依旧需要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既有规律,合理组织教学流程。不同于传统课堂之处,在于大量的知识信息来自学生的成果展示,而不是来自教师的传授。

“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应以明确课时活动内容为起点。教师授课之初,需先明

确本课时的主要研讨任务,确保课堂的一切活动,能始终紧扣课时目标而展开。

教学的主体内容,应为预习成果的交流与研讨。该部分的教学,需依循传统课堂的认知顺序而展开,先侧重于探究课文“写了什么”“怎么样写”,再探究“为什么写”。其中,“写了什么”先归结已知信息,再探究重难点内容;“怎么样写”侧重于素材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鉴赏;“为什么写”突出作者的价值诉求、特定时期的心态历程和社会背景。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应由一两位学生担任主要汇报人,其他学生对其汇报成果可作补充,也可作质疑批评。主要汇报人需要既陈述由预习而获取的相关信息,又结合这些信息,发表自身的独立见解。

作为课堂的必要延伸,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还需对课文或互联网上的相关鉴赏评价材料作批判性分析。该环节的主题,为“这样写好不好,还可以怎样写”。此环节应由教师主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发言。学生的发言,可以先从他人的分析评价开始,然后陈述自身观点。也可以只陈述自身观点。发言结束后,允许不同意见者作反向批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再安排被批评者作现场反驳。其它持相同观念者,可代为反驳。被批评者的观点如何呈现呢?留给课外。被批评者可以在课外撰写反驳性的小论文,发布到指定的网络空间中,进行课后的观点交锋。

上述各环节的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需走上前台,针对学生的交流内容作概括与点评。教师有责任纠正过于偏颇的言论。纠正的标准,是应有的价值观。教师还需要针对课文中的核心学习任务作强化性拓展延伸训练,要能够从学生以为已经解决的问题中,生成出新的、出乎学生意料的深层次问题。如此,才能把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

围绕着教师提出的新问题,课堂还需作深层次的对话。此种对话,采用“两步走”战术:第一步先由学生依照预习和交流中的收获作自主思考,然后对话交流(含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第二步为网络检索,查看该问题的相关资料,鉴别各种信息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见解。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依旧是作业布置。“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作业,除了前面部分提到的预习作业之外,也需要有一定量的巩固性作业。与传统课堂的巩固性作业不同的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巩固性作业,应更多突出思维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比如,用小论文写作取代选择题、简答题;用论坛读帖跟帖的多元互动,取代个体性的、静态化的书面答案。

这样的语文教学,主动权基本还给了学生。

3. 把作业评价权还给学生

“互联网+”背景下的作业,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公开性、及时性等特征,以网络主题页面文字交流的形式出现。

“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作业,除去至关重要的预习作业之外,还可以区分为巩固性作业、成果展示型作业、学生个体主页连续性随笔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