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套备课教学设计:6-1感受可能性 下载本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课题:§6.1 感受可能性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能区分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并感受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 数学思考目标:通过骰子活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试验结果等过程,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3. 问题解决目标:通过活动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4.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创设游戏情景,初步培养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批 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生活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 思考:(1) 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 (2) 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 (3) 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是1吗? 二、新课教学:1.提问:“下列事件一定发生吗? 思考: ⑴ 玻璃杯从10米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会破碎;⑵ 太阳从东方升起;⑶ 今天星期天,明天星期一;⑷ 太阳从西方升起;⑸ 一个数的绝对值小于0;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板书概念,进而让学生了解“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 2.议一议: 举出生活中的几个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3.做一做: 利用质地均匀的骰子和同桌做游戏,规则如下: (1)两人同时做游戏,各自掷一枚骰子,每人可以只掷一枚骰子,也可以连续地掷几次骰子.(2)当掷出的点数和不超过10时,如果决定停止掷,那么你的得分就是所掷出的点数和;当掷出的点数和超过10时,必须停止掷,并且你的得分为0.(3)比较两人的得分,谁的得分多谁就获胜. 多做几次上面的游戏,并将最终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次游戏 甲 乙 甲 乙 第1次点数 第2次点数 第3次点数 … … … … … 得分 第二次游戏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1 / 2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第三次游戏 … 甲 乙 … … … … … … … …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决定是继续掷骰子还是停止掷骰子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回答问题: ⑴ 在游戏过程中如何决定是继续投掷骰子还是停止投掷骰子?⑵ 在游戏过程中,若前面掷出的点数和已经是5,你是决定继续投掷骰子还是停止投掷骰子?若掷出的点数和是9呢? 让学生多读几遍规则,读懂规则,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每个学生的表现,适时引导,特别是缺乏讨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小组和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必要时可亲自参与到此小组. 4.想一想: 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事件,它们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三、练一练 1、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 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将油滴入水中,油会浮在水面上; (3)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2的倍数比座位号是5的倍数可能性大;(4)任意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奇数; (5)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出生的月份相同;(6)经过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遇见红灯;(7)在装有3个球的布袋里摸出4个球 (8)抛出的篮球会下落.(9)打开电视机,它正在播放动画. 2、下面第一排表示了各袋中球的情况,请你用第二排的语言来描述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小,并用线连起来.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新知探究的整个过程,互相交流总结本节的知识点: ⑴理解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⑵知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⑶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五、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