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 刘凌云 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小的仅数mm,个别长的可达30m。大多数暗灰色或无色,有些种类色泽鲜艳。 本门动物和扁形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为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有带纤毛的柱状表皮,有的种类还有杆状体或腺细胞。在表皮和肌肉之间还有一些结缔组织,称下皮层。肌肉通常有2层(环肌和纵肌)或3层(多一层环肌或纵肌)。有的环肌在外,有的纵肌在外。肌肉的层数和排列,是重要的分类根据。纽虫的排泄系统也为原肾管系统,具焰细胞的基本构造;同时,也没有特殊的呼吸系统,靠体表进行气体交换。但在另一些构造上又较扁形动物完善,如纽虫有一完整的消化管,有口和肛门。消化管两旁有许多侧囊,它和生殖腺都前后间隔地在体侧作对称的排列。在消化管的上方还有一个能翻转的吻,可自由活动于吻腔中。吻端有刺和毒腺,用以捕捉食物和防御敌害。有人认为,吻腔是真体腔的部位。从纽虫起,开始出现了初级的闭管式循环系统:有一背血管和二侧血管、三纵管前后都是相连的,血液在背血管中由后向前流,经两侧血管由前向后流。除少数种类的血细胞有血红蛋白外,一般纽虫的血是无色的。神经系统相当发达,比涡虫集中,有较大的脑,由2对神经节组成。背神经联结在吻道上,腹神经连结在吻道下,环神经围绕吻道。感觉器官除了单眼外,头部还有纤毛沟,为化学感受器。大多数雌雄异体,生殖腺成对排列,胚胎发育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间接发育的有帽状幼虫。纽虫的再生能力很强,在一定季节能自割成数段,每段可再生为一成虫。从纽虫的构造来看,有很多特征和扁形动物相同,有人把它们列入扁形动物中,两者似有亲缘关系,但从消化道具肛门和闭管式循环系统来看,要比扁形动物进步很多;又如假分节现象是向真分节动物发展的趋向,而帽状幼虫又和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相似。这些特点说明,纽虫与环节动物也有相似之处,因此把它们分出自成一门;分类地位应介于扁形动物与环节动物之间。 第七章 原腔动物

1.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哪些门动物属于原腔动物?

答: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它们都是原体腔;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这些结构上的特点,显示出原腔动物较以前讲述的各类动物更复杂,更高等。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假体腔动物或线形动物,过去曾包括线虫纲、轮虫纲、腹毛纲、线形虫纲及棘头虫纲等5纲。

2.试述人蛔虫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点,并说明它的哪些特点代表了线虫动物门的特点 答:人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感染率高,尤其是儿童。人蛔虫与猪蛔虫二者形态结构非常相似,染色体均为2n=24。(一)外形:人蛔虫体呈圆柱形,向两端渐细,全体乳白色,侧线明显。雌虫长200mm~250mm,直径5rrm左右;雄虫较短且细,尾端呈钩状。虫体前端顶部为口,有3片唇,背唇一片,具二双乳突,腹唇2片,各具一双乳突和一侧乳突。口稍后处腹中线上有一极小的排泄孔。肛门位体后端腹侧的中线上。雌性生殖孔在体前部约1/3处腹侧的中线上,很小;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并称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一对交合刺,能自由伸缩。(二)构造:1,体壁及原体腔人蛔虫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和肌层构成皮肌囊。角质膜发达,由皮层和原纤维层 (属于皮层)、基质 (中层)、纤维层(基层)及基膜构成,有保护作用。上皮层为合胞体构造,两侧线发达,其内各有一条纵排泄管;背线及腹线明显,内有背神经和腹神经。纵肌不发达,为背线、腹线及侧线分成4条纵带,故皮肌囊不完整。肌细胞基部具肌原纤维,端部为原生质部分,细胞核即位此部。体壁内为广阔的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虫体饱满鼓胀,纵肌伸缩时只能作弯曲的蠕动,消化管及生殖器官浸在体腔液内。2.消化系统:消化管简单,为一直管,口腔不发达,口后为一肌肉性的管状

咽,内腔呈三角形,外壁的辐射状肌肉发达,有吸吮功能。咽后为肠,肠壁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内缘有微绒毛。直肠短,以肛门开口于体外。雄虫的直肠实为泄殖腔,以泄殖孔开口。蛔虫无消化腺,它摄取的食物是宿主肠内已消化或半消化的物质,一般可以直接吸收。3.呼吸与排泄:蛔虫生活在含氧量极低的肠腔内,行泛氧呼吸,即借酶的作用,分解体内储存的糖原,以获得能量。蛔虫的排泄器官属管型,是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的“H”型管,伸向体后的2条纵排泄管,位于侧线内。4.神经系统:简单,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由此向前向后各伸出6条神经。向后的神经中,以背神经和腹神经最发达,嵌在背线和腹线内。背侧神经和腹侧神经各—对,嵌在上皮内,各神经间有横神经连接。围咽神经环附近尚有一些神经节与之相连。各神经在尾端附近汇聚起来。蛔虫唇片上的唇乳突和雄虫泄殖孔前后的乳突都有感觉功能。5.生殖与发育: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生殖力强。雌虫有一对细管状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细,极长,前后盘曲于原体腔内,子宫较粗大,二子宫汇合成一短的阴道,以雌性生殖孔开口于体表。卵巢中央有一合胞体的中轴,卵原细胞呈辐射状排列。雄性为单个,也为细管状,由盘曲的精巢和输精管及较粗大的储精囊和射精管组成,射精管入直肠,以泄殖孔开口于体表。在泄殖腔背侧,形成一对交合刺囊,囊内各有一条交合刺。交配时,二交合刺伸出,可撑开雌性生殖孔,将精子经阴道排入子宫中,精子与卵在子宫远端部受精。受精卵充满子宫,有人估计约有2 000万粒。一条雌蛔虫每日产卵约20万粒,生殖力惊人。受精卵呈椭圆形,大小为45μm一75μm×35μm~50μm,外被一较厚的卵壳,壳面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可保持水分,防止卵干燥。未受精卵为长椭圆形,大小为89μm~93μm×38μm一45μm,卵壳较薄,蛋白质膜的凹凸较浅。蛔虫为直接发育。受精卵产出后,在潮湿环境和适宜温度(20℃~24℃)下开始发育,卵裂屑不典型的螺旋式,约经2周,卵内即发育成幼虫,再过1周,幼虫脱皮1次,才成为感染性虫卵,此种卵对温度及化学药物等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生活4~5年之久。感染性虫卵被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数小时后幼虫即破壳外出,长仅200μm一300μm,直径10μm一15μm。幼虫穿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中,经门静脉或胸管人心脏,再到肺中。在肺泡内生长发育,脱皮2次,此时长可达lmm-~2mm,后沿气管至咽,再经食道、胃到达小肠,再脱皮一次,逐渐发育为成虫。人自吞入虫卵至成虫再产卵止,大约需60—75天。蛔虫的寿命约为一年。 蛔虫生活在小肠内,其分泌物中含有消化酶抑制剂,可抑制肠内消化酶而不受侵蚀,这是寄生虫的一种适应性。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取养分外,危害并不严重。数量多时,可造成肠道阻塞。成虫有迁移习性:可浸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国内有人发现,胆结石核心部分51.8%有蛔虫皮或虫卵。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以上5个结构特点均代表了线虫动物门的特点。

3.分析人蛔虫的生活史,说明其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答:生活史:蛔虫为直接发育。受精卵产出后,在潮湿环境和适宜温度(20℃~24℃)下开始发育,卵裂屑不典型的螺旋式,约经2周,卵内即发育成幼虫,再过1周,幼虫脱皮1次,才成为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被人误食,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数小时后幼虫即破壳外出,长仅200μm一300μm,直径10μm一15μm。幼虫穿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中,经门静脉或胸管人心脏,再到肺中。在肺泡内生长发育,脱皮2次,此时长可达lmm-~2mm,后沿气管至咽,再经食道、胃到达小肠,再脱皮一次,逐渐发育为成虫。人自吞入虫卵至成虫再产卵止,大约需60—75天。蛔虫的寿命约为一年。人肠内有蛔虫寄生,除吸取养分外,危害并不严重。数量多时,可造成肠道阻塞。成虫有迁移习性:可浸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由于此种卵对温度及化学药物等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生活4~5年之久。蛔虫

生活在小肠内,其分泌物中含有消化酶抑制剂,可抑制肠内消化酶而不受侵蚀,这是寄生虫的一种适应性。所以它的感染率很高。

4.比较蛲虫、钩虫、丝虫及旋毛虫的结构及生活史的异同。

答:①人蛲虫成虫体细小,乳白色,似白线头状,前端具翼膜。雌虫长9mm~12mm,雄虫2mm~5mm。寄生在人的盲肠、结肠、直肠等部,虫体前端钻入肠粘膜,吸取营养。蛲虫为直接感染,儿童感染率特别高,雌虫在午夜时爬出肛门产卵,致使肛门奇痒,影响睡眠。雌虫在宿主体内生活期一般为2个月左右。②钩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大多生活1年左右,也有生活5—6年以上者。虫体小,雌虫长lOmm~13mm,雄虫8mm~llmm;口囊发达,腹侧有内外2对钩齿,背侧有一对三角形齿板;雄虫尾端具交合伞,其背肋小枝有3个分叉。钩虫以口囊吸附肠壁,摄取肠粘膜及血液为食,可使人便血、贫血、肠溃疡等,危害严重。雌虫每日排卵在2万个以上,卵在潮湿土壤中发育,经杆状蚴及丝状蚴两期幼虫,脱2次皮。丝状蚴直接钻人人体,经血液或淋巴,过心、肺,再由气管到咽,后人胃抵肠,脱皮,吸附于肠壁,经3~4周,再脱皮,发育为成虫。③斑氏丝虫寄生在人的淋巴系统,雌虫长约75mm,雄虫40mm许,可引起组织增生,使下肢、阴囊等处畸形发展,形成“象皮病”。雌雄虫交配,胎生幼虫称微丝蚴。体弯曲,长200μm一300μm,体外有一鞘膜,内充满细胞核。微丝蚴在人体内可生活2周以上,白天在内脏血液中,夜间则移至体表血液内。按蚊及库蚊等为其中间宿主,在蚊体内约经10—17天即可发育成感染期微丝蚴,再传给健康人。④旋毛虫成虫体小,向前端渐细。雌虫长3mm~4mm,雄虫不及2mm。人、猪、鼠为其宿主,寄生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成虫附着肠壁。雌雄交配后胎生幼虫,长仅100μm,经血液、淋巴,分布到身体各处,只有在横纹肌中才可继续发育生长。虫体卷曲,迅速增长,一般长lmm,可形成一囊胞,直径为250μm~500μm左右,内含1~2条幼虫。经6—7个月后,囊胞开始钙化,幼虫在内生活可达数十年。成熟囊包被宿主吞食而被感染。幼虫脱皮4次,发育为成虫。(应列表比较)

5.从腹毛类的特点,说明原腔动物在系统演化中的位置。

答:腹毛动物体表具角质膜,原体腔,尾具粘腺。这些与自由生活的线虫相似。另一方面,体表有纤毛,具焰球的原肾管,双腹式神经,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同体。这些特点似涡虫纲。因此通过腹毛动物说明线虫动物和涡虫纲在演化上有着一定的类缘关系。 轮虫的构造和胚胎发育与涡虫纲相似。许多轮虫体形较扁,具纤毛的头冠显著偏向腹面。具焰球的原肾管与涡虫纲单肠目动物相同。雌雄异体,具卵黄腺,胚胎发育中早期卵裂属螺旋形,双腹式神经。这些特点说明轮虫可能由涡虫纲演化而来。但轮虫为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具特殊的咀嚼器,各组织器官为合胞体,且细胞核的数目恒定。这些显然又不同于涡虫纲。总之,轮虫动物与涡虫纲在演化上有着较为接近的类缘关系。轮虫具足腺,有纤毛,具焰球的原肾管,与腹毛动物接近。因此有的分类系统将这二类动物列为担轮动物。 6.试述轮虫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殖发育的特殊性及其经济意义。

答:轮虫体微小,与原生动物大小相似,其身体多为纵长形。轮虫为原体腔,腔内充满体腔液。尾部又称足,为躯干部向后逐渐变细形成,长筒状,少数浮游种类无足。排泄器官为一对由排泄管和焰球组成的原肾管,与涡虫纲单肠目动物相同。轮虫为雌雄异体,但雄性个体不常见,且体小,仅有雌的1/8~1/3,寿命短,体内只有一精巢一输精管及阴茎,其他

器官均退化。轮虫在环境条件良好时营孤雌生殖,雌轮虫产的卵不需受精,其染色体为双倍体,具卵黄腺,胚胎发育中早期卵裂属螺旋型,双腹式神经。 7.线形动物适应生存的特点为何?

答:线形动物的成虫生活在河流、池塘等淡水中,多在春季雌雄交配产卵,卵粘成索状。孵出的幼虫具有能伸缩的有刺的吻,借以运动,在水底生活。幼虫钻入宿主体内或被宿主吞食,即营寄生生活。寄生在昆虫类的螳螂、蝗虫、龙虱等体内,逐渐发育为成虫,离开宿主,在水中营自由生活。如宿主身体过小,幼虫即停止发育,当这个宿主被更大的宿主吞食,再在新宿主体内继续发育。如此出现了更换宿主的现象。 8.棘头虫类表现出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答:棘头动物全部为寄生种类,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肠管内,有500多种。体呈圆筒形或稍扁平,大小、差异很大,长lcm一65cm不等,一般长25cm以下。体前端有一能伸缩的吻可缩入吻鞘内,吻上具有许多倒钩,为附着器官,钻入宿主肠内后可钩挂在肠壁上,故称棘头虫。体表具角质膜,上皮为合胞体,其内贯穿着复杂的腔隙系统,是储存营养之处。上皮内为环肌和纵肌组成的肌层,这点体表吸收宿主肠内的营养物质。排泄器官若有时为一对具焰球的纵行原肾管,位体的两侧,汇合后与输精管或子宫相通,由生殖孔通体外。位吻鞘处有一神经节,由此伸出神经至身体各部。棘头虫雌雄异体,其生殖器官结构特异,雄虫有精巢一对及输精管、阴茎、雄性生殖孔;雌虫有卵巢一个或一对,体后有一特殊的子宫钟,为一肌肉性漏斗形管,上有2对孔,前一对通原体腔,后一对孔扁,通阴道。未成熟卵不能通过后一对孔,而由前一对孔重新回到原体腔内。成熟的卵才可通过后一对孔,经阴道由雌性生殖孔排出体外。卵被中间宿主昆虫、甲壳类等吞食,在其体内发育,当终末宿主吞食中间宿主时,即被感染,在肠管内发育为成虫。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一)分节现象: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 大意义。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次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次生体腔或称真体腔。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中胚层细胞形成左右两团中胚带继续发育中胚带内裂开成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体表上皮构成体壁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故又称裂体腔。

因此,次生体腔为中胚层所覆盖,并具有体腔上皮或称体腔膜。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环节动物的次生体腔由体腔上皮依各体节间形成双层的隔膜,分体腔为许多小室,各室彼此有孔相通。次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2.环节动物分为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一)多毛纲: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型,有担轮幼虫。除极少数种类外,都生活在海洋中,底栖。约10 000种。多毛类身体一般呈圆柱状,或背腹稍扁,长lmm~20mm,最大的可达lm以上。体节多,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分化良好,近梨形,背侧有眼点4个,可感光;前缘中央有一对短的口前触手其两侧各有一分节的触角。围口节是身体的第Ⅰ体节,两侧各有4条细长的围口触手,腹面为口,吻可翻出,前端有一对颚,吻可分近颚的颚环和近口的口环,划分为Ⅰ~Ⅷ区,上具乳突、小齿或平滑,这在鉴定属种上有重要意义。躯干部为围口节以后的体节组成,每一体节两侧均具一对薄片状的疣足,为双叶型。疣足主要为游泳器官,也可进行气体交换。在疣足的腹侧有一极小的孔。(二)寡毛纲: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具刚毛,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大多数陆地生活,穴居土壤中,称陆蚓;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底睹,称水蚓。寡毛类约有6 700多种。(三)蛭纲 蛭纲动物一般称蛭或蚂蟥,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体背腹扁,体节固定,一般为34节,末7节愈合成吸盘,故体节可见只有27节,每体节又分为数体环(体内无隔膜)。头部不明显,常具眼点数对,无刚毛。体前端和后端各具一吸盘,有吸附功能,并可辅助运动。蛭类的次生体腔多退化,大多数由于肌肉、间质或葡萄状组织的扩大而缩小形成一系列腔隙。蛭类的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嗉囊、胃、肠、直肠及肛门等。口腔内具3片颚,背面一,侧腹面二,上有齿,可咬破宿主的皮肤。咽部具有单细胞唾液腺,能分泌蛭素,有抗凝血、溶解水栓的作用。食管短,嗉囊发达,其两侧生有数时盲囊(医蛭有11对,蚂蟥有5对),可储存血液。蛭类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具有生殖带。

3.了解蛭类的次生体腔的演变与血循环系统的关系。

答:蛭类的次生体腔多退化,大多数由于肌肉、间质或葡萄状组织的扩大而缩小形成一系列腔隙。棘蛭目较原始,次生体腔发达,血管系统存在,为闭管式,如寡毛纲一样。吻蛭目舌蛭科中体腔形成背腔隙(内含背血管)、腹腔隙(内含腹血管和腹神经索)及侧腔隙等,背腹腔隙由网状结构的连接腔隙相连接,皮肤下尚有皮下腔隙。颚蛭目医蛭科中体腔进一步被间质占据而退化缩小,真正的血管系统已消失,代之以背血窦、腹血窦和侧血窦等。窦是指血管系统的内腔。所谓血液实为血体腔液,通过源出于体腔的管道循环,即一系列血体腔管。因此血体腔系统代替了血循环系统。

4.从缢虫类和星虫类的结构特点,了解它们在演化上的地位。

答:①缢虫体呈蠕虫状,不分节。体前端有吻,不能伸缩,可辅助摄食。吻后端常具一对腹刚毛。肛门位体末,周围有成圈的尾刚毛1~2圈,有的则无之。缢虫次生体腔发达;肾管兼作生殖导管;腹神经索无神经节;闭管式循环系统;螺旋形卵裂,发生中有一似担轮幼虫的幼虫,其体后端有分节现象。发育至成体时,分节现象则消失。缢虫体腔发达,具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