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 刘凌云 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雌雄异体,后肾管兼作生殖导管,这些特点都近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纲。缢虫成体不分节,而幼虫仍保留分节现象,且形态似多毛类的担轮幼虫。故缢虫可能是由原始的多毛类在演化过程中较早分出的一支。②星虫体呈圆柱形,不分节。前端有一吻,可伸缩,称翻吻。吻前端为口,周缘有一圈触手。肛门位体前端背侧。次生体腔发达;消化管“U”形;后肾管一对,兼有生殖导管功能。腹神经索无神经节。雌雄异体,螺旋型卵裂,个体发生中有一似担轮幼虫的幼虫期,幼虫无分节现象。星虫次生体腔发达,雌雄异体,后肾管有生殖导管作用,螺旋型卵裂,幼虫似担轮幼虫。这些特点与环节动物多毛纲类似,但星虫的成体及幼体均不分节,无刚毛,U形消化管,幼虫具后肾管,这显然又不同于环节动物。因此星虫的演化地位较难确定。有人根据星虫的幼虫似多毛类的担轮幼虫这个特点,认为它们是由原始的多毛类退化的一支,与其演化关系较为疏远。 5.试述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答:多毛类许多种类的成虫和幼体是一些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担轮幼虫为幼对虾的食物。沙蚕类又可作钓饵,已大量向日本出口,又因其营养价值高,制成的沙蚕粉对幼鲤增重效果明显,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有的取沙蚕盐溃、烤煎或制酱,可食用。日本沙蚕可溯长江而上,可引入内湖繁殖,为鱼类养殖提供饵料。有些多毛类可做为海洋污染及水体冷暖的指示动物。一些多毛类附着外物上生活,如龙介、螺旋虫等,危害海藻等人工养殖业;附着船底影响船的航速。有的腐蚀贝类,沙蚕、矶沙蚕等钻居贝壳中食幼贝或为害竹蛏、扇贝、牡蛎等食用贝类。才女虫蚀透珍珠贝壳,导致其死亡,对育珠业危害甚大。寡毛类中的水蚓类都可作为淡水鱼类的饵料,但它们繁殖过多时,可损害鱼苗或堵塞输水管道。陆蚓类穴居土壤中,在土壤中穿行,吞食土壤,能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经过蚯蚓消化管的土壤,排出成蚓粪,含有的氮、磷、钾的成分较一般土壤高数倍,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蚓粪又可增加腐殖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很大作用,有人估计林地或果园每年由蚯蚓形成的土壤团粒结构每公顷达47t一170t,增加氮素75kg一125ke。同时蚯蚓还可将酸性或碱性土壤转化为近中性。蚯蚓含蛋白质较高,其含量约占干重的50%~65%,含18~20种氨基酸,其中10余种为禽畜必需的。故蚯蚓是一种动物性蛋白添加饲料,对家禽、家畜、鱼类的产量提高效果明显。蚯蚓体内含地龙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有解热、镇静、平喘、降压、利尿等功能,自古即入药。蚯蚓吞食土壤和有机物质的能力很大,可利用蚯蚓处理城市的有机垃圾,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可化害为利,抑制公害。各国都兴建养殖蚯蚓的工厂,繁殖蚯蚓,处理废料,生产有机肥料。蚯蚓又有聚集土壤中某些重金属的能力(镉、铅、锌等),可收集蚯蚓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蚯蚓加工后可制作食品,国外有利用蚯蚓制饼干、面包等。蛭类的吸血习性,对人类和家畜危害很大。蛭类吸血的伤口血流不止,易感染细菌,引起化脓溃烂等。一些种类在吸血过程中还可以传播皮肤病病原体和血液寄生虫,或为其中间宿主。内侵袭吸血蛭类可随人畜饮水进入鼻腔、咽喉、气管等部位营寄生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有些蛭类寄生在鱼体上,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或发生细菌性溃烂。在整形外科中,利用医蛭吸血,消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瘀血,减少坏死发生;再植或移植组织器官中,用医蛭吸血,可使静脉血管通畅,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蛭素为最有效的天然抗凝剂,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的作用。蛭类的干燥全体入药,含有蛭素、肝素等,有破血通经,消积散结,消肿解毒之功。 6.试述环节动物的系统发育。

答: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出现了次生体腔,这在动物演化上是个很大的进步。它们起源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学说。一种认为环节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另一种认为起源于似担轮幼

虫式的假想祖先担轮动物。前一种学说根据是某些环节动物的成虫和担轮幼虫都具有管细胞的原肾管,这与扁形动物的由焰细胞构成的原肾管在本质上相同。环节动物多毛类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式,这和涡虫纲多肠目相同;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与扁形动物涡虫纲的牟勒氏幼虫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涡虫纲三肠目某些涡虫的肠、神经、生殖腺等均显有原始分节现象。后一种学说主要以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个体发生中具有担轮幼虫为依据,且这种假想的担轮动物与轮虫动物门的一种球轮虫非常相似。因此环节动物起源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前一种学说更易为人们接受。多毛类比较原始,生殖腺由体腔上皮产生,具担轮幼虫。原环虫类的神经与上皮未分开,有的种类体节不明显,无疣足,无刚毛等,都表现出原始性状。寡毛类直接发生,头部退化,无疣足而有刚毛,可能是多毛类较早分出的一支,适应陆地穴居生活的结果。颗体虫科具纤毛窝,后肾管兼生殖导管的功能等,有多毛类的原始性特点,或许是多毛类和寡毛类之间的过渡类型。蛭类与寡毛类的类缘关系较近,这两类动物均为雌雄同体,具有生殖带,有交配现象,产生卵茧等,可能由原始的寡毛类演化而来。蛭类中棘蛭类的体腔发达,具血管,体前端数体节仍有刚毛,这些都是寡毛类的特征。寡毛类中某些寄生性的蛭形蚓,口腔具颚,体末端有吸盘,与蛭类有着相似的特点。这些说明蛭类与寡毛类有着较近的类缘关系。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1.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为开管式循环。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鳃为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腔内。陆地生活的种类均无鳃,其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排泄器官基本上是后肾管,其数目一般与鳃的数目一致。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体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和一对侧神经索。较高等的种类,主要有4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软体动物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也有一些为雌雄同体。卵裂形式多为完全不均等卵裂,许多属螺旋型。少数为不完全卵裂。

3.软体动物分哪几纲,简述各纲的主要特征。

答:(一)单板纲 体为两侧对称,具一近圆形而扁的贝壳,腹足强大,周缘肌肉发达,中央薄,故无吸附能力,仅适于在海底滑行。缩足肌8对,分节排列于足的周围。足四周为外套沟,两侧共有鳃5或6对。足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口前有一对具纤毛的口盖,口后有扇状触手一对。心脏位围心腔内,由一心室及2对心耳构成;肾6或7对;雌雄异体,生殖腺2对,有生殖导管,开口于肾,生殖细胞由肾排出体外。神经系统由围食道神经环及向后伸出的侧神经和足神经组成。(二)无板纲 体呈蠕虫状,细长或短粗,无贝壳。体表被具石灰质细棘的角质外皮,头小,口在前端腹侧,躯体细长,腹侧中央有一腹沟,有的种类沟中有一小形具纤毛的足,有运动功能。体后有排泄腔,多数种类在腔内有一对鳃,腔后为肛门。无板类无触角、眼等感觉器官;肠为直管状,齿舌有或无;心脏为一心室一心耳,血管系统退化;雌雄同体或异体,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期。(三)多板纲 全部生活在沿海潮间带,

常以足吸附于岩石或藻类上。体呈椭圆形,背稍隆,腹平。背侧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各板间可前后抽拉移动,因此动物脱离岩石后,可以曲卷起来。头部不发达,位腹侧前方,圆柱状,有一向下的短吻,吻中央为口。足魔大,吸附力强。口腔具齿舌,消化腺发达。次生体腔也发达。一心室,管状,二心耳。排泄为后肾管一对,肾口开于围心腔,肾孔开于外套沟中。雌雄异体,具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神经系统由环食道的神经环与向后伸出的侧神经索和足神经索组成。(四)腹足纲 腹足类多营活动性生活,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达,叶状,位腹侧,足具足腺,为单细胞粘液腺。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贝壳,有些种类为内壳或无壳。口腔内常具齿舌和颚片;消化腺有唾液腺,是一种粘液腺,无消化作用;肝脏发达,为重要消化腺,可分泌醣酶及蛋白酶。有的种类肝脏尚有排泄功能(肺螺类)。 鳃一般呈栉状,一个,但原始种类为 鳃;有些本鳃消失,生有次生鳃;陆生种类无鳃,以肺呼吸。心脏具一心室,一或二心耳;肾一个,原始类型为一对。雌雄异体或雌雄同体。完全均等卵裂,属螺旋型,经有腔囊胚,以外包或内陷法形成原肠胚,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组成,感觉器官有触角、眼、嗅检器、味蕾、平衡囊等,寄生种类无明显神经系统,感官极度退化或消失。(五)掘足纲 具长圆锥形稍弯曲的管状贝壳,如象牙状。外套膜呈管状,前后端有开口。头部不明显,前端具有不能伸缩的吻,吻基部两侧生有许多头丝,能伸缩,末端嘭大。头丝可伸出壳外,有触觉功能,也可摄食。掘足类为肉食性,吻内为口球,具颚片和齿舌。足在吻的基部之后,柱状,末端三叶状或盘状。足可伸得很长,能挖掘泥沙。肛门开口于足的基部腹侧。无鳃,以外套膜进行气体交换。循环器官心脏一室,无心耳,未分化出血管,仅有血窦。肾一对,囊状,位胃侧面。雌雄异体,生殖腺一个;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六)瓣鳃纲 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头部消失,足呈斧状,瓣状鳃,贝壳一对,一般左右对称,也有不对称的(不等蛤及牡蛎等)。一些种类(贻贝、蚶、扇贝等)在足的腹中线稍后处有一孔,称为足丝孔,通人足丝囊内,其上皮细胞的分泌物遇水即变硬成贝壳素的丝状物,集合成足丝,用以固着外物。口为上下二唇间的横缝,唇多为三角形,具纤毛,可摄食。胃肠间有晶杆,细长棒状。胃中有胃楣,有保护胃的作用。鳃为椐状;有的为丝状或瓣状;有的鳃瓣互相愈合,且退化成一有孔的隔膜,已无呼吸作用。心脏为一心室二心耳构成,开管式循环;排泄器官为一对肾;神经节有脑、足、脏3对,感官不发达。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牡蛎),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淡水蚌有特有的钩介幼虫。(七)头足纲 头足类全海产,肉食性。体左右对称,分头、足、躯于三部分。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原始种类具外壳,多数为内壳或无壳;足着生于头部,特化成腕和漏斗。漏斗位于头腹面、头与躯干之间。羽状鳃一对或2对,心耳和肾的数目与鳃—致。具软骨。口腔有颚片和齿舌。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闭管式循环系统。直接发生。

4.分析比较多板类、腹足类、瓣鳃类及头足类的主要结构特点的异同。 多板类

腹足类

瓣鳃类

头足类

体呈椭圆形,背稍多营活动性生活,头体具两片套膜及体左右对称,分头、足、隆,腹平。背侧具8部发达,具眼、触角,两片贝壳,头部躯干三部分。头部发不

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足发达,叶状,位腹消失,足呈斧状,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同

覆瓦状排列。头部不侧,足具有足腺,为瓣状鳃。贝壳一眼,原始种类具外壳,点

发达,圆柱状,足魔单细胞黏液腺体外多对,一般左右对多数为内壳或无壳,足大,吸附力强。 被一个螺旋形贝壳。 称。 着生于头部。 相具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身体柔软,不分节,同可区分为头、足、内脏三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

5. 腹足纲分类(亚纲及目)的主要依据。

答:①鳃亚纲 (扭神经亚纲) 具外壳;头部具一对触角;鳃位心室前方;侧脏神经连索左右交叉成“8”字形。原始腹足目:鳃榍状,一对;一般一心室二心耳;二肾;齿舌的角质齿一般极多。鲍贝壳大而低,螺旋部退化;壳口极大;无厣;足肥大。为海味中的珍品,我国已进行人工养殖。壳可入药,称石决明。笠贝壳低圆锥形,如笠状,无螺旋部,无厣。蝾螺壳螺旋形,厣石灰质,厚。马蹄螺壳圆锥形,珍珠质层厚,为制扭扣的优质原料。娼螺壳圆锥形,较低而宽,壳质坚实,华北沿海潮间带沙滩习见种类。中腹足目:栉状鳃一个;一心耳;一肾;通常无吻无水管种类多,有寄生种类。圆田螺。滨螺壳小,近球形,分布于海滨退潮后可暴露在空气中生活。钉螺形似螺钉,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淡水产,中华枝睾吸虫的中间宿主。黑螺壳长锥形,缝合线浅,卫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淡水生活。玉螺壳近球形,体螺层膨大,牡蛎养殖之敌害。内寄螺无壳,体退化呈筒状,寄生在棘皮动物体上。宝贝壳的螺旋部退化,极小,埋于体螺层内。色鲜艳,富光泽,我国南海估计约有50种。冠螺大型螺。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整个贝壳呈冠状,壳质重厚。我国海南、台湾有分布,为螺类中最大种类。水字螺外唇极度扩张,生出6条匀称的长棘状突起,如“水”字状。海南、西沙群岛有之。新腹足目:栉鳃一个;一心耳;一肾;吻发达,有水管;齿舌狭长,小齿每排3个。全海产。红螺壳陀螺形,大而厚;外唇内面呈红色,危害牡蛎养殖。荔枝螺壳塔状,厚而坚,也为牡蛎养殖的敌害。骨螺壳的各螺层上常具各种形状的突起,为贝类养殖之害。延管螺壳小,能分泌石灰质长管,栖于珊瑚礁间,我国海南有分布。织纹螺壳塔状,螺肋明显,生长线细。芋螺壳似纺锤形,广东、海南有产。有的种类如织锦芋螺有毒腺,人被伤,严重时有生命危险。②后鳃亚纲贝壳不发达,有的为内壳(被鳃类),有的壳退化(无腔类),有的无壳(裸鳃类);触角一对、2对或无触角;鳃位心室后方;侧脏神经连索不左右交叉成“8”字形。主要的目有:被鳃目:一鳃,多少为侧足或外套膜遮盖;一嗅检器;具外壳或内壳,无厣。壳蛞蝓体呈蛞蝓状,壳薄,具2螺层,被外套膜遮盖,完全包在内。海兔体肥满,形似兔,贝壳退化,小;2对触角。拟海牛触角一对,壳圆形,包在外套膜内,侧足发达。裸鳃目:无壳;无鳃;具2次性鳃。蓑诲牛蛞蝓状,体背侧有成列的锥状突起。③肺螺亚纲 无鳃,以肺囊呼吸;多栖于陆地或淡水中;触角1~2对;贝壳无厣;直接发育。基眼目:具外壳;一对触角;眼位触角基部。菊花螺贝壳锥形,有细的放射肋,生活于沿海潮间带。椎实螺壳薄,半透明,体螺层膨胀,无厣。萝卜螺壳质薄,体螺层极膨胀,外形似耳状。此2种均为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圆扁螺贝壳小,作水平旋转,扁平呈盘状,为姜片虫的中间宿主。柄眼目贝壳发达或退化或无壳;2对触角;眼位后触角的顶端华蜗牛小型,壳呈低圆锥形。条华蜗牛壳黄褐色,体螺层有一条黄褐色带,全国分布。巴蜗牛贝壳扁球形,脐孔圆形,深,生活在潮湿山林间。蛞蝓体呈长叶状,具退化的内壳。世界性分布。石磺外形似海牛,无壳;肺囊退化,体背侧具枝状鳃,沿海有分布。 6.瓣鳃纲分类(目)的主要依据。

答:瓣鳃纲约有2万种,依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分为3目。① 列齿目 绞合齿多,同形,排成一列;闭壳肌2个,均发达。楣鳃或丝鳃。② 异柱目 前闭壳肌很小或消失,后闭壳肌发达;绞合齿一般退化或成小结节状,或无绞合齿。鳃丝间以纤毛盘或结缔组织相连接。③ 真瓣鳃目 铰合齿少或无;前后闭壳肌均发达,大小相等;鳃丝和鲴瓣间以血管相连接;出水孔和入水孔常形成水管。

7.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答:软体动物种类多,分布广,大多数种类与人类关系密切,有的可食用、入药或为家禽家畜的饲料等;不少有害的种类与吸虫病的传播有关。食用的软体动物含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有的含大量糖原,且营养成分易溶于水,易消化吸收。淡水种类的田螺、蚬等,海产的鲍、泥螺、蚶、扇贝、牡蛎、乌贼、柔鱼等,均为习用食品,味鲜美,富营养。可入药的如鲍的壳(石决明)、乌贼内壳(海螵蛸)、海兔的卵群(海粉)等。利用帆蚌、珍珠贝等育珠,珍珠为高贵装饰品,又为工业原料,亦可药用。不少贝类的壳可制纽扣、螺钿等。许多螺类和双壳类为一些鱼类的天然饵料,淡水螺、蚌等可作家禽家畜的饲料,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因此许多种类已进行人工养殖。有些双壳类如船蛆、海笱,钻木凿石而栖,危害海港建筑;附着生活的种类,可堵塞工业输水管道,造成严重损失;有些螺类如蜗牛、蛞蝓、玉螺等危害农作物或破坏贝类养殖;有的是海藻养殖的敌害,如锈凹螺。不少淡水螺为吸虫的中间宿主,危害极大,如钉螺、沼螺等。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1.节肢动物门有哪些重要特征?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①全身包被发达坚厚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②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能高效地进行呼吸。③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④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⑤分节的附肢,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⑥强劲有力的横纹肌。⑦灵敏的感觉器和发达的神经系统。⑧独特的消化系统和新出现的马氏管。

2.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答: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各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在无脊椎动物中,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上所有生境。 3.根据什么说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答: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近似目前的环节动物,因此本门动物中体节较多的种类常被视为是较原始的。至于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类群之间究竟有何亲缘关系?节肢动物的起源是多元还是单元的?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下述见解流播较广:海栖的原有爪类或称原古颚类,是节肢动物的远祖,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其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这个演化方向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有爪纲为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间的一个过渡类型,既具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有薄的角质膜、由平滑肌形成的皮肌囊、按体节排布的多对巨管肾等;同时也有节肢动物的结构标志,如末端带爪的成对步足以及作为空气呼吸:瓣的气管等。有爪纲只是节肢动物演化树上发展早期的一小侧支而已,其他节肢动物类群并非由此发展而来。多足纲跟有爪纲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较有爪纲高等,完全具备节肢动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