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 刘凌云 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如体表角质膜坚厚、头部发达、附肢有关节等。昆虫纲乃是节肢动物门中最高等的巨大类群,完全适应于陆栖生活,与节肢动物门的任何类群相比,最接近多足纲。 4.举例说明甲壳纲动物的洄游。

答:游泳亚目与爬行亚目。前一亚目系指各种虾类,擅于游泳。腹肢为游泳足,划水有力。尾肢和尾节组成尾扇。除日本沼虾外,又如罗氏沼虾,成体栖憩淡水,而幼体却在半咸水中生活。这种虾有洄游习性;朝鲜半岛南端济州岛西南水深70m以上的广大黄海海区是它们的越冬场所,在越冬期间,对虾分散栖居,到3月底春暖时节,水温上升,就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从黄海南部向北游动,沿山东半岛经廓岛列岛进入渤海湾与辽东湾,随即分散,在各大河口附近的浅海中产卵。雌虾不抱卵,排出的受精卵散落水底,夏初孵化,发育和生长都十分迅速,到秋末幼虾大小已接近亲虾。初冬天气转寒,水温开始下降,由越冬场所游迁来的老个体多已被捕,少数也自然死亡,新个体则逐渐自沿岸浅海向较深处密集,形成大群,从11月中、下旬开始,再循春季洄游的路线反向南迁,约在次年1月,到达越冬场所。再经2个多月的时间,天气转暖,又集群北游。虾群往返洄游1 000余km。短尾类也就是真正的蟹类,为爬行亚目中主要的类群。如三疣梭子蟹,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南北沿岸浅海均产。擅游泳,能迅速游近鱼、虾、乌贼等,用螯足捕捉,然后沉到海底吞食。中华绒螯蟹,通称河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像中国对虾那样,也有洄游习性。中国对虾在不同的海区之间洄游,而中华绒螯蟹却在淡水水域与海洋之间洄游。这种蟹平时分散生活在江河湖泊中,到秋冬之交,成熟个体便爬人较大而通海的江河中,顺水下迁至河口浅海,交配产卵;受精卵粘附在腹肢上。抱卵雌蟹旋即钻进海底泥砂内,不吃不动,到第二年春季,才孵出浴状幼体。浴状幼体在海中营浮游生活,前后蜕皮5次,发育成为大眼幼体,也就是蟹苗。这时已到初夏,蟹苗由于有强烈的溯水性,对淡水水流特别敏感,涨潮时就随着潮水溯河而上,进入淡水江河湖荡中发育成为幼蟹,并继续生长。到了冬季,幼蟹逐渐聚集到大的江河深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季,成群溯河而上,不久蟹群虽然解散,但分散的个体仍然向上爬行,直到五六月间才定居下来。在淡水中定居育肥几个月后,转眼秋季来临,最后再蜕皮一次,变为成熟个体,又像亲代一样开始下迁。 5.蛛形纲动物的消化系统有什么特点?

答:以蜘蛛为例加以说明:蜘蛛的消化系统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前肠包括口、食管与吸胃。吸胃是很有特征性的结构,除环肌外,其背面和左右两侧面均着生强大的肌肉束,肌肉束的另一端附着于背板和腹板的内面。借这些肌肉的伸缩,吸胃就可缩小或扩大,以吮吸液汁。中肠十分发达,白头胸部直达腹部末端。在吸胃之后,中肠分出一对盲管,沿吸胃左右侧前行,同时左右盲管各分出4条侧盲管,侧盲管一直伸人到步足基部内;这些盲管都用来储存由吸胃吸人的食物液汁。中肠本身又在腹腔内扩大,同时还发出多数消化腺。消化腺十分发达,几乎占满腹腔,均开口于中肠,既分泌消化酶,也可储存食物液汁。正因为具备这样发达的中肠盲管和消化腺而便于储存足够的食物,所以蜘蛛饱食一次之后,便可忍饥很长时间;据试验,黑寡妇蛛就可忍饥200天之久。后肠短,背侧有一直肠囊也称粪袋,用来暂储粪便,最后经肛门排出;肛门位于腹部纺器之后的末端腹侧。 6.蜈蚣的口器和步足结构有何特点?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答:口器虽因肉食或草食而明显不同,但食性对消化系统影响不大。消化管始终直而不弯曲,分前肠、中肠与后肠,各部分不再进一步分化。无中肠腺。循环系统开管式,心脏很长,几

乎与躯干部等长,心孔对数多,每个体节有1~2对。以气管呼吸。步足是蜈蚣的爬行器官。爬行时,尾足拖在身,不起运动作用。它是蜈蚣的触觉器官,原第一肢节已退化,只有6肢节,第一节十分粗壮,其腹面外侧有2短棘,内侧有一短棘,背面内侧也有一短棘。 7.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的类型和结构。根据口器的类型和结构,我们怎样选用农药、防治害虫?

答:原头部后3体节的3对附肢演变成3对口肢,即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一片下唇,另加上唇和舌,组成昆虫的口器。各种昆虫随着食性的不同而口器变化很大,上述中华稻蝗具有咀嚼式口器,这种口器最原始和最典型,见于多数昆虫中;由此演变成嚼吸式、刺吸式、吮吸式和舐吸式等各种口器。蜜蜂食花粉,又吮花蜜,其口器为嚼吸式。大颚用来嚼碎花粉和揉蜡塑巢。小颚颇长,轴节杆状,由茎节发出的外颚叶成为颇大的薄片,而内颚叶却几乎完全退化,小颚须萎缩成为2节的小突起。上唇短。下唇的亚颏和颏都退化,而前颏长大。唇舌分为中间的中唇舌和外侧的侧唇舌两部分,前者很长,左右愈合,末端形成一匙状舌瓣,后者呈鳞片状,共一对,包围在中唇舌基部的左右两侧。下唇须分为4节,基部两节扁平呈刀状,末部两节小。蜜蜂吮吸蜜汁时,一对小颚的外颚叶和一对下唇须顺着中唇舌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吸肾中唇舌在吸管内快速前后活动,抽吸蜜汁到管内,然后再转入消化管。中唇舌腹侧有一深沟,唾液由此流出,与食物混和。刺吸式口器十分细长,下唇延长呈槽状,末端有一对由下唇须演变而成的唇瓣,口器的其余部分都嵌合在下唇槽内。上唇形成食物管,大颚以及小颚的内颚叶则特化成穿刺的口针,小颚的外颚叶完全退化,小颚须短,只3节。吮吸式口器虽不能穿刺,但可吮吸花蜜等液汁。小颚轴节消失,茎节很小,小颚须也小,内颚叶完全退化,外颚叶却十分发达,左右嵌合成一条长喙,作为吮吸的食物管。外颚叶本身中空,其内腔与头腔相通。由于内腔着生多数斜走肌,喙因此卷曲。吮吸时,头陪.收缩,血液由头腔通过茎节内腔而被压人外颚叶腔内,喙也就伸直。血液流回头腔后,喙又恢复原来卷曲的状态。大颚退化。上唇很小,覆盖在喙的基部背面。下唇简单,呈板片状;有一对分为3节的下唇须。舐吸式口器:大颚已完全退化,口器主要由喙和唇瓣两部分构成。喙分基喙和吸喙,前者宽大,像—个倒置的锥体,由着生上唇的头壳部分即唇基以及小颚和下唇基部愈合演变而成;一对小颚须还仍保留,但内、外颚叶均已消失。喙可能由下唇颏的末端部以及前颏演变而来,背面中央内陷,形成一条下唇槽,内扣合上唇和舌。(不完全) 8.昆虫的呼吸系统为什么说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系统?

答:昆虫的呼吸系统非常发达,由多数气管组成,能直接供应氧气给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和细胞。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因此管壁的结构与体壁相同而反向,内面为角质膜,称为内膜,其增厚部分形成螺旋状内脊,称为螺旋丝,用来支撑气管,使之不至于凹瘪。内膜外为一层多角形扁平细胞,扁平细胞层外更有一层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底膜。气管纵横连接,形成一个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都完整统一的系统。纵贯身体的共有侧、背、腹3对气管干,这3对气管干以横气管相互连接。从纵气管干和横气管发出很多分支,伸布到身体各个部分。这些分支愈分愈细,最后形成多数微气管。微气管直径不到1μm,末端封闭,其螺旋丝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这些微气管一般在体壁内面和器官表面盘根错结,但也伸入细胞之间,甚至穿透细胞。气管干或气管的某一部分有时扩大,形成气囊,囊壁很薄,无螺旋丝。由于气囊的存在,气管系统进出的气体容量可以增大。从中胸开始,直到第8腹节,左右侧气管干按节向外发出一对短气管,与外界相通;短气管的开口就是气门。气门共10对,计中胸一对、后胸一对、前8个腹节各一对。氧气以扩散的方式由气门进入气管,再到达微气管,最后透过其纤薄的管壁而直接供应给组织和细胞。微气管内的氧气被组织和细胞吸收以后,

管内氧分压下降,氧气也就能从气门不断扩散进来。同样,二氧化碳的排放也由大气和微气管内二氧化碳的分压差所引起。不过只依赖气体的扩散还不能满足昆虫氧气的需求,必须经常呼吸,以补不足。吸气时,前4对气门开放,后6对气门关闭,外界新鲜空气由前者进人体内;呼气时,前四对气门关闭,而后6对气门开放,以排出体内污浊的空气。这样呼吸一次,整个气管系统内2/3的空气可得到更新。所以说昆虫的呼吸系统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系统。

9. 试述昆虫纲各重要目的特征,并举出各目的常见种类。

答:①蜉蝣目:小型至中型。体柔软。复眼大。触角细小。翅膜质;后翅小或消失。—对尾须细长多节,中间常有一中尾丝。具有片状或丝状气管鳃。成虫口器退化,不取食。短命,不完全变态。如蜉蝣。②蜻蜒目:大型。头部转动灵活。复眼大。触角细小。口器咀嚼式,有坚强的齿。翅两对,不能折叠,膜质透明,翅脉网状,多横脉。各翅均有一翅痣。尾须小,只一节。白天活动,飞行敏捷而有力,可持续飞行颇长时间,并能在飞行中捕捉其他昆虫为食。不完全变态。如黑眼蜻蜓③直翅目:中型到大型。复眼一般大小,触角丝状,多节。口器咀嚼式。前翅为覆翅,狭而较厚,革质,休息时掩盖后翅。后翅宽而较薄,膜质,休息时折叠于前翅之下。后足发达,成为跳跃足。尾须短,几乎均为一节。常具听器。雄虫一般有发声器。雌虫产卵器发达。不完全变态。如蟋蟀、金钟儿、纺织娘、大尖头、小尖头、东亚飞蝗。④竹节虫目:大型。体多呈棒状,少数种类扁平似叶。触角细长多节。复眼较小,口器咀嚼式。翅退化或完全消失。尾须短,仅一节。雄虫稀少,常行孤雌生殖。雌虫产卵器不明显;卵单产,散落地面。行动迂拙。以拟态著称。不完全变态。无显著农害。如瘦躺。⑤网翅目:中型到大型。头部转动灵活。触角细长多节。复眼发达。口器咀嚼式。前翅稍厚,形成覆翅,以一弧形围限的臀叶可与直翅目的覆翅明显区别。后翅柔软,横脉稀疏,有一可摺叠的臀叶。尾须不长,多节。雌虫产卵器不明显。不完全变态。如美洲大蠊、地鳖、大刀螳螂。⑥等翅目:小型至中型。体柔软,色浅。触角较短小,呈佛珠状,多节。复眼有或无。口器咀嚼式。翅的有无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个体无翅,有些翅不充分发育,还有些虽具2对翅,但婚飞后脱落。前翅和后翅均膜质,其大小、形状与翅脉也前后相似。尾须很短,分2节。不完全变态。如家白蚁、黑翅土白蚁。⑦虱目:小型。体背腹扁平。触角3~5节。有复眼而无单眼。口器刺吸式。胸节完全愈合。无翅。缺尾须。不完全变态。为人类和哺乳动物体外寄生虫,终生寄生,吸食血液。如人虱,除吸食入血外,还可传播斑疹伤寒等疾病。⑧异翅目:本目昆虫统称椿象或蝽。小型至大型。触角3~5节,一般4节。复眼大,单眼2个。口器刺吸式,呈长喙状。翅2对,前翅为半鞘翅,不等质,基部革质,坚实不透明,末部膜质,柔软透明。后翅全部膜质或退化。后胸有臭腺,遇敌害时放出臭气,故俗名放屁虫。无尾须。不完全变态。不少种类为农业害虫,吸食作物液汁,如麦蝽、仰泳蝽、桂花蝉。⑨同翅目:小型至大型。触角短或长,节数因种类而异。复眼发达,单眼2或3个。口器刺吸式,呈喙状。翅2对,某些种类的部分个体无翅。前翅膜状均质,停息时叠于体之左右两侧,呈屋脊状。后翅也膜质。无尾须。不完全变态。吸食植物液汁,严重危害农作物。如蚱蝉、蚜虫。⑩脉翅目:小型至大型。体柔软。触角发达,呈丝状,多节。复眼大,常有3单眼。口器咀嚼式。2对翅大小几乎相等,均膜质,无臀叶,翅脉多而呈网状,停息时置于腹部背面呈屋脊状。尾须一节或无。成虫取食或不取食。幼虫肉食性,捕食其他昆虫。完全变态。常见如草蛉。 鞘翅目:小型到大型。体坚硬,有光泽。触角多样,一般10~11节。除穴居种类外,通常有复眼;多缺单眼。口器咀嚼式。前胸发达,其背板宽大。中胸远较后胸小,前者背板呈三角形,露出在左右鞘翅基部之间,称为小盾片。前翅特化成鞘翅,角质,坚厚,形如刀鞘,无明显的翅脉,飞行时不起推进虫体的作用,停息掩护后翅和腹部,在体背左右相遇而不相叠,其间留有一条直线形的鞘缝。后翅膜质,较长,用以飞行,停息时摺

叠于鞘翅之下。无尾须。完全变态,少数种类水生。如龙虱、米象、七星瓢虫。蚤目:小型。体左右侧扁,坚韧。触角短,3节。无复眼,单眼一对或无。口器刺吸式。无翅。足适于攀缘和跳跃,尤其后足,特别发达,弹跳有力。无尾须。完全变态。全部是鸟兽和人类的体外吸血寄生虫;幼虫栖于宿主居所及其邻近地面,以有机碎屑为食。如人蚤。 双翅目:小型到中型。触角细长多节、或短而9、3节、复眼通常颇大;单眼蚊类大多无,蝇类一般3个。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前翅膜质,用来飞翔。后翅特化成平衡棒;蝇类的平衡棒隐藏于前翅基部的翅瓣下。尾须无或有。完全变态。如库蚊属(家蚊属)、按蚊属(疟蚊属)和伊蚊属(黑斑蚊属)。 鳞翅目:全身被鳞片,尤其在翅上特别密集。鳞片由体表的毛演变而成,是色彩的载体;通过鳞片的组合,使翅带有各种不同颜色和斑纹。触角多节,形状多样。复眼大,单眼一般2今。口器特化成卷曲的长喙,用来吮食花蜜。但很多种蛾类口器退化,不摄食。两对翅扁平,前翅较后翅大。翅脉稀少,特别是横脉;前后各翅均有一大的中室。飞行时,前后翅连在一起活动;静息时,两对翅蝶类竖直上举,而蛾类则分展左右或向后平置,叠在腹部背面。有退化的尾须。完全征变态。如菜粉蝶膜翅目:小型到中型。触角形状多样,但大多弯曲呈膝状,一般雌虫13节,雄虫12节。一对复眼大,另有3个单眼,无翅个体缺单眼。口器嚼吸式。两对翅均膜质;翅脉少,尤其横脉。后翅较小。因后翅前缘有翅钩列,可和前翅的反卷后缘钩连,飞翔时前后翅同步活动。静息时,翅平展于腹部面。无尾须。完全变态。如蚂蚁、蜜蜂。

10. 节肢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利害关系?

答:本门动物种类繁多,数量浩大,分布广泛,跟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依据对人类的利害关系,可分有益和有害两大类,但这样划分是相对的,例如蝎子和蜈蚣都会分泌毒液,咬螫伤人,而另—方面却可作为药材,医治疾病。有益节肢动物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各方面:①供人类食用,尤其甲壳纲中的各种虾蟹,不仅滋味鲜味,营养价值也高;②提供工业原料,例如家蚕,目前世界上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工饲养,年产蚕茧约800万担,蚕丝约5万t,我国的产茧量和产丝量都占首位;③作为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例如鲱鱼、大黄鱼、小黄鱼以及带鱼等都以桡足类作为主要食饵;在淡水水域中,桡足类、枝角类以及昆虫幼虫对鲢鳙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和成鱼也有重要的饵料意义,特别是枝角类,我国渔民自古以来就称为鱼虫;④完成植物的传粉作用,油菜和多种果树都是虫媒植物,借蜜蜂等昆虫传播花粉,否则不可能结果;⑤抑制害虫,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摄食关系而形成食物链。不少昆虫食害作物、果树和森林,称为害虫,而害虫又被肉食性蜘蛛和其他昆虫所食,如上述金小蜂抑制棉红铃虫等;⑥制成药物,节肢动物本身或其产品可以制成药物,防治疾病,如蝎子、蜈蚣、地鳖等。鲎的血液具有超微量的敏感性,可制成试礼快速而简便的检测内毒素和热源物质。有害节肢动物主要的危害有两方面:一是传播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凡可引起疾病的生物统称病原体(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由其余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则称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传染病二者的病原体本身都缺乏移动能力,须借外力传播,特别是昆虫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传染病的2/3均通过昆虫媒介,例如虱传播斑疹伤寒、回归热和战壕热。二是严重危害农作物、果树和森林等,特别是有害昆虫每年夺走我们大量的粮食、瓜果和木材。在旧中国,害虫猖獗,尤其飞蝗,危害特别严重。蝗灾自古以来,和水、旱灾一起,成了威胁我国人民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飞蝗分布很广,出现在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平原地区,东起苏鲁海滨,西至陕西的渭水流域、包括江苏、安徽、河北、山东、河南、山西以及陕西的一部分。在大发生年代,飞蝗成群高飞,遮天蔽日,降落以后,则漫山遍野,抢食芦苇以及玉米、高粱、粟、穗、大麦、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作物的地上部分几乎全被吃光。这些食物缺乏时,也吃其他农作物,甚至树叶。蝗灾严重的地区,

赤野千里,饿莩载道,惨不忍睹。从纪元前707年开始,直到1917年清皇朝覆灭,在这封建统治的2千多年间,平均每3年就发生一次蝗灾。1917年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蝗灾有增无减,几乎每年都发生,其中以1929年和1938年的2次为最严重。在飞蝗大发生的1929年点江岸边的大群蝗蝻直趋沪宁铁路的下蜀车站,路轨堵塞,火车停开,商店关门,只开小洞营业1938年的一次蝗灾扩及9省一市265县,损失惨重。新中国成立以后,重视治蝗工作,整治杂草丛生的飞蝗孳生地,使其变为万倾良田,基本消灭了蝗灾。 11.如何理解节肢动物的系统发育?

答: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近似目前的环节动物,因此本门动物中体节较多的种类常被视为是较原始的。至于节肢动物的原始远祖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类群之间究竟有何亲缘关系?节肢动物的起源是多元还是单元的?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下述见解流播较广:海栖的原有爪类或称原古颚类,是节肢动物的远祖,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其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这个演化方向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有爪纲为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间的一个过渡类型,既具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有薄的角质膜、由平滑肌形成的皮肌囊、按体节排布的多对巨管肾等;同时也有节肢动物的结构标志,如末端带爪的成对步足以及作为空气呼吸:瓣的气管等。有爪纲只是节肢动物演化树上发展早期的一小侧支而已,其他节肢动物类群并非由此发展而来。多足纲跟有爪纲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较有爪纲高等,完全具备节肢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角质膜坚厚、头部发达、附肢有关节等。昆虫纲乃是节肢动物门中最高等的巨大类群,完全适应于陆栖生活,与节肢动物门的任何类群相比,最接近多足纲。 第十一章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

1.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及帚虫动物门各有何主要特征?

答:①苔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苔藓动物为群体,营固着生活,外形似苔藓植物.故名。大多数生活在温带海域,少数淡水九群体的每个个体很小,不及1mm,外被一由外胚层分泌的角质或钙质的虫室。个体头部不明显,前端体壁外突,于口周围形成圆形或马蹄形物,其上生有触手,触手具纤毛,这是触手冠,称为总担,为摄食器官。.总担可伸缩出入虫室顶端的开口。总担中央为口,消化管呈“U”形,内壁上皮具纤毛。肛门开口于总担的外侧,故又称外肛动物。缺乏肾管和循环系统。苔藓动物为雌雄同体,能进行配子生殖。每个个体具有一个在体腔膜上形成的卵巢和发生在体腔膜形成的胃绪上的多个精巢,受精卵在体内或体外发育。海产种类有一似担轮幼虫的幼虫期。通常以出芽法行无性生殖。可产生休眠芽,外被几丁质壳,能抵御不良环境。神经系统不发达,皮下神经网状,神经节在背侧,位口和肛门之间,发出神经至触手等处。 ②腕足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腕足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多数分布在浅海。体外具背腹两壳,很像软体动物,故以前将其归人拟软体动物门,但这两类动物差异极大。腕足类的背壳小,腹壳大,腹壳后端常具一肉质柄,以固着外物。肉质柄收缩,使动物快速潜人海底泥沙中。背腹二壳内面各具一片外套膜,其边缘有刚毛。壳由套膜分泌形成,二套膜之间为外套腔,动物的柔软身体的大部分位于其中。外套腔被隔膜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内有螺旋状的总担,一般左右各一,后部为内脏团。腕足类体腔发达,充满体腔液;循环系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管与体腔相通,故循环为开管式,血液即体腔液。总担的基部为口,消化管呈“U”形,有的种类无肛门。由于总担上触手的纤毛摆动,造成水流,摄食粘着的藻类及有机颗粒,送人口中。总担除有摄食功能外,又是腕足类的呼吸器和幼体孵化袋。具1或2对后肾管,兼有生殖导管功能。腕足类雌雄异体,一般具有2对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