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 刘凌云 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粘结成团,再由纤毛运动使它从后向前流动,经围咽沟转到咽上沟,往后推送进入肠内。肠的末端开口于身体左侧的肛门。咽腔是文昌鱼完成呼吸作用的部位。咽壁两侧有60多对鳃裂,彼此以鳃条分开,鳃裂内壁布有纤毛上皮细胞和血管。水流进入口和咽时,藉纤毛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通过鳃裂,并使与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最后,水再由围鳃腔经腹孔排出体外。有人认为文昌鱼纤薄的皮肤也具有直接从水中摄取氧气的能力。⑤血液循环 文吕鱼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即血液完全在血管内流动,这种情形与脊椎动物基本相同。无心脏,但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⑥排泄器官 排泄器官由数10对按节排列的肾管组成,位于咽壁背方的两侧,其结构和机能与扁形动物及环节动物的原肾比较近似。⑦神经系统 文昌鱼的中枢神经是一条纵行于脊索背面的背神经管,神经管的前端内腔略为膨大,称为脑泡。幼体的脑泡顶部有神经孔与外界相通,长成后完全封闭。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周围神经包括由脑泡发出的2对“脑”神经和自神经管两侧发出的成对脊神经。⑧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生殖腺附生于围鳃腔两侧的内壁上,是26对左右厚壁的矩形小囊,性成熟时可根据文昌鱼的精巢为白色或卵巢呈现淡黄色进行雌雄鉴别。成熟的精子和卵都是通过生殖腺壁的破口释出,坠入围鳃腔,再随同水流由腹孔排出,在海水中完成受精作用。 9.文昌鱼和海鞘在消化系统上有何异同?

文昌鱼

海 鞘

文昌鱼靠轮器和咽部纤毛的摆动,使带有食物腺细胞能分泌粘液,使沉入内微粒的水流经口入咽,食物被滤下留在咽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由沟内的而水则通过咽壁的鳃裂至围鳃腔,然后由腹孔纤毛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推排出体外。文昌鱼幼体的鳃裂直接开口于体表,向前行,经围咽沟沿背板往后

不同点

后来形成围鳃腔,以腹孔作为鳃裂的总出水口。导入食道、胃及肠进行消化。咽内的食物微粒被内柱细胞的分泌物粘结成肠开口于围鳃腔,不能消化的团,再由纤毛运动使它从后向前流动,经围咽残渣通过围鳃腔,随水流经出沟转到咽上沟,往后推送进入肠内。 水孔排出体外。 相同点 具有内柱、咽上沟和围咽沟等结构 10. 理解和掌握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各阶段的特征。

答:文昌鱼在6~7月产卵,通常产卵和受精都在傍晚进行。卵小而含卵黄少,为均黄卵,卵

径0.1mm~0.2mm。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一桑椹胚一囊胚一原肠胚一神经胚各个时期,才孵化成幼体。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过多次细胞分裂后,使许多细胞结成一个形似实心圆球的桑椹胚。桑椹胚在继续细胞分裂的同时,中心的细胞逐渐向胚体表面迁移,从而变成一个内部充满胶状液的空心囊胚,囊胚中的腔为囊胚腔,囊胚上端的细胞略小,称动物极,细胞较大的下端是植物极。接着囊胚的植物极大细胞向内陷入以至与上端动物极细胞的内壁互相紧贴,囊胚腔因受挤压而消失,被新出现的原肠腔所代替。原肠腔以植物极细胞内陷处的胚孔与外界相通。此时胚胎已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分别称为内胚层和外胚层,胚体表面长有纤毛并能在胚膜中进行回旋运动。胚胎发育到这个阶段称为原肠胚。原肠胚的后期开始胚体延长、产生中枢神经、胚层进一步分化及各器官系统的形成。原肠胚自前端沿背中线至胚孔的外胚层下陷成神经板,与此相邻的两侧外胚层同神经板脱离,互相靠拢而完全愈合,是将来的表皮部。下陷到表皮内的神经板首先在板的两侧往上隆起成神经褶,然后卷合围成背面留有一条纵裂的神经管,管内为神经管腔。其前端以神经孔和外界相通,后端

经胚孔与原肠相通成神经肠管。成体时,神经孔关闭成嗅窝,而神经肠管也闭塞不通并在胚孔部形成肛门,此时的胚胎称为神经胚。 第十五章 圆口纲

1.为什么是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最低等的一个纲?试述其主要特征。

答: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最低等的一个纲,主要从它的特征上得以表现。(一) 原始特征① 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② 无成对的偶鳍,支持奇鳍的是不分节的辐鳍软骨。尾鳍为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原型尾,这是水栖无羊膜动物中最原始的尾型。③终生保留脊索,外围脊索鞘,用于支持体轴。脊索背方的脊髓两侧有按体节成对排列的软骨质弓片,相当于脊椎骨椎弓的基背片和间背片,尚未形成椎体。④脑颅主要由脑下的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囊软骨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所构成。脑颅不完整,除左右耳囊软骨之间有一联耳软骨外,均覆有纤维组织膜,这种状态大致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颅骨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是9对细长弯曲的鳃弓和4对纵走软骨条共同连接而成的鳃笼鳃笼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侧,不分节,而鱼类的鳃弓则分节并着生在咽壁内。⑤躯体部和尾部肌肉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附着肌节前后的肌膈。肌节间尚无水平隔,故不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 ⑥胃未分化,肠管内有许多纵行的粘膜褶及一条纵行的螺旋瓣,或称盲沟,是增加吸收养料面积的结构。⑦开始出现由静脉窦、二心房和一心室组成的心脏。除无肾门静脉和总主静脉外,循环系统及血液循环方式均与文昌鱼十分相似。⑧脑的各部分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无任何脑曲。中脑未形成二叠体。小脑还没有与延脑分离,仅为一狭窄的横带。视神经在间脑腹面不形成视交叉。脑神经中的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因脑颅的枕骨区不发达,所以是由头骨之外的延脑两侧分出的。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互不相连成混合神经。内耳平衡器只有1或2个半规管。⑨雌雄异体(七鳃鳗)或同体(盲鳗),生殖腺单个(发育初期成对),无生殖导管。性成熟后 生殖腺在繁殖季节表面破裂,释出精子或卵,由腹腔经生殖孔进入尿殖窦,再通过尿殖乳突末端的尿殖孔排出体外。排泄系统与生殖系统无任何联系,肾脏滤泌的尿液,由输尿管导人膨大的尿殖窦,也经尿殖孔排至体外。(二)寄生及半寄生特征:①七鳃鳗可用口漏斗吸附在鱼类和海龟体上,以漏斗壁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血肉。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舌位于口底,由环肌和纵肌构成,能作活塞样的活动,由于舌上有齿而称为锉舌。②七鳃鳗成体的咽后部有一支向腹面分出的盲管,称为呼吸管。呼吸管口有5~7个触手,相当于头索动物的缘膜,管的两侧各有内鳃孔7个。每个内鳃孔通入一个球形的鳃囊,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囊经外鳃孔与外界相通。圆口纲动物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鳃囊结构,所以又有囊鳃类之称。盲鳗无呼吸管,内鳃孔直接开口于咽部,各鳃囊不直接从外鳃孔通向外界而是分别由出鳃管往后汇总到一条总鳃管内,在远离头部的后方开口于体外,所以体外只能见到一对鳃孔。圆口纲动物的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水可以从外鳃孔流入,在鳃囊交换气体后,仍由外鳃孔流出,以适应它们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部钻人鱼体内部时,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作用的半寄生生活。七鳃鳗的幼体营自由生活,呼吸方式由口腔进水,经内鳃孔于囊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从外鳃孔出水。③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有1对“唾腺”,以细管通至舌下,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对寄主进行吸血时,能阻止动物创口血液的凝固。

2.七鳃鳗消化、呼吸系统有什么特点?这些结构和七鳃鳗的生活习性有何关系?

答:七鳃鳗可用口漏斗吸附在鱼类和海龟体上,以漏斗壁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血肉。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舌位于口底,由环肌和纵肌构成,能作活塞样的活动,由于舌上有齿而称为锉舌。七鳃鳗成体的咽后部有一支向腹面分出的盲管,称为呼吸管。呼吸管口有5~7个触手,相当于头索动物的缘膜,管的两侧各有内鳃孔7个。每个内鳃孔通入一个球形的鳃囊,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囊经外鳃孔与外界相通。七鳃鳗的幼体营自由生活,呼吸方式由口腔进水,经内鳃孔于囊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从外鳃孔出水。 3.七鳃鳗的神经系统有什么特点?

答:视神经在间脑腹面不形成视交叉。脑神经中的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因脑颅的枕骨区不发达,所以是由头骨之外的延脑两侧分出的。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互不相连成混合神经。内耳平衡器只有1或2个半规管。

4.七鳃鳗目和盲鳗目有些什么重要区别?

答:1、七鳃鳗目: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齿,口位于漏斗底部,鼻孔在两眼中间的稍前方;脑垂体囊为盲管,不与咽部相通;鳃囊7对,分别向体外开口,鳃笼发达。内耳有2个半规管。卵小,发育有变态。大多数种类的成鳗营半寄生生活,少数非寄生种类的角质齿退化消失,无特殊的呼吸管。2、盲鳗目:营寄生生活,无背鳍和口漏斗,口位于身体最前端,有4对口缘触须;无呼吸管,脑垂体囊与咽相通,鼻孔开口于吻端;眼退化,隐于皮下;鳃孔 l~16对,随不同种类而异,鳃笼不发达。内耳仅一个半规管。雌雄同体,但雄性先成熟;卵大,包在角质卵壳中,受精卵直接发育成小鳗,无变态。 5.简述七鳃鳗的生活史及幼鳗的变态发育。

答:七鳃鳗生活在江河或海洋中,每年5、6月间,成鳗常聚集成群,溯河而上或由海入江进行繁殖。它们选好具有粗砂砾石的河床及水质清澈的环境后,先用口吸盘移去砾石造成浅窝,雌鳗吸住窝底的石块,雄体又吸在雌鳗的头背上,两者互相卷绕,肛门彼此靠拢,急速摆动鳗尾,排出精子和卵子,在水中受精。因此七鳃鳗又称石吸鳗。雌鳗每次交尾后只产出一部分卵,但在为期2~3天的产卵期内可多次交尾和产卵,因而每尾雌鳗的产卵总量可达14000~20000枚。亲鳗在生殖季节里,消化道极其萎缩,绝食时间长达数月,经过生殖后,疲惫衰竭,终至死亡,无—生还。鳗卵圆小,直径约0.7mm,含卵黄少,受精卵进行不均等的全分裂。胚胎先发育成体长10mm~15mm的幼鳗,其形态和构造均与成鳗相差甚远:眼被皮肤遮蔽而不发达;整个背鳍和尾鳍为一条连续的膜质结构;口前有马蹄形的上唇和横列的下唇,合围成口笠,不具口吸盘,也无角质齿;呼吸道尚未分化,故其咽部两侧的内鳃孔都经由鳃囊,通过外鳃孔到达体外;咽底有内柱。幼鳗曾被误认是一种原索动物而命名为沙隐虫,它的摄食和独立的生活方式与文昌鱼大致相似。沙隐虫在淡水或返回海中生活3~7年后,才在秋冬之际经过变态成为成体,再经数月的半寄生生活便达到性成熟时期,并开始了集群和繁殖活动。从沙隐虫所呈现的原始构造及其生活习性,显示了它们与原索动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研究七鳃鳗的生活史,从脊椎动物演化来说,有重要意义。 第十六章 鱼纲

1.鱼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答:鱼鳞分3种,即骨鳞、盾鳞和硬鳞,分别被覆于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及硬鳞鱼类的体表。鱼鳍分2种,即奇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和偶鳍(胸鳍和腹鳍)。 鱼尾分2种,即正尾和歪尾。

2.鱼类的骨骼系统有些什么特点?

答:鱼类已具较发达的内骨骼系统,按其功能和所在部位,以及胸、腹鳍的出现,可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鳍骨。鱼类的骨骼系统由软骨或硬骨组成。软骨质的骨骼系统是圆口纲动物和软骨鱼类的基本特征。硬骨鱼类的骨骼系统是由两种不同发育途径形成的硬骨所构成,即从软骨骨化而成的软骨化骨和在膜质基础上直接骨化而来的膜骨,二者在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上都很难区分。(一) 中轴骨骼1.头骨 可分为包藏脑及视、听、嗅等感觉器官的脑颅和左右两边引合消化管前段的咽颅二部分。鱼类具有完整的脑颅,由一块箱状的软骨或许多骨片拼接而成,只留有口、鼻孔、眼和鳃孔等器官未被包在脑颅内。咽颅是7对分节的弧形软骨,位于脑颅下方并围绕着消化管的前段。2.脊柱和肋骨 脊柱紧接于脑颅之后,由一连串软骨或硬骨的椎骨关连而成,从头后至尾按节排列,取代了脊索的地位,成为对体轴强有力的支持及保护脊髓的结构。(二)附肢骨骼 鱼类的附肢骨骼包括鳍骨及带骨,而鳍骨又可分为奇鳍骨和偶鳍骨。1.奇鳍骨 是一系列深埋于体肌内的支鳍骨(担鳍骨),每个支鳍骨分为上、中、下3节,骨的上节支持着一根背鳍条或臀鳍条。尾鳍是鱼类游泳时的主要推进器官,最后几枚尾椎骨愈合成一根翘向后上方的尾杆骨,尾杆骨的上、下各有若干骨片或软骨片愈合而成的上叶和下叶,作为支持尾鳍鳍条的支鳍骨。2.带骨和偶鳍骨 悬挂胸鳍的带骨为肩带,由伸向背面的肩胛骨、腹面的乌喙骨及匙骨、上匙骨、后匙骨等组成,并通过上匙骨牢固地关连在头骨上。绝大多数鱼类的胸鳍具有单列型偶鳍骨(肺鱼类为双列型偶鳍骨)。软骨鱼类的胸鳍内的支鳍骨有基鳍软骨和辐鳍软骨,外侧为皮质鳍条,硬骨鱼类的支鳍骨趋于退化,常出现肩带直接关连鳞质鳍条的现象。连接腹鳍的带骨为腰带,构造非常简单,位于泄殖孔前方,呈一字形的坐耻杆,或由一对无名骨构成的三角形骨板。腰带两端通过关节面与腹鳍的鳍骨关连。 3.鱼类消化道的结构和它们的食性有什么关系?

答:鱼类的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和肛门等。消化管由表及里由四层组成,即浆膜、肌肉层、粘膜下层、粘膜层。粘膜层的内壁上有纵行、网状等不同形式的褶皱或螺旋瓣,这是延缓食物在消化管的移行速度和增加吸收营养物质面积的适应结构。鱼类的口腔和咽并无明显的界限,统称为口咽腔,内有齿、舌、鳃等器官,覆盖在口咽腔上的复层上皮富含单细胞粘液腺,但无消化腺及消化酶。许多鱼类不仅具有紧密贴合在上、下颌的颌齿,也有附生于犁骨上的犁齿、腭骨上的腭齿、舌骨上的舌齿和下咽骨上的咽齿等。鱼齿的形状各异,有犬齿形和圆锥形,也有臼齿形及门齿形,甚至还有前、后异形的颌齿,不同的齿型反映出鱼类在利用食料方面的差别。鲤科鱼类的口腔内缺乏颌齿,舌位于口咽腔底部,由基舌骨外覆有结缔组织和粘膜而成,只有舌端的游离部分具有肌肉,可作不同程度的上、下方向活动。有些鱼类的舌面布有味蕾,可能具有辨识食物的机能。鳃耙是附生在鳃弓内侧两排并列的突起,是阻拦食物随水流出鳃裂的滤食结构;顶端尚有少量味蕾,也具有味觉器官的作用。鳃耙的数目、形状和疏密状况均与鱼的食性有关,如肉食性鱼类的鳃粑粗短而疏;吃浮游生物的鱼类,鳃耙细长而稠密,形成筛滤微小食物的网状结构,使含有食物的水流在流入口咽腔时,通过鳃耙的筛滤作用,将食物截留,由粘液裹成食物团,利于吞咽。食管短而环肌发达,壁厚,因布有味蕾,故对摄入的食物有选择及吐弃的功能。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前、后以贲门和幽门分别与食管及肠相通,有些鱼类(鲳鱼、鳜鱼)在幽门和十二指肠的

交界处有许多突出的幽门垂。胃的机械性运动是蠕动,可使食物同胃液充分混合,混匀后的食物借胃壁的运动,通过幽门移入肠内。胃内壁具有胃腺,呈单盲囊状结构,分泌的胃液中包含盐酸、氯化物等无机盐和粘蛋白、消化酶等有机物,胃液分泌由食物直接刺激胃而引起。盐酸的作用在于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所需要的酸性环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以利消化,同时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胃液中所含的消化酶因鱼种而不同,也随其食性差异而不同。肉食性鱼类的胃蛋白酶活性甚高,主要是把蛋白质消化成蛋白际和蛋白胨。非肉食性鱼类的胃蛋白酶少,但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的含量较多。捕食甲壳类和浮游动物的鱼类,胃内具有较强分解几丁质作用的几丁质分解酶。幽门垂开口于肠内,数量不一,幽门垂内的粘膜具有众多褶皱和丰富的血管,并含有多种酶类,表明了这是—种既有辅助消化作用又兼有吸收功能的器官。鱼类的肠管分化不明显,很难区分小肠和大肠,其长度随鱼种、食性和生长特性而不同。进行肠内消化的主要消化腺是肝脏和胰脏。两种腺体的分泌物分别由胆管和胰管导入肠内。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肝管贮存在胆囊中,再以胆管将胆汁输入肠内。胆汁能促进脂肪分解,使脂肪乳化,同时也有助于蛋白质的消化,促使某些蛋白质成分的沉淀。肝脏除制造胆汁外,还能把消化吸收的物质合成为糖原、脂肪和蛋白质。此外,对中间代谢、解毒作用、维生素及免疫物质的生成,都有重要作用。多数鱼类均有发达的胰脏,所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及淀粉酶。胰脏的消化酶需要在碱性环境里起作用,而肠管内由于胰液含有较多的HCO3—,可以中和进入肠内的盐酸而经常保持碱性状态,有利于胰液进行消化作用。有些鱼类的胰脏中埋有内分泌器官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用作调节血醣的平衡。由此可见,肠是食物进行化学消化的主要场所,许多营养物质在这里被分解成简单成分。随着肠管的蠕动,把已消化了的食物吸入分布于肠壁上的血管和淋巴管中。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经肛门排出体外。 4.鳔的作用是什么?

答:鳔是鱼体比重的调节器官,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气腺位于鱼鳔前腹面的内壁上。微血管网是一个由动脉微血管和静脉微血管组成的结构,能往鳔内分泌气体。分布到气腺下的动脉微血管来自背大动脉或腹腔肠系膜动脉,静脉微血管离气腺后,经鳔静脉而注入肝门脉系统。由气腺分泌的气体进入鳔内是通过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实现的:静脉微血管内的血液携带着从气腺来的乳酸呼吸酶和碳酸酐酶,这些物质通过对流交换进入动脉微血管,乳酸在这里能促使溶解的气体释放出来,并穿过气腺的上皮细胞,进入鳔腔,而碳酸酐酶则可加速血液中碳酸的脱水作用,释出C02进入鳔内,同时C02的张力增加还能促进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气分离开来,并穿透气腺上皮细胞渗入鳔中。气腺上皮细胞的这种穿透性是单向的,只允许气体向鳔内渗透而鳔中的气体则不能穿过气腺上皮细胞退回迷网。鳔内气体的分泌和吸收直接影响到鱼鳔的容积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鱼体密度和比重的变化。鳔内气体的分泌和吸收过程相当缓慢,不能快速地适应水压的变化,所以鳔的主要功能是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鱼类实现升降运动的主要器官则是鳍和大侧肌的运动。 5.列举鱼类循环系统的特点。

答:循环系统包括液体和管道2部分。液体是指血液和淋巴液,管道为血管及淋巴管。(一)心脏 位于鳃弓后下方的围心腔内,后方以结缔组织的横隔与腹腔分开。供给心脏营养的血液来自背大动脉或出鳃动脉以及锁骨下动脉的分支,离开心脏的血液注入前主静脉,再返回静脉窦。 (二)血液循环 鱼类的血液循环方式属于单循环,即从心脏压出的血液,经鳃区交换气体后,由出鳃动脉汇合成的背大动脉将多氧血运送至鱼体各部的器官组织中去,供给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