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事物之间微妙之处的体悟来寄托意义。比是直接比喻,故其意思明显;兴是通过联想来感悟形象中的思想意义,故较为隐蔽。
(3)刘勰主张比兴兼用,批评汉人重比轻兴。
(4)刘勰的比兴说实际上包含了艺术的形象思维规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两方面的理论意蕴,是在继承汉儒学说的基础上的重大发展。
(5)刘勰比兴说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象”说和“兴寄”说即是对它的重要发展。 38.简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
(1)刘勰关于批评鉴赏论的篇目有《才略》、《知音》、《时序》、《程器》、《物色》等,既有批评鉴赏理论,也有相关的批评实践,是古代文学批评鉴赏理论的总结。
(2)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家受自然感发,但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审美的观照和再创造。《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和再创造。
(3)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见于《知音》篇。刘勰认为知音难逢,原因是主观方面难免有一些偏见,而且批评鉴赏本身是属于精神活动,自然存在主观好恶;但如果批评家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循正确的步骤,同时端正批评态度,也完全可以使文学批评做到客观公正。
(4)具体做法是:一、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二、端正批评态度,不抱私心,力求公正;三、掌握正确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四、遵循正确的步骤,从形式到内容,把握作品意蕴。
(5)刘勰认为,文学批评的关键是能把握作品的特征。同时批评活动本身也会给批评家带来美感享受。 39.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 (1)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 (2)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的标准。 (4)诗歌批评的方法及其批评实践。
40.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
(1)钟嵘是从不同文体的比较中来认识诗歌的性质的,他认为诗歌的特点是“吟咏情性”,以抒发情感为主,不注重征引典故。
(2)钟嵘的这一理论出自《毛诗序》,但他把抒情与言志结合起来,突出诗歌的抒情特征,而减弱了《毛诗序》的理性主义色彩,力图把艺术的美与功利作用的善统一起来。
(3)钟嵘认为诗歌中的情性来自客观世界的触发。首先是自然界(如四季)的感发,其次是社会生活的感发。钟嵘尤其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哀怨不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但关注的对象比较狭窄,对下层人民的痛苦重视不够。
41.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
(1)钟嵘根据五言诗在刻画形象和抒写感情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功能,打破儒家传统的偏见,积极倡导五言诗的创作,充分肯定五言诗的历史地位。
(2)他对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
42.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
(1)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确立诗歌批评的标准。
(2)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由于钟嵘主张自然真美,所以他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以及滥用典故的习气。因为诗歌既然是吟咏情性,就应该多写目击身历的景象。
(3)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
情写物,最为详切”,突出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
(4)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这是诗歌能有滋味的重要前提。钟嵘认为赋比兴手法应该交错使用,以使文意既不过深也不过浅,使读者既不难理解又不至于一览无余。这实际上主要是针对情与物的关系而言的。
(5)在斟酌运用赋比兴的基础上,钟嵘还提出了“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原则。 43.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
(1)致流别: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他从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角度,以联系和比较的眼光,主要考察作家之间风格源流和前后影响关系。他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国风》、《小雅》、《楚辞》,并把每个诗人归纳到某一流派中。
(2)品评利病:分析作品艺术的得失。在具体批评时,先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从形式和内容方面评论其优缺点,以为后人提供创作借鉴。
(3)显优劣:评价作家的地位和成就。钟嵘把某一作家置于上、中、下三品中的某一品,给予一定的历史评价,其中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当然其中的一些品评,也有失当之处,如列陶潜为中品,列曹操为下品,就为后人非议。
44.钟嵘《诗品》为什么最推崇曹植?
(1)钟嵘在三个五言诗的源头中,最重视《国风》一脉,而曹植的诗歌正出于《国风》。 (2)在内容上,曹植的诗歌“情兼雅怨”,在艺术和风格上是骨气与词采的结合。总体上文质相称,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故其地位自然最高。
同 步 练 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1.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是( )。 A.《毛诗序》 B.《文赋》 C.《尚书·尧典》D.《典论·论文》 2.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 )。 A.《毛诗序》 B.《文赋》 C.《尚书·尧典》D.《典论·论文》 3.“立言者贵于助教”主张的提出者是( )。
A.葛洪 B.班固 C.王充 D.扬雄 4.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是( )。
A.陶渊明 B.曹植 C.谢灵运 D.沈约 5.“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这一段话的作者是( )。
A.王国维 B.章太炎 C.鲁迅 D.梁启超 6.刘勰《文心雕龙》集中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专篇名( )。 A.《时序》 B.《情采》 C.《神思》 D.《宗经》 7.刘勰把风格归纳为八种类型,见于( )。 A.《时序》 B.《情采》 C.《体性》 D.《风骨》 8.“《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A.章太炎 B.鲁迅 C.章学诚 D.梁启超 9.被钟嵘认为是“元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 )。
A.陶渊明 B.曹植 C.谢灵运 D.沈约 10.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 )。
A.陶渊明 B.曹植 C.谢灵运 D.陆机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
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不得分) 1.陆机的审美理想是( )。
A.应 B.和 C.悲 D.俗 E.艳 2.以下与声律论有关的选项有( )。
A.声律论的建立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关。
B.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这是陈寅恪在《四声三问》一文中提出的。 C.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
D.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E.完整列出声律说“八病”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 3.以下与刘勰有关的选项有( )。
A.字彦和 B.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 C.东晋以后世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D.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号慧震。 E.青年时期随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经,期间撰成《文心雕龙》。 4.下列篇章中属于刘勰“文之枢纽”的有( )。 A.《明道》 B.《原圣》 C.《辨骚》 D.《宗经》 E.《序志》 5.钟嵘认为五言诗的源头有( )。 A.《楚辞》 B.《大雅》 C.《小雅》 D.汉乐府 E.《国风》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处填写正确答案)
1.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_____。 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_____。
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_____。 4.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_____的总称。
5.刘勰《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_____”的规律。 四、名词解释题
1.文气说 2.诗赋欲丽 3.诗缘情而绮靡4.风骨 5.六观 6.应感 7.《体性》 8.《情采》 9.《知音》 10.《神思》 五、简答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缘情说”的主要内容。 2.简述魏晋南北朝“心物交融说”的主要内容。 3.简述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与当时作家才性论的关系。 4.曹丕是如何论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 5.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6.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7.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8.简述刘勰风格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刘勰比兴说的主要内容。
10.简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 六、论述题
1.曹丕是如何论述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的(即“文气说”的主要内容)? 2.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 3.陆机是如何论述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表现和作用的? 4.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5.《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 6.刘勰是如何论“情”与“采”的关系的?
7.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 8.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 9.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 10.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D 5.C 6.B 7.C 8.C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D 3.ABE 4.CD 5.ACE 三、填空题
1.司马迁 2.《文心雕龙·知音》 3.作品的风格 4.风格 5.兴废系乎时序 四、五、六题答案请参考“思考题”部分
第三章 唐宋金元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唐代近体诗是在沈佺期、宋之问手中完成格律化的定型。 2.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主要见于《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提出的“风骨”、“兴寄”之说成为唐代诗论的旗帜。
3.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代表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学水平。
4.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代表了唐代天宝至大历年间的诗学水平。他明确提出诗歌的“意境”概念,成为审美意境论的先声。
5.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构思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6、日本和尚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保存了我国初唐至中唐丰富的诗学理论资料。 7、元结的《二风诗论》宣扬儒家文学思想,是白居易、元稹等人讽谕诗论的先声。 8、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论及诗境,权德舆提出“意与境会”,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的观点。 9、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
10、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说,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重要发挥。 11、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古文运动理论。 12、传为司空图作的《二十四诗品》堪称是唐代诗歌美学的总结。
13、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美学命题,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主张。
14、杜牧在《答庄充书》中提出“以意为主”的文学观。 15、宋代诗话的代表作有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16、金代有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
17、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穷而后工”的理论。他的《六一诗话》首创“诗话”这种理论批评形式。
18、宋代道学家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程颐、程颢兄弟更提出“作文害道”之说。朱熹则认为“文从道出”。
19、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创“风水相遭”说以论文。 20、黄庭坚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并开创了江西诗派。 21、“功夫在诗外”是陆游创作经验的总结。
22、严羽《沧浪诗话》是对唐宋诗学的总结性著作。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后附《答临安出继叔吴景仙书》。 23、《诗辨》是严羽的论诗总纲,提出“别材别趣”说与“妙悟”说,而且“以禅喻诗”的批评方法,也是相当独特的。
24、王若虚最欣赏的诗人是白居易和苏轼。
25、元代文论以方回的《瀛奎律髓》为开端,而以杨维桢为总结。
26、方回的《瀛奎律髓》总结了江西诗派的理论,提出“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7、宋代提倡豪放派的词论主要有胡寅的《题酒边词》和刘辰翁的《辛稼轩词序》。 28、宋代提倡婉约派的词论主要有李清照的《词论》和张炎的《词源》。
29、李清照的《词论》作于北宋末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这既是我国有组织有条理的第一篇词论,也是我国妇女所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30、张炎的《词源》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婉约词派的理论。上卷论乐律,下卷重欣赏与作法。 31、张炎《词源》提出的三个评词标准是:雅正,意趣高远,清空。 32、金元时代专论声乐的专著有燕南芝庵的《唱论》。 33、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论述北曲音韵的专著。 34、金元时代理论性较强的曲论专著是钟嗣成的《录鬼簿》。
3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在中国古代,唐代“始有意为小说”。
36、韩愈在《答张籍书》中提出“以文为戏”之说,柳宗元也认为以古文作小说,有益于世。陈寅恪因而认为:唐代优秀的小说作者往往同时也是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
37、宋元的小说理论家中影响较大的有洪迈、吴自牧、罗烨、刘辰翁。 38、吴自牧《梦粱录》认为,小说是对时代生活的“顷刻间捏合”,认识到小说艺术虚构的特征,代表了宋人对小说艺术特质的共识。
39、刘辰翁的《世说新语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小说评点类理论著作。
40、皎然俗姓谢,湖州(今属浙江)人,谢灵运十世孙,主要活动在中唐大历、贞元时期。他的论诗著作主要是《诗式》五卷。
41、皎然认为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是作者和读者的中间环节和媒介。 42、皎然认为,意境的两个要素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界物象。情思是铸成诗境的主导力量。 43、皎然标举的诗歌审美标准是自然。
44、韩愈“文以明道”的观点最早是在《争臣论》中提出的。他所谓“道”是指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45、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说。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又提出“穷苦之言易好”的主张。
46、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同时又启发了欧阳修“穷而后工”说的产生。
47、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言宜”的主张。韩愈所谓“气”首先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其次指行文的气势。韩愈的这一理论是对孟子“养气”理论和曹丕“文以气为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48、韩愈既提倡“务去陈言”,又提倡“文从自顺”。
49、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读张籍古乐府序》、《寄唐生》等。
50、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51、白居易在《寄唐生》中提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主张。 52、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关系问题上,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53、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他的论诗著作主要有:《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序》,《诗赋赞》,《诗品》。 54、司空图曾在王官谷中条山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