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
? 在中国国民党治理区建立有全国性的行政管理学术团体,1934年设立“行政效率研究会”,并创办《行政效率》半月刊,尔后成立了“中国行政学会”、“中国行政问题研究会”、“行政评论社”、“中国县政学会”等学术团体,不少大学开设有行政管理学课程。
? 1935年张金鉴的《行政学之理论与实际》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行政管理学专著。
?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课程调整时,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和前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行政管理学被当作“伪科学”,未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予以保留,改名“行政组织与管理”,后仅存在不到三年,即告中断。行政管理研究和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 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精简经济行政机构”的任务 。1979年,邓小平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要“下定决心,急起直追”。 1980年邓小平又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大命题 ,接着又提出“精简机构”的要求。这一系列论述为公共行政学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 随后,张友渔、周世逑、夏书章、丘晓等一批学者的积极奔走倡导,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研究被提到日程上来。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1981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政治学会年会和政治学规划会上有学者讨论到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问题。1982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夏书章的文章《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这一回应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的呼吁,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的心声,打破了30 年中国行政管理学的沉寂局面,唤起了对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极大热情,拉开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作为独立学科重建并复兴的序幕。
? 1985年7月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创办的《中国行政管理》(月刊)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为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信息传播、经验介绍和知识普及提供了重要的阵地。全国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开始出现了热潮。
? 1988年由国务院办公厅作为主管机关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学恢复建立的倡导和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标志着行政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中国得到公认。
(二)中国公共行政学形成的基本框架
? 逻辑体系:把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机关管理、行政法制、行政效率、行政改革等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
? 基础行政类——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政府经济学等分支学科。 ? 结构行政类——行政组织学、人事行政管理学、中国公务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组织行为学、机关管理学、办公自动化、秘书学、行政领导学、行政决策学、公共政策学、行政协调学、公共关系学、行政方法论、财务行政学、行政文化学、行政体制改革等分支学科
? 专业行政类——农业行政管理学、交通行政管理学、教育行政管理学、劳动行政管理学、卫生行政管理学、金融行政管理学、房地产行政管理学、
档案行政管理学、文化行政管理学、公安行政管理学、国家安全行政管理学、司法行政管理学、监狱行政管理学、监察行政管理学、工商行政管理学、自然灾害管理学等分支学科。
? 层级行政类——基层行政管理学、乡村行政管理学、城市行政管理学、区域行政管理学等分支学科 ? 历史行政类——行政思想史、中国行政制度史、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等分支学科。
? 比较行政类——比较公共行政、美国市政管理、新加坡行政管理学、日本行政管理学、台湾行政管理学、香港行政管理学等分支学科。
? 其他行政类——行政案例学、社会政治危机管理、临时政府管理等。 (三)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特点 ?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系统化。 ?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拓展化。 ?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应用化。 (四)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目标
?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 国家公共行政管理体制
? 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
? 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 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 一、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础 基础由两部分组成:职能+权力 ? 行政职能:
经由宪法、法律以及政治传统、社会习惯合法认 定和授予的政府行政职能。
? 行政权力:
政府在名义上享有、在实际上行使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 是公共性的、政治性的权力; 合理、合法、和可操作性。 二、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 主体:政府
1.政府: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 2.政府行政机关:政府各行政机关的公共行政权力是通过法律规定以及在法律规定之下的政府内部授权获得的。
3.行政首长:各国政府行政机关通常实行首长负责制。因而,行政首长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执行上都是公共行政权力的一种主体。行政首长可以分为四种情
况:
(1)政府首脑。(2)政府首脑以下的高级政务类行政首长(各职能部门部长)。(3)政务首长以下的各级常务首长。(4)由宪法和有关法律所特别授权的一部分官员,主要是指主持人事行政事项的少数首长。 4.政府普通公务员。
? 客体:具有法人和自然人的资格与地位、且有一 定行为能力的公民、公民团体、社会组织
1.经济性组织: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科技业和其他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政府与它们的公共行政管理关系,主要表现在利率、税收、正当开支、工业卫生、环境保护、人身保障等方面。执照、许可证等申请、登记、备案、审批制度,限期改正、吊销营业执照直至拘捕等惩处制度,是政府对经济性组织实施行政管理的经常性方式。
2.社会性组织:包括教会、社区团体、群众团体等一切非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一般来说,政府对它们的公共行政管理以不妨碍他人、不危害社会和公众、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公共行政管理法规为限度。登记制度和检查制度是政府对其管理的主要方式。
3.政治性组织:包括政党和一切以政权或政治性权力为目的的组织。政府对它们的行政管理主要是依据法律促使它们按照政治竞争的规则开展政治活动,防止和制止它们颠覆国家的政治企图。登记制度和检查制度通常也适用于政治性组织。 4.教科文组织:括学校、科学研究单位和各种文化团体。政府在多数情况下对这类组织予以支持、财政资助和提供各种便利,但同时要求它们遵守国家法律和政府行政法规,不得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健康,在必要时,也可能对其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措施。
5.新闻性组织:包括报社、新闻社、电台、电视台等一切新闻传播媒介组织。政府对它们的公共行政管理也以不违背国家法律和政府行政法规为限度。新闻性组织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一大难点,因为政府本身是新闻监督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实际过程中,新闻传播的合法性,也常常是分歧最大的领域之一。 6.公民: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最大量的行为对象。管理的原则仍然是依据国家法律和政府行政法规,其最经常的标准是:履行对国家所承担的义务,比如,缴纳税金、服兵役等;遵守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比如,不妨碍公共道德和他人私生活等。在对公民实施公共行政管理方面,政府可能采用的行政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三、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
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民富国强,推动社会的均衡稳定发展。为此,就必须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实施行政方略,其中,正确地选择管理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定的行政目标和一定行政内容是通过一定的行政管理方式来实现的。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阶段、实行不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国家,其公共行政管理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从世界各国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实践的情况看,常见的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政立法、行政司法、行政法规。 2、行政决策、行政决定、行政政策。 3、行政领导、行政指导、行政引导。 4、行政规划、行政计划、行政预算。
5、行政协调、行政沟通、行政平衡。
6、行政干预、行政检查、行政制裁。 7、行政扶助、行政救济、行政服务。 复习思考题
1. 怎样理解公共行政的一般涵义? 2. 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3. 简述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简要历程。 4. 什么是现代公共行政精神?
5. 简述公共行政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内容。
6. 帕金森定律的基本内容?对现实公共行政管理的意义? 7. 彼得原理主要内容?现实启示是什么? 8. 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渊源?
9. 我国公共行政研究的特点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10. 张国庆教授关于公共行政学演进的五个主要时期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