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期末考试(题集) 下载本文

19 散列查找

选择题

(1) 散列技术中的冲突指的是( )。 A.两个元素具有相同的序号 B.两个元素的键值不同,而其他属性相同 C.数据元素过多 D.不同键值的元素对应于相同的存储地址

(2) 设散列表表长为m=14,散列函数H(k)=k mod 11。表中已有15、38、61、84

四个元素,如果用线性探测法处理冲突,则元素49的存储地址是( )。 A.8 B.3 C.5 D.9

(3) 为一组关键码{87,73,25,55,90,28,31,17,101,22,3,62}构造散列

表,设散列函数为H(key)=key mod 11,在用链地址法处理后位于同一链表中的是( )。 A.81,90 B.31,101 C.3,78 D.62,73

(4) 在采用线性探测法处理冲突所构成的闭散列表上进行查找,可能要探测多个位

置,在查找成功的情况下,所探测的这些位置的键值( )。 A.一定都是同义词 B.一定都不是同义词 C.不一定都是同义词 D.都相同

(5) 在散列函数H(key)=key mod m中,一般来讲,m应取( )。 A.奇数 B.偶数 C.素数 D.充分大的数

(6) 下面关于散列查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散列函数越复杂越好,因为这样随机性好,冲突小 B.除留余数法是所有散列函数中最好的

C.不存在特别好和特别坏的散列函数,要视情况而定

D.若在散列表中删去一个元素,只要简单地将该元素删去即可

(7) 关于散列查找说法不正确的有几个( )。 ①采用链地址法解决冲突,查找一个元素的时间是相同的

②采用链地址法解决冲突,若插入总是在链首,则插入任一个元素的时间是相同的 ③采用链地址法解决冲突易引起聚集现象 ④再散列法易引起聚集现象 A.1 B.2 C.3 D.4

(8) 关于散列查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再散列法处理冲突不会产生聚集

B.散列表的装填因子越大说明空间利用率越高,因此应使装填因子尽可能大 C.散列函数选择得好可以减少冲突现象

D.对任何关键码集合都无法找到不产生冲突的散列函数

36

(9) 散列函数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函数值应当以( )取其值域的每个值。 A.最大概率 B.最小概率 C.平均概率 D.同等概率

(10) 散列函数方法一般适用于( )情况下的查找。 A.查找表为链表 B.查找表为有序表 C.关键码集合比地址集合大得多 D.关键码集合与地址集合存在对应关系

(11) 设哈希表长m=15,哈希函数H(key)=key mod 13,关键码集合为{53,17,12,

61,89,70,87,25,64,46},采用二次探测再散列方法处理冲突,则查找成功的平均比较长度为( )。 A.1.4 B.1.6 C.1.8 D.2.0

(12) 假设有10个关键码,它们具有相同的散列函数值,用线性探测法把这10个关

键码存入散列表中至少需要做( )次探测。 A.110 B.100 C.55 D.45

(13) 采用开放定址法解决冲突的散列查找中,发生聚集的原因主要是( )。 A.数据元素过多 B.装填因子过大 C.散列函数选择不当 D.解决冲突的算法不好

(14) 对具有n个关键码的散列表进行查找,平均查找长度是( )。 A.○(log2n) B.○(n) C.○(nlog2n) D.与n无关

应用题

(15) 已知关键码序列为(Jan,Feb,Mar,Apr,May,Jun,Jul,Aug,Sep,Oct,

Nov,Dec),散列表的地址空间为0~16,设散列函数为H(x)=[i/2],其中i为关键码中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序号,采用线性探测法和链地址法处理冲突,试分别构造散列表,并求等概率情况下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16) 设散列表为T[0..12],散列函数为H(key)=key mod 13,采用再散列法处理冲突,

再散列函数为Hi(key)=(Hi-1+REV(key+1) mod 11+1) mod 13,其中REV(key)表示颠倒10进制数key的各位,如REV(73)=37,REV(7)=7等。将关键码集合{2,8,31,20,19,18,53,27}插入到散列表中,画出最后的散列表,并计算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17) 给定关键码序列{26,25,20,34,28,24,45,64,42},设定装填因子为

0.6,请给出除留余数法的散列函数,画出采用线性探测法处理冲突构造的散列表。

37

20 排序的基本概念

选择题

(1) 排序算法的稳定性是指( )。

A.经过排序之后,能使值相同的数据保持原顺序中的相对位置不变 B.经过排序之后,能使值相同的数据保持原顺序中的绝对位置不变 C.排序算法的性能与被排序元素的数量关系不大 D.排序算法的性能与被排序元素的数量关系密切

(2) 对任意的7个关键码进行排序,至少要进行( )次关键码之间的比较。 A.13 B.14 C.15 D.16

(3) 一个待排序的n个记录可分为n/k组,每组包含k个记录,且任一组内的各记

录分别大于前一组内的所有记录且小于后一组内的所有记录,若采用基于比较的排序方法,其时间下界为( )。 A.○(klog2k) B.○(klog2n) C.○(nlog2k) D.○(nlog2n)

(4) 关于排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稳定的排序方法优于不稳定的排序方法,因为稳定的排序方法效率较高 B.对同一个线性表使用不同的排序方法进行排序,得到的排序结果可能不同 C.排序方法都是在顺序表上实现的,在链表上无法实现排序方法 D.在顺序表上实现的排序方法在链表上也可以实现

(5) 下列不属于内部排序方法的是( )。 A.归并排序 B.拓扑排序 C.堆排序 D.插入排序

38

21 插入排序

选择题

(1) 用直接插入排序对下面四个序列进行由小到大排序,元素比较次数最小的是

( )。

A.94,32,40,90,80,46,21,69 B.21,32,46,40,80,69,90,94 C.32,40,21,46,69,94,90,80 D.90,69,80,46,21,32,94,40

(2) 当待排序序列基本有序或个数较小的情况下,最佳的内部排序方法是( )。 A.起泡排序 B.直接插入排序 C.快速排序 D.简单选择排序

(3) 数据序列{8,9,10,4,5,6,20,1,2}只能是( )的两趟排序后的结

果。 A.选择排序 B.冒泡排序 C.插入排序 D.堆排序

(4) 对数据序列{15,9,7,8,20,-1,4}进行排序,一趟后数据序列变为{9,15,

7,8,20,-1,4},则采用的是( )。 A.选择排序 B.冒泡排序 C.插入排序 D.堆排序

(5) 下列排序算法中,( )可能会出现下面情况:在最后一趟开始之前,所有

元素都不在最终位置上。 A.起泡排序 B.插入排序 C.快速排序 D.堆排序

(6) 对有n个记录的线性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在最好情况下需比较( )次。 A.n-1 B.n+1 C.n/2 D.n(n-1)/2

39

22 希尔排序

选择题

(1) 以下排序算法中,( )不能保证每趟至少能将一个元素放到其最终位置上。 A.快速排序 B.希尔排序 C.起泡排序 D.堆排序

(2) 对数据序列{98,36,-9,0,47,23,1,8,10,7}采用希尔排序,下列( )

是增量为4的排序结果。

A.{10,7,-9,0,47,23,1,8,98,36} B.{-9,0,36,98,1,8,23,47,7,10} C.{36,98,-9,0,23,47,1,8,7,10} D.以上都不对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