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塘月色》原文和朱纯深译本看英汉语言对比-最新资料 下载本文

从《荷塘月色》原文和朱纯深译本看英汉语言对比

一、原文及译文简介

朱自清,中国散文作家,行文素朴具有真情实感,《荷塘月色》是其代表作。朱自清面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黑暗,既愤恨又无助,由此写下了此作,抒发了自己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荷塘月色》主要有四个英译本,综合选词、句子结构等角度,本文选取朱纯深的译本。鉴于《荷塘月色》和朱纯深译本的典型性,因此本文尝试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分析,加深对英汉语言的了解。

二、英汉语言特征对比

吕叔湘(1992:4-18)曾说过,“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和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语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等方面对原文及朱纯深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言的差异。 ㈠选词的角度 ⑴名词的选用

汉语倾向于动词的选用,叙述的时候对呈动态;而英语则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时呈静态。 例1:我爱群居,也爱独处。

译文:I like being in solitude, as much as in company.

朱纯深的译文分别用“solitude”和“company”两个名词取代原文的动词“群居”和“独处”,既符合汉语的习惯,用忠实于朱自清先生用词文雅沉郁的特点。

汉语中动词接近于词根词,词形稳定;但英语受时态语态的影响,词语屈折变化大,在不同的时态,不同的语态,不同的人称下动词使用不同的形式。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静态与动态相互转化是必不可少的。 ⑵介词的选用

英语中多使用名词,使其具有静态倾向。而介词置于名词或者名词词组之前,则更突显了英语的静态倾向,与汉语的动态倾向形成对比。

例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译 本:This bit of the universe seems in my possession now; and myself seem to have been uplifted from my ordinary self into another world.

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语言素朴缜密。而朱纯深译本中,增加了“of, in , from, into”既照顾到英语中多采用介词结合名词的静态倾向,又体现了语言的规范性和美感。 ⑶代词的选用

英语中为了避免重复,常用代词代替前文的名词,汉语则常常使用名词增加语气和感情。

例3: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译文:Around the pond, 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 are trees. Most of them are willows.

朱纯深译文中采用代词“them”来代替“trees”,避免了重复,显得简洁流畅。 ㈡ 句法的角度

⑴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

王力提出了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方式,即形合和意合。形合就是倚仗形式,如词的变化、词汇的衔接等手段,将语言符号由个体的词到词组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而意合则是倚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手段。形合和意合共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不同的语言侧重点不同。王力(1984)曾指出汉语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并非必须;而西方多采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不可缺少的。

例4: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译文: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 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 原文的汉语中只有“和”一个连词,没有介词。但是在英语译文中出现介词“on”和连词“with”,以及英语关系词“where”和“whose”。由此可见,汉语注重隐性连贯,注重功能和意义,注重以神统形;而英语则注重显性连贯,注重形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