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后,又回到苦难的现实世界,最后以富于哲理的名言“种咱们的田地要紧”作为结束,给人留下了既无可奈何,又奋斗不息的余音。作者通过讽刺性的人物形象和荒诞离奇而带有寓意的情节,揭露和讽刺现实,表现某种深刻哲理;选用黑暗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加以夸大,甚至达到荒诞的程度,让它暴露出丑恶的本质,然后淋漓尽致地加以嘲笑;善于运用俏皮的警句、机敏的辞令、深刻的讽谕和轻松的嬉笑,达到嘲笑和讽刺的目的。这是伏尔泰最出色的哲理小说。

20《爱弥儿》 法国启蒙作家卢梭发表于1762年,共5卷,这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在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作者主张让孩子自由发展,反对过早的书本教育,而要按孩子的智力分阶段进行教育,从经验获得知识,接触自然和社会,了解科学,获得技能。卢梭有意识地把出身显贵的爱弥儿当作教育对象和作品中的主人公,提出了一个教育改造贵族的设想。爱弥儿便被培养成体魄健康,爱好劳动,独立自主,热爱自由、平等和正义的“新人”。这种“新人”对康德、歌德等许多哲人、作家都发生重大影响。所以《爱弥儿》既成为后世教育的经典名著,也是“教育小说”的滥觞。

21《忏悔录》 法国启蒙作家卢梭发表于1782年和1789年,分为两部,共12章。全书的主题是通过卢梭坎坷的一生控诉封建专制社会对人的迫害和腐蚀。卢梭真诚地、坦率地,甚至是赤裸裸地把自己的灵魂和盘端给了读者,其坦率的程度史无前例。在这部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奇书”的自传里,卢梭是把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这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人对封建专制社会的大胆挑战,也是为维护“人权”尊严的一部宣言书。

22《新爱洛伊丝》 法国启蒙作家卢梭写于1761年。全书共6部分,由163封信组成。主要内容是贵族小姐尤丽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的恋爱故事,谱写了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爱情理想的悲歌。小说中包含了卢梭的主要思想,无论是教育、文艺、农村经济、社会平等、宗教,还是园艺、决斗、自杀,书中都有所涉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此外,小说中对优美大自然的歌颂,情景交融的抒情描写,以及崇尚自我的感伤主义情调,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23哲理小说 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造的一种新型小说,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产物。这类小说不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创造的人物往往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和代言人。它们通过创造富有寓意的形象和故事,以通俗的语言传达深奥的哲理,使哲理和文学水乳交融,表现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哲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教诲性,因而成为启蒙作家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但又流于抽象化、概念化。

24《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卓越的文学家歌德写于1774年,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主人公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青年的形象。他出身于市民家庭,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细腻;求自由与平等,热爱大自然;作为一个小公务员,他受到排挤和歧视,在爱情上也不如意,因此孤独忧郁,陷入烦恼。在艺术上,小说以维特与友人及绿蒂的通信以及他的日记片段的方式连缀而成,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直抒胸臆,着重表现主人公对社会人生的主观感受,加强了感情色彩。作品还注重对自然景物及其变化的描写,融情于景,情景相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小说一出版,风靡整个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

25《威廉·麦斯特》 德国卓越的文学家歌德所作,是欧洲18世纪新型“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的代表作,包括《漫游时代》和此前的《学习时代》两部。作品主人公是一个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探求者形象。作家在描写主人公生活经历及其不懈追求的过程中展现其心灵的成长,强调积极的社会实践和人生价值、意义的紧密联系,表现了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作品结构松散,穿插着许多与全书

- 10 -

中心情节并无紧密联系的中短篇小说、格言语录、日记、书信、诗歌等,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体裁特色,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6《浮士德》 德国卓越的文学家歌德于1770年左右开始写作该诗剧,完成于1831年,是“四大史诗”之一的巨著。全书分两部分,共12111行,第一部共25场,不分幕;第二幕分为5幕。这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梦想者式的世界到两个人的恋爱世界到官场生涯到美的精神世界到广阔的发现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贯穿着心智和情感活力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时代精神。作品结构庞大,包括古往今来的各种人物和场面,构成一幅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歌德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利用各种虚构的、幻想的、神话的形象和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善于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来安排场面,配置人物;内容庞杂艰深,大量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颂扬,有嘲讽,有诙谐,有庄严,有明喻,有影射。《浮士德》是迄今为止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第五章 19世紀初期文學

1湖畔派诗人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三人组成诗派。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创作了大量赞美大自然、表现神奇事物和异国风光、缅怀中古、歌颂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故得此名。其中华兹华斯成就最高,代表作为《丁登寺》。他们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抒情歌谣集》 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将各自的诗歌合为一集,其中绝大多数诗歌为华兹华斯所作。著名诗作有华兹华斯的《丁登寺》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这部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它摆脱了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在形式上摒弃了当时诗坛盛行的英雄双韵体;在内容上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遭到不幸和贫苦无辜者的境遇),抒发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3拜伦式英雄 指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系列正面英雄形象。他们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叛逆者,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痛苦,因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绝望。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拜伦通过这些形象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悲观的苦闷情绪。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印迹,故得名。

4《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于1817年。长诗共四章,写诗人出国游历在西班牙、希腊,滑铁卢战役之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地的见闻与感想。长诗主要是浪漫主义抒情,但其中也有直接刻画现实讽刺现实的章节,还有些章节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哲学、政治和艺术的见解。除了抒写异域绮丽的自然风光、叙述各地风土人情之外,诗人反映了希腊等地中海国家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首次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该诗作第一次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内容独特而新颖。

5《堂璜》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于1823年,是篇长篇叙事诗,共16歌,16000余行,可称为诗体小说。诗人将主人公堂璜写成一个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因与贵妇朱丽亚相爱暴露,故去国远行。长诗以他整个的游踪及数次爱情历险为线索,加入作者本人的大量插话组成的宏伟诗篇。长诗除大量揭露、批判和讽刺之外,还充满对正义事物的爱,对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和对被压迫者的战斗号召。

- 11 -

在艺术上,诗作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抒情性,和妙笔营造的传奇性氛围——离奇的故事、异域的情调和层出不穷的戏剧性场面。语言明白晓畅,警句迭出,妙语连珠,诗情澎湃,格律谐和。它以深厚的思想容量和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6《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写于1819年,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诗剧。诗人把普罗米修斯和朱比特的矛盾冲突,把人类的苦难和解放,放在全宇宙的范围内去展开。不仅刻画了普罗米修斯高大完美的形象和精细微妙的内心活动,描写了惊心动魄的矛盾斗争,还展现了自然界变幻无穷、多彩多姿的壮丽景色。诗人以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宏大、神奇的诗的世界。诗作立足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再现现实;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前人的创作,而又不落巢臼。全剧有押韵诗,也有无韵诗;有独唱、对唱和合唱。诗人的主要笔墨不是用在展开戏剧冲突,推进情节发展上面,而是用在抒情描写上面。

7美丑对照原则 1827年10月,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在这篇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中,雨果提出了一条美学原则:对照。他认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美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而且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更好。上述论点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小说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8《巴黎圣母院》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于1831年。小说主要讲述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爱上了吉普赛舞蹈女郎爱斯美拉尔达,由企图占有她到对她进行迫害,最终把她送上了绞架。敲钟人喀西莫多相貌奇丑,但他心地善良,他也爱着爱斯美拉尔达,最后把弗罗洛从教堂的高塔上推了下来。小说反映了作家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对受压迫的下层人民的同情。他企图证明爱、善良、仁慈能够改造社会、拯救人类和创造奇迹。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紧张,变幻莫测,戏剧性很强。作家表现了15世纪的巴黎风俗,将巴黎圣母院拟人化,写成一部石头的交响乐,将对照艺术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成为为浪漫派文学的典范作品之一。

9《静观集》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出版于1856年,该诗集中既有令人陶醉的田园诗,也有描写民生疾苦的社会诗,既有歌咏恋情的爱情诗,也有探索宇宙人生奥秘的哲理诗。还有一些记述童年往事、家庭生活的诗以及为文艺论战而写的诗和讽刺诗,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其中,《赠维勒基耶》《明天,天一亮》《啊,记忆》《当我们住在一起的时候》感人至深,是法国抒情诗中的佳作。

10《海上劳工》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于1866年。小说情节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特点。青年渔民吉里亚特为了娶老水手的侄女代律雪特,乘轻舟去海上取老水手的机器。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排山倒海的巨浪和大风暴的袭击,成功地把机器移到小船上,最后终将机器运回。然而他无意发现代律雪特和一青年神甫相爱。他决定牺牲自己,成全了一对恋人的姻缘。在把他们送上旅程后,他登上耸立在海中的一块岩石。让汹涌的海浪将自己淹没。雨果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一个劳动者同大自然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搏斗,歌颂了他们高尚纯洁、诚实善良和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11《悲惨世界》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于1862年,是法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以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为主要线索,通过写他一生充满着坐牢、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痛苦,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揭示出“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的社会问题。在这部小说里,雨果描绘了广阔的生活画面,穿插了各种社会政治事件。受压迫人民的苦难,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直至拿破仑战争和人民群众的革命起义,构成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动人画面。综观小说,战役、起义是全景式描绘,雄奇浩瀚;家庭生活、风俗场景工笔写照,色彩斑斓;人物内心的斗争和变

- 12 -

化,写来丝丝入扣。作者时常跳入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政论性。语言高昂、激动和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有的句子类似成语格言。这些特点使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崇高风格。

12“多余人” 是19世纪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沙皇政府和自己出身的贵族社会;有远大抱负,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总是一事无成,到头来无所事事。贵族视他们为叛逆,人民称他们为老爷,但他们最终成为对社会和自己都无用的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

13“小人物” 特指俄国社会中的小职员、小官吏。他们地位低下、生活贫困,又胆小怕事,逆来顺受,成为所谓“大人物”侮辱损害的对象。俄国一批具有民主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塑造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腐朽,同情弱小者。普希金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中的维林,开了俄国文学史上描写“小人物”形象系列的先河。

14《叶甫盖尼·奥尼金》 俄国作家普希金发表于1833年。这部诗体小说描写彼得堡一个贵族青年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几个女子之间辗转的空虚而无聊的贵族生活。他受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自视清高,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灵魂空虚,毫无能力,无所作为。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贯穿着“作者的声音”;作者把诗的精炼、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创造出典范的俄罗斯文学语言。此外,作为大型的叙事作品,它在再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典型性格的塑造上、环境和场景的描写上都达到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水平。

15《三个火枪手》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写于1844年,小说描写17世纪30年代路易十三统治时期,乡下贵族子弟达尔大尼央到巴黎谋生,与三个火枪手阿多斯、阿拉密斯和波尔多斯结为莫逆之交。他们站在王后一边,与红衣主教黎世留作对,历尽重重困难,达尔大尼央终于从英国首相白京汉那里取回王后送给他的钻石坠子。小说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典范之作。

16《基督山伯爵》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完成于1845年。小说主要讲述了唐泰斯帮拿破仑送信被告发被逮捕,在狱中过了14年。他设法逃离了监狱,在基督山岛上发现了巨大的财宝,遂回来复仇。这部小说集中了浪漫派小说的各种特点,情节曲折,安排合理,结构完整,一气呵成;触及了广阔的生活面,将各种光怪陆离的场景熔于一炉;善写对话,通俗晓畅,戏剧性很强;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这部小说成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典范之作。

17《草叶集》 19世纪美国的民族诗人惠特曼所作,这是他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诗集,是他一生经验的结晶,近400首诗作。《草叶集》既是诗人自我心灵发展的史诗,又是美利坚民族发展、成长的史诗。它是诗人“意向的旗帜”,草叶是生命力、发展、民主的象征。诗集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思想十分丰富、庞杂,但其基本的主题可大致归结为:自我、创造和民主。诗歌的风格或大胆直率、高亢有力,或轻柔哀怨、如泣如诉。在艺术上,打破了传统诗歌格律,创造了自由体诗的新形式,并将俚语土话引入诗歌殿堂。该诗集成为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

18《白鲸》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麦尔维尔写于1851年。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以实玛利在一条捕鲸船上找到了工作。船长埃哈伯的一条腿曾被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巨大白鲸撕走了,他这次出航的目的就是要追杀它报仇雪恨。经过长期的海上颠簸,历尽千难万险,终于遇到了莫比·狄克,在经过连续三天的恶战之后,他们同归于尽,只剩下以实玛利,给人们讲述这个悲惨的故事。小说具有多层意义,第一层是社会批判意义;第二层是宗教意义,白鲸象征着“恶”与“原罪”,远航象征着人生的漫漫旅途;第三层

- 13 -

面是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广泛地运用各种象征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卓越的描写,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引证和议论,这些使该小说成为“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

第六章 19世紀中期文學

1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它首先形成于法国,奠基人是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随后在英国、俄国、德国等其他国家以及北欧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该思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现实主义偏重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图画,具有艺术描写的历史具体性、客观性和主观倾向的隐蔽性;注意对生活进行广泛的概括,塑造典型形象;多采用白描手法,具有叙述冷静、描写细腻、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等特点。这股文学潮流,由于它对现存秩序的鲜明、强烈的揭露和批判而被后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2巴黎公社文学 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巴黎,是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文学,又称无产阶级文学,其创作队伍是群众性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鲍狄埃、米雪尔、瓦莱斯等。它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者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激情。它往往采用通俗活泼的形式,以劳动群众自己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材料,显得纯朴生动,富有感染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内容包括关于公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戏剧、杂文、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等,其中以诗歌数量与成就最多最大。

3《名利场》 英国讽刺作家萨克雷写于1848年。该小说以19世纪20年代为背景,主要描写两个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运,一个是穷画匠的女儿蓓基·夏泼的形象,另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小姐爱米丽亚。小说着重描写了蓓基·夏泼的形象,她冷酷自私,利用一切人往上爬,迎合上流社会的道德标准,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是一个残酷自私、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写出了上层社会那些貌似风雅的绅士们伪善、卑劣的精神世界。小说夹叙夹议,风格幽默而哀婉。

4宪章派诗歌 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群众性的文艺现象。工人们以诗歌和歌曲等形式,配合他们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琼斯的《未来之歌》、林顿的《人民集会》和梅西的《红色共和党人抒情诗》等,都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战斗性和鼓动性的著名诗篇。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生活和情感,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宪章派诗歌不仅鼓舞了工人的斗志,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为后来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5《安徒生童话》 丹麦作家安徒生写于19世纪中期。1835年,他发表第一个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每年发表一个集子,一生共发表168篇童话和故事,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丑小鸭》等。他的童话作品立足于现实,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又愤怒鞭挞残暴、贪婪、愚蠢的统治者和剥削者,批判社会的黑暗,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安徒生的童话大都取材于民间的故事、传说和歌谣,加上他独特的拟人化笔法,文字清新、朴素、流畅,以及强烈的乡土气息,使他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故事成为世界性的典故。

6《当代英雄》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写于1840年。这部长篇小说由五个中篇构成,以主人公毕巧林的活动为主线连成一体。毕巧林既有贵族的恶习,又不随波逐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和自己;他渴望有意义的生活,又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的形象。小说描绘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否定性图画,表现了反农奴制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当代社会和那一代人的命运的看法。这是一部在社会内容和心理内容的描写上都十分出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开了俄国小说心理描写的先河。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