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教案 下载本文

教学目的:了解劳动法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历程,以及劳动法的体

系框架。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劳动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重点与难点:在实务中,能够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熟悉劳

动关系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范畴。

教学方式:讲授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一、课程简介

二、劳动法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1、产生的前提

2、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3、我国劳动法的概况

三、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1、劳动法的概念

(1)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 (2) 劳动法律 (3) 劳动行政法规 (4) 劳动规章

(5) 地方性劳动法规和地方劳动规章

(6) 其他法律中关于劳动方面的规定 (7)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 2、劳动法的体系框架

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几部分:劳动就业法、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基准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四、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1、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 (2)劳动关系的特征 (3)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4)劳动关系的分类

(5)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关系主体的确定 2、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 3、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五、劳动法律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是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产生的结果。

重点:注意区分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不同:1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意志关系,属于上

层建筑范畴。2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双方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 2、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是指在

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2)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的义务 (3)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

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4)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及消灭 六 练习(案例讨论)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掌握劳动就业的概念

和特征,掌握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熟悉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定,熟悉实务中常见的就业歧视类型及其特点,熟悉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途径。

重点与难点:熟练判断常见的就业歧视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与案例 授课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章 劳动就业和职业培训 一、劳动就业概述

1、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特点:劳动者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包括法定劳动年龄内能够参加劳动的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

劳动就业主体应具有就业愿望;

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委允许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某种社会职业;

劳动者所从事的社会职业必须是有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能够用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赡养一定的家庭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2、失业:在法定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未能实现就业的状态。

主要类型:供求失衡型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技术进步性失业。

3、充分就业。 二、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

一国家促进就业原则;二市场就业原则;三平等就业原则;四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就业歧视的几种类型) 三、促进就业制度概述

1. 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 2. 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 3. 就业服务 4. 职业中介 5. 就业援助

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了解)

1、职业教育与培训概述 2、职业培训的种类

3、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评定 五、案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