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

作者:王应米 朱龙洋 李荣兰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01期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 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心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全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房室性阻滞14例,下壁组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率高于前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各异,以T波改变为主(占47.2%),梗死定位也比较广泛。 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显著,有助于早期诊断。

[关键词]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67-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心电图检查是AMI诊断的重要而基本的方法之一,但有一部分的AMI患者缺乏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从而发生不良心脏事件。传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强调相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并称之为“典型”AMI的心电图表现。遗憾的是此种典型改变仅占AMI总数病例的60%[1]。另有40%的心电图变化不典型或阴性,这与AMI的范围、次数、大小、穿壁的深度、病变的部位,探查电极的位置、合并传导障碍、探查的时间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关。本研究就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点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心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43~75岁,平均(56.4±18.2)岁;病程1~5年,平均(3.4±1.6)年。间断性胸闷,剑突下疼痛伴呕吐者14例(22.9%);心前区疼痛伴咽痛,运动、劳累后加重者18例(30.0%);头疼、闹供血不足者6例(10.0%);胸闷、憋气,夜间间断性胸痛12例(20.0%);腹部不适,呕吐者7例(11.7%);急性胃肠炎6例(10.0%);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4例(6.7%)。 1.2 诊断方法

1.2.1 AMT诊断依据 对收治的每例患者的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特殊性和规律。AMT诊断依据:典型的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于正常,肌钙蛋白I(CTNI)升高[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2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60例患者均经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没有发现任何病变,只有少数轻微病变者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轻微病变主要是只冠状动脉血管不规则或者只有轻度斑块浸润,狭窄程度<20%[3]。根据造影结果将急性心肌梗死心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其心功能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心脏传导阻滞情况进行分析,本组AMT患者发生心脏传导阻滞14例,占23.3%,其中房室传导阻滞11例,下壁组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率明显高于前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束支传导阻滞15例,占25.0%,其中前壁组4例,下壁组14例。束支传导阻滞中以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较多见,共10例,其次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共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电图是诊断AMI的主要依据之一,AMI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如果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 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本研究结果显示,前壁和下壁可见两支异常不对称的T波,占35.0%,心内膜下可见除AVR外ST段广泛压低,占23.3%,广泛前壁可见假性P波和后壁可见右心前导联R波振幅增高,分别占13.3%,左束支区域可见QRS波群完整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占10.0%,室间隔可见正常Q波消失,占6.67%,表明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表现出Q波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特点为:①坏死区会出现有病理性的Q波,通常在面向透壁的心肌坏死区导联出现;②损伤区 (下转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