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调整工速成培训教材 下载本文

22 23 24 25 26 27 28 道次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道次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7054413.01 47070554.81 47071691.42 47086175.63 47105898.09 47099868.41 47101927.93 0.99957513 1.000343045 1.00002415 1.0003077 1.00041886 0.999872 1.00004373 φ8 -0.0425 +0.0343 +0.0024 +0.03077 +0.0419 -0.0128 +0.004373 C 66937826.69 66973650.12 66934395.84 66944440.3 66892409.45 66908181.04 66900682.81 66883795.74 66909304.44 66917158.03 C 89421999.38 89496651.56 89523443.14 89541556.67 89527135.09 89557282.87 89606600.66 89635331.75 Ci+1/Ci 1.000535 0.999414 1.00015 0.9992228 1.0002358 0.999888 0.99974758 1.0003814 1.0001174 φ10 Ci+1/Ci 1.000835 1.0003 1.00020233 0.99983894 1.000336745 1.000550684 1.000320636 ±% +0.0535 —0.0586 +0.015 —0.078 +0.0236 —0.0112 —0.02524 +0.03814 +0.01174 ±% +0.0835 +0.03 +0.02023 —0.0161 +0.0336745 +0.05507 +0.032064

3)-3,堆拉系数的计算,见下式: (

Ci?1CC—1)×100%。若i?1—1=正数,则称拉钢,张力轧制;若i?1—1=负数,则称堆CiCiCi钢、无张力轧制。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来判定堆拉程度的强弱。

上表中表述了三种规格盘螺,在预精轧机和精轧机中高速连轧工艺的堆拉系数。这里,我们说明一点,连轧常数C,其实是表述“分流量”,即每分钟通过某架轧机的轧件体积流量,它的物理概念与“秒流量”是不矛盾的,只不过是习惯叫法而已。一个是表述一分钟,另一个表示是一秒钟。表中都是指每分钟的“流量”,即指每分钟的堆拉程度,显然,每秒钟的堆拉程度,还需除以20。

如:φ6、φ8、φ10三规格盘螺成品与半成品之间的拉钢系数,分别为+0.00437%、

+0.01174%、+0.032%,即万分之+0.437、+1.174、+3.2,小得微乎其微,充分体现了高速精轧机的工艺特点,和现场技术要求,若再除60,其每秒钟的拉钢系数更小了,它不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当然,表中所列数据是从理论指导角度,对连轧工艺的有关参数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期望值得目标,实际生产中,通过调整工和总操员的调试,达不到如此理想化的程度。但只要我们认真调试,尽管会出现偏差,也不会给生产和质量造成影响。再加上精轧机固有的微调机构,也给调整工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工艺指导书的要求。

再举个例子,如φ6盘螺成品截面积的要求是29mm2,假设因为操作失误,将面积增加1mm2,达到30mm2,则连轧常数C=48726132.35(工艺要求是C=47101927.93),造成拉钢系数由规定的+0.004373%,变成+3.4528%,增加了790倍,使生产根本不正常,产品质量无从谈起。因此,对高线精轧机与预精轧来讲,调整工操作要非常细心、准确。

在上表中,还有不少连轧常数出现微堆,微无张力的轧制现象,由于是极其微堆,所以也不会影响生产和质量,在此就不赘述了。 3)-4,活套与连轧常数

我厂三条轧钢生产线均属平立无扭全连轧工艺,除双高线的预精轧、精轧机外,在中轧和棒材精轧机组中,均设有自动控制起套器,这种活套区域内的连轧工艺,我们一般都是提倡微堆无张力轧制,这能保证每道次的料型准确,活套的出现,既保证了无张力轧制,也给调整工提高了直观的判断。

但有时虽然有了活套,也不排除是处在张力轧制,起码是微拉轧制,这是我们不希望的。此时,起套器容易损坏,起套轮磨损严重。我们只允许是非常小的微拉轧制,这可以通过前后两个主电机的电流强度变化来判断。

在没有活套的粗、中轧区域,我们一般提倡是微张力拉钢轧制,拉钢系数越小越好。而不提倡微堆无张力轧制,因为微堆关系调不好,会把导卫搞坏,当然,微堆系数如果很小很小,是很好的事。问题时在大截面积的粗、中轧很难调整到微堆状态。

还有一点要讲的,在粗轧区,采用微堆轧制,有利于下道次的孔型咬钢。 4、咬入与咬入角等问题 4-1,什么叫轧钢咬入?

轧辊把轧件拉入辊缝叫咬入。 4-2,咬入角 1)咬入弧

如图,轧件与轧辊表面接触的弧线,叫咬入弧。

2)咬入角:咬入弧所对的圆心角α叫咬入角。

2)-1,由图可知,咬入角是由压下量的大小来决定的。

2)-2,压下量Δh=H—h越大,咬入弧越长,咬入角就越大,轧件就越不好咬入;反之,压下量越小,咬入弧越短,咬入角就越小,轧件就越好咬入。(但此时轧钢效率就低了) 2)-3,最大咬入角,是指能形成正常轧制时的最大咬入弧所对的圆心角。 2)-4,咬入角的计算公式:??cos(1??1?h),式中,D——轧辊接触轧件的直径。 D如:计算双高线粗轧1H孔的咬入角,已知,轧辊原始辊径D0=610,辊缝S=60,孔型高h=119,钢坯H=162. 解:??cos(1??1162?11943)=cos?1(1?)=cos?10.92196=22.7857°

[610?(119?60)]551根据经验,铸铁开坯轧辊,此时的咬入角已经相当不小了。

如果压下量不变,仅将辊缝增大,即工作辊径增大,那么咬入角减小不太明显,如:S=65,

4343)=22.73°;若S=70,??cos?1(1?)=22.68°。 553.555640?1但是假如我们把压下量从43减到40,则咬入角有明显改变:??cos(1?)=21.966°

551?1则??cos(1?4-3,咬入条件分析(见上图)

轧件与轧辊接触时,轧件以力P作用在轧辊上,与此同时,轧辊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P作用在轧件上,它的水平分力Px,是阻碍轧件进入轧辊的,我们把Px称作“推出力”;而当轧件与轧辊运动接触时,产生摩擦力F(咬入角的切线方向),它的水平分力Fx,是将轧件拉入轧辊的力,称作“拉入力”,只有当拉入力Fx>推出力Px时,轧件才能正常咬入实现轧钢。所以,轧件与轧辊的摩擦力F的大小,决定了轧件能否被轧辊咬入。我们已知,摩擦力F与正压力P的比值叫摩擦系数f,f?F,而轧辊与轧件的摩擦角β的正切值ptan??F,所以摩擦系数等于摩擦角的正切值,f?tan?。由此看来,只有当轧辊与轧p件间的摩擦系数大于摩擦角的正切值,或者说摩擦角大于咬入角(β>α)时,轧件才能被轧辊咬入。

影响摩擦系数f的几个因素:1)轧辊材质,钢辊的f>冷硬铸铁轧辊的f>辊面磨光的钢辊的f;2)刻痕的轧辊的f>不刻痕的轧辊的f;3)在正常轧制温度下(>950℃),轧高碳钢和低合金钢的摩擦系数f>低碳钢的f;4)轧件温度越高,f越小,越不易咬入。另外,轧制速度越大,摩擦系数f也越小,不易咬入。

轧钢生产中的摩擦系数一般用下面经验公式计算:(不含磨光辊) 钢轧辊,f=1.05—0.0005·t轧—0.056V 铁轧辊,f=0.94—0.0005·t轧—0.056V

式中,t轧——轧制温度℃;V——轧制线速度m/s。

下面我们计算一下双高线1H的摩擦系数f与摩擦角β: f=0.94—0.0005×1050—0.05×0.12=0.94—0.525—0.006=0.409

??tan?1f= tan?10.409=22.24456°,而上节中我们已知咬入角α=22.7857°,显然β<

α,轧件不能被咬入,这就是我们高线1H遇到的现实问题。假如我们采取两种办法,再来

看看β角有何变化:1)降低轧件温度为1000℃,那么f=0.94—0.0005×1000—0.05×0.12=0.434,β=23.46°>α,轧件能咬入。2)轧槽打磨,粗糙的表面显然提高摩擦系数f=0.96—0.0005×1050—0.05×0.12=0.429,β=23.219°>α,轧件也能咬入。假如轧槽刻痕,则公式中的0.94会提到更高,如0.97或0.98、0.99等等。

最后我们要强调一个现实问题:1H咬钢坯时,必须上、下辊同时咬住钢坯,否则是很难咬入的,入钢坯有弯头,或钢坯有微弯曲,或者输入辊道标高于轧制线有偏差,都会造成下、下辊不能同时咬钢,都要影响咬入轧钢。

——完—— 2013.3.5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