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圈养与放养教学体会 下载本文

圈养与放养-教学体会

“圈养”与“放养”

一直没有淡忘少时读书的两段记忆。

一是小学时,学校组织到炎亭海边春游,记不得缘由,我没能参加,只能在家里想象大海的无边无际,那一念想,竟然成为我对大海最强烈的一次期待。时至今日,大海已成为每年旅行的一个固定方向。但是,当我置身海南三亚,竟也无法替代那时对大海的期盼,大海在那刻才是最美的向往;二是中学时,班级组织远足望里的燕窠洞。一路步行,风尘仆仆,汗流浃背,游玩的更多情景已模糊不清,而途中,还未到藻溪时,与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大树下休憩的快乐却历历在目,“大树底下好乘凉”也就是从那刻被深刻感受着。印象中,那刻因徒步而生的艰辛全都化成一种莫名的快乐被留存心底。如今,大树还在,每次到藻溪,我总忘不了驻足凝视,在那种对视里,总能让我涌起幸福的感觉。记忆已被定格,定格在那一份美丽的心情中!

而今,自己身处小学的教学管理岗位,从少时湿湿的记忆里出来,总会情不自禁地去构思和实现一些让孩子们体验户外的活动,期待着每一次的出行也能给他们留驻一份属于他们的永远记忆。就在最近,与学校三年级的老师一起策划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走近社会,拥抱自然,品尝春天”[点击活动纪实],而这也只不过是他们在校学习三年来,第二次集体离校外出

的活动。回想那天的一切,那是春天的阳光,孩子的笑脸,一路的欢乐,一路的精彩。各种信息都能传达出孩子们对活动的强烈期盼,按捺不住的激动与兴奋,随时可以从他们的言行里捕捉到。而回到我们的校园,孩子们如此的“激动与兴奋”其实是少得可怜的,他们的校园生活是一种多“圈养”,少或无“放养”的状态。

提到“圈养”与“放养”,如此说法是上海市特级校长冯恩洪先生在温州市首届校长论坛上提及的。他说自己考察了某省的大部分地区的中学,看到的孩子都是朝六晚十的学习生活结构,除了课堂和考试,很少有其他的安排,他们的生活就象围栏里的猪很有规律,学习生活却苦涩得很,什么青春活力,什么个性飞扬,没有关心,孩子们只有统一的事情,为了分数而去。用“圈养”来表达,冯先生说不是不尊重,而是想说明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记得他还提及到自己吃甲鱼的事,他说自己从不吃甲鱼,因为那个东西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不怎么美观。后来,离开该省时,接待方要宴请他吃甲鱼,冯先生当即表明自己从不吃甲鱼的吃食习惯,然而对方却极力推怂他尝尝这里的甲鱼,味道绝对不会让他失望。盛情难却,而味道果然也不错。回到上海后,他竟主动打听起上海哪里的甲鱼烧得好。欣然前去品尝后,却失望而回。究其原因,冯先生终于明白道理所在,原来招待时品尝的甲鱼是“放养”的,就是野生的意思,而上海的甲鱼是“圈养”的。由此,他说回到我们当下的教育味道不好,就是因为只有“圈

养”,没有“放养”,不是“圈养”不好,而是“圈养”太过了!

再看看,被我们偶尔“放养”的孩子们吧!一路,他们的一切与平时产生了天壤之别,天真活泼,阳光烂漫,没了拘谨与约束,多了大方与开放,绽放的笑脸,如花灿烂。但,我们总在无奈地“漠视”着孩子们的这种天性,制造着既淡又乏的校园生活,品尝着如此的成长味道,孩子们成长的真实意义已经无法言说!应该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很多时候是只放大了孩子们成长的社会需要,甚至连社会需要也错位,而随意地忽视成长的人性需要。于是,每天都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周末更是加量;每人都有塞满书包的教辅材料,多做一些总有好处;每课都要规矩地接受,那才是好学生的标准……

就在刚刚播放的央视新闻里,报道了北京XX%的小学毕业班学生都在忙着参加各种辅导班,大体上就是数奥与英语,因为大部分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小升初”的时候不能顺利通过好的学校的择校考试,一场“小升初”的无烟战争悄然开始。新闻背景提及:虽然北京市教育局三番五次地发文不允许学校在招生时对学生进行考试,但很多学校依然我行我素。我真不懂,就近免试入学的“法”,连首都的学校都可以如此无视和践踏,何况我们?这也是我们在谈论减负时时常搬来成立我们自己不严格执行减负的理由,北京、上海、杭州都没有那么做,我们给学生减啥,是啊,还真是没有减头!而另一画面,学生面对记者的提问,个

个都说“小升初”给他们很大的压力,家里基本上都安排他们去利用双休日去参加一些辅导,而家长接受采访道出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一个好的中学,要是考试通不过,那就没有机会了!

嗟叹!我们的教育的方向,说起来一套套,行动起来就只剩下那条熟悉而苦涩的考试之路!

享受学习,口号罢了,快乐成长,理念而已!

当然,我们都能找到各自的理由来平衡我们的“无奈”与“妥协”,从行政到教师个体,我们都坦荡地“圈养”着我们的孩子,因为社会“支持”,学校“习惯”,家长“需要”,而孩子们呢,他们的愿望呢?

我想,在这里,我不是说一次外出的活动有多大意义,更无力指责什么,只是想真切地道明我们对孩子们成长需要的关怀缺乏,讨论一种对成长的真实思考,一个我们或许都明白的道理。 想到这里,写到这里,我又回到了少时的记忆,回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沉浸那份生命的开怀!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能继续做什么?回到本质上,我看到不仅是学校管理和教师行为的局限性,而是我们教师似乎本身就是缺乏“放养”的一群人! 守望“放养”,拥抱“放养”,享受“放养”,路漫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