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下载本文

近年来,泗阳立足县情实际,以“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建设小康”为工作目标,加快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和照明电器业,着力引进新家纺企业,初步构建了具有泗阳特色的“3+4”产业体系,为泗阳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2010年泗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还将持续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泗阳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经济发展转型速度加快,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区域竞争日益加剧。与此同时,也有全国经济总体平稳持续增长,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省委、省政府支持宿迁发展的力度加大等优势。总体来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远大于挑战。

第二篇 “十二五”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突破大项目、创新促转型为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乡一体化、强农富民、普惠民生、生态立县和创新创优“六大战略”,持续推进滨水城市3年大变化等“六大规划”,聚力打造绿色能源高地,加快建设滨水森林城市,为高水平跨入全国百强、高质量建成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第四章 发展战略

一、工业强县战略。围绕优化转型升级,突出“调高调优调强”基本取向,坚持以新产业、大项目、新链条扩张规模总量,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动转型升级,重点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翻倍、现代服务业提速步伐,建设新光源基地、新家纺之乡、新木业走廊。

二、城乡一体化战略。以50平方公里、50万人现代滨水森林为建设目标,全面加快城市化步伐。大力开展“五区联动、四城同创”,全方位塑造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和承载带动功能。围绕“532”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中心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构建梯度化城镇体系,全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强农富民战略。以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强县为目标,以乡镇“4+1”工程建设为载体,重点突破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科技进步,全力打造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招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力度,发展特色品牌农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全力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四、生态立县战略。贯彻落实生态县建设规划,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构建生态空间框架,合理保护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环保,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努力创建绿色生态家园,改善社会人居环境。

五、民生普惠战略。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惠及千家万户。加快打造教育名县,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提质扩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平安法制安民工程,全力打造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 六、创新创优战略。发扬“三创”精神,鼓励全民创业,全面突破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力争创优。构建泗阳区域创新网络,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持续的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五章 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施“5115工程”,完成“两大跨越”。“5115工程”即: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两大跨越”即:超过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建设高水平百强县;提前实现全面小康。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打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步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百强县,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指标见表1)

一、综合经济。建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融合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00元;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8:54:38,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32%;500万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0亿元以上。

二、工业发展。建成以绿色能源为引导、以“3+4”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0家。 三、服务业发展。建成商贸、物流、旅游、金融、商务、科技等服务齐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0%。

四、城市化与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建设现代滨水森林城市,启动规划滨湖片区。到2015年,初步建成中心城市、中心镇、小城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梯度化城镇体系,城市化水平达到50%。

五、科技创新。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1%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2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

六、对外开放。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32%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年均增长35%。

七、人口资源环境。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加强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有面积106万亩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市调控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得分超过9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八、社会事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人口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15年,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幼儿入园率达到98%,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达4%;进一步加快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大型文体场馆和小区、城市绿地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9%。 九、人民生活。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实现五年倍增。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恩格尔系数低于40%。 第三篇 经济发展

第六章 绿色能源引领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绿色能源高地、新光源基地、新木业走廊、新家纺之乡。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构建“3+4”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积极发展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着力形成3-5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全部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以绿色能源高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绿色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50%。以新兴产业引领全县工业发展,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全县工业销售收入的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0家。“十二五”期间创建中国驰名商标5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0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30件。

第一节 聚力绿色能源高地,加快新兴产业翻番

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推进机制和政策扶持机制,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实施新能源、电子电气、装备制造和绿色包装等产业规划。到2015年,四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新能源产业以打造太阳能光伏及风力设备产业链为重点。一是强化“单晶硅拉制/切片—光伏电池生产/封装—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应用”产业链,二是发展风电塔筒、叶片到发电机、防腐材料的风电产业链。大力扶持晶鼎、环宇、晨电等企业发展,加速招引相关太阳能光伏项目,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形成,推动企业向承接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工程方向发展,积极争取落实2个以上国家级太阳能光电工程项目。大力推进明宇电气等风电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发展风电装备产业,加强招引风电设备零部件企业,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省级风力发电新项目,形成

特色显著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到2015年,绿色能源销售收入超250亿元,建成区域绿色能源高地。

电子电气产业重点发展精密IT配件、精密电子元器件、电气成套产品等。在现有IT配件企业和电气企业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内外大型IT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大力招引IT和电子电气企业项目,努力打造IT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集群,发展泗阳IT产业。到2015年,努力实现产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汽摩配件、大型精密装备、智能装备和新型装备。加快招引汽车、摩托车等零部件企业和大型精密装备制造企业,招引国内外一流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到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90亿元的产业规模。

绿色包装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再生纸产业、纸制品包装及特色薄膜包装。促进现有印刷包装企业引进先进数控设备,采用环保材料生产,帮助企业通过国际级、国家级环保认证标准。积极招引国际国内以绿色环保产品知名的印刷包装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推进印刷包装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到2015年,绿色包装产业销售收入超60亿元。

第二节 突破规模化品牌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加快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三大传统产业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向中高端制造转变、向品牌竞争转变、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进一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延伸增粗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三大传统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照明电器实现向新光源转型升级,纺织服装实现向新家纺转型升级,木材加工实现向新木业转型升级。

新光源重点发展LED产品、各类节能灯具、大功率节能灯、智能节电设备。以技术水平较高、拥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建设新光源产业园,积极引进节电设备和LED生产企业,推动智能节电设备、大功率节能灯、功能性节能灯、成灯及灯饰工艺品、LED应用产品等产品的制造。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打造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照明电器产品向绿色、节能、长寿方向发展。2015年,销售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5家以上,新光源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全力打造新光源基地。

新家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及新型纺织材料等,大力引进外资及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结合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加快培育、发展各种特色纺织集群、功能配套齐全的专业市场及适时开展网上销售业务。着力打造纺织各门类的产业链,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自动化先进技术装备,大力引进、培养设计人才,扩大自有品牌比例,提高贴牌加工产品档次,提升品牌及加工水平的知名度,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力招引知名纺织服装企业,集聚世界纺织服装品牌。到2015年,服装加工能力突破4亿套件,纺织服装业销售收入达150亿元,全力打造新家纺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