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跟驰理论对车辆尾撞事故模型建立的研究 - 图文 下载本文

辽宁警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自身车速的速度差,并将检测的数据经过跟驰模型计算,以避免尾撞事故为目的,推算出适宜的行驶速度,并时刻提醒驾驶员,保障行车安全。 4.1.3 升级车身系统,增加提神功能

驾驶员在长时间行车中难免打瞌睡,这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对前方状况感知度变差。升级车身系统,使其根据驾驶员手握方向盘松紧程度是否稳定、车内是否长期安静等情况判断驾驶员状态,适时提醒驾驶员注意力集中,减少反应时间,降低事故发生风险。

4.2 进行道路交通宏观管理

基于宏观交通流特性对尾撞事故的研究可知,交通量、车流密度、车速是影响交通运行状态的三要素。道路交通的宏观管理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4.2.1 限制车辆进入拥堵区域

城市交通拥堵是促成尾撞事故的原因之一,交通量达到峰值时,势必会对交通运行状态造成影响。限制车辆进入拥堵区域,对交通量的分配进行合理调控,保证交通有序运行,从而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 4.2.2 清理道路两侧违停车辆

在城市快速路上违停现象较少,但在一些商业街等繁华地段违停现象严重,其占用自行车道或正常行驶车道无疑会阻碍车辆正常运行,增大车流密度,导致交通陷入瘫痪。清理道路两侧违停车辆,扩大车辆可行驶车道数,减少车流密度,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2.3 严厉查处车辆超速行为

机动车超速行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尾随车超速行驶,与前方紧急情况,反应不及,必尾撞前导车。对车辆超速行驶行为,必须严厉惩治机动车驾驶人,提高违法成本,让其接受深刻教训,以免造成严重的后续影响。

结论

本文首先阐述尾撞事故在当今社会已是常见的交通肇事问题,其对行车畅通及人身安全上影响之深,伤害之大。其次从交通流特性和跟驰理论涉及到的因素方面对尾撞事故进行了成因分析与宏观把控。经过大量可靠、精确的数据调查、分析与处理,为本文的理论与实际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车辆尾撞事故模型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线性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对研究尾撞事故很有意义;二,非线性跟驰模型更符合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判断尾撞事故发生的要求;三,通过研究宏观交通流特性

第12页

辽宁警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制定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预测道路通行能力,对预防尾撞事故的发生具有现实可能性。最后,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管理与控制方面对解决尾撞事故提出了一些适宜、直接的对策。虽然如今道路交通现状不容乐观,但只要辛勤研究与努力探索,交通问题的解决只是时间问题。

第13页

辽宁警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韩凤春,刘东.交通工程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2]任福田.新编交通工程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任福田,徐吉谦.交通工程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4]任福田,刘小明,荣建.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5]徐吉谦.交通工程学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6]王文麟.交通工程学[M].台北:欣美打字油印社,1986.

[7]G.JOTIN.KHISTY.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M].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90.

[8]Michael D.Meyer,Eric J.Miller,杨孝宽译.城市交通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0]任福田,薛宗惠.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1]严宝杰.交通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12]过秀成.道路交通安全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3]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4]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5]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第14页

辽宁警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致 谢

首先要感谢为我指导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的王德章教授,其次要感谢与我共同探讨问题、为我解答问题的同学,同时要感谢为我指点迷津、介绍前沿信息的爷爷,最后要特别感谢为我提供研究经费和便利条件的父母。谢谢。

2

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