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下载本文

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普通民众视野中逐渐渗透审计工作,社会公众对审计的监督作用在重视程度方面不断增强,尤其是企业管理者,更重视了审计工作对自身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人们对风险审计导向寄予的厚望程度不断加强。但由于制度导向审计以及账目导向审计存在着明显缺陷,对现如今的审计需求无法有效满足,因此审计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均寻求着更高质量的审计方法,并最大限度的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策略

风险导向审计在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渐受到重视,这一审计方式能够尽可能降低制度导向审计以及账项导向审计的内在缺陷,并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有效分析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根据审计风险模型以及内部控制评估结果让审计计划更具科学性,对不同的资源合理分配,让各个审计领域的风险均降至最低

[1]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一)人员素质变化

风险审计导向相对于传统的普通审计工作而言,对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明确了其综合素养的提升,保障每位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均经过了专业的知识培训[2]。在审计工作各项内容以及流程上明确化、细节化,确保其符合上岗要求。在对员工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明显提升。因此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素质均有了质的飞跃。

(二)分析性复合

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处理信息的过程并没有对信息的再加工足够重视,可能导致信息出现遗漏、疏忽、错误之类的情况,影响到审计结果。转变为分析性复核后,风险导向审计能够让报表分析更符合企业当下的实际状况,并查看是否存在数据错误情况[3]。对于企业而言,分析性复核同样在其内部管理中处于重要工作流程,随着其功能拓展的不断加大,风险导向审计在手段上也不断向着多样

化层面发展,在非财务数据以及各项财务数据的应用中更具合理性。

(三)评估中心变化

在传统审计工作流程中,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到风险控制程度或有效性。若存在重大报错情况或舞弊情况,必然会提升审计风险。且传统审计控制过程中审计人员更多关注的是管理层面,存在着明显不全面性以及单一性[4]。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逐渐向着综合性评估转变。不仅能够对风险起到全面控制效果,还能够让风险控制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四)结构化转变

实施了风险审计导向后,传统的零散化评估逐渐转变为结构化评估,能够对各项风险因素展开更具整体性、全面性的综合考量。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分析获取更具有效性科学性的风险评估方案,从而在业务考量上更具全方位性,其保障有效程度更高。

(五)工作中心变化

传统审计工作中,其中心在于测试,而风险导向审计的工作重点则在于对风险的有效评估。传统普通审计工作中,在风险方面更倾向于事后控制而非预测,风险的评估缺乏详细性,导致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被有效且全面的发现并处理[5]。在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由于工作中心的转移,风险评估程序会受到更明显的重视,也更符合企业对审计工作的需求。

(六)评估方式变化

传统审计工作大多属于直接评估,其工作内容主要在于对重大报错情况出现概率展开预测与评估。但在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风险评估更注重间接性评估,其切入点在于经营风险,考虑到的因素较多。例如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情况,若存在则处于何种程度;审计风险是否会受到经营风险影响,影响表现在哪些层面;对经营风险的分析过程中是否存在财务报表数据错误情况;面对经营风险时,将审计拓展为咨询是否存在明确可行性。

二、企业审计显露出的问题 (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险管理已经并不仅仅属于管理层的责任,每位员工

均应具备管理意识。但在具体企业运行过程中,风险意识的欠缺以及相关风险机制的不完善性已经达到了较为突出的程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少企业虽然建立了应对风险的机制、分析风险的团队以及识别风险的培训,但在运行中仍存在意识层面的缺陷。在风险评估量化指标体系的制定上缺乏科学性,虽说能够对财务指标展开一定程度的衡量,但内部审计过程中由于企业需面对的风险因素较多,在市场竞争中不少风险属于难以评估与预测的,对于无法量化的风险分析层面企业无法做到积极应对。其次,风险管理以及风险机制并没有与内部审计达到有机结合状态,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业务活动无法发挥内部审计效果,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偏低。最后,在各项风险信息的系统管理中,各项数据并未形成统一化分析,导致在风险的评估层面处于单一或独立状态,缺乏综合考量。对于重要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在数据分析层面缺乏清晰性、统筹性,导致风险应对效率偏低。

(二)内部审计功能不足

按照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的展开状况而言,其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企业在自身内部控制管理以及审计过程中并未完全应用审计功能,导致审计仍处于初级层面。其主要表现为管理层以及治理层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性不足,其专业性不足造成衡量工作的标准放在了创造价值层面,对内部审计有所弱化,更注重企业的生产以及运营,对风险导向审计并未重视,对其概念与意义并未贯彻与理解[7]。同时,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并不符合现代企业需要拥有的治理结构状态,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甚至处于形式化状态,审计工作的地位偏低,缺乏独立性。最后,对于审计结果,企业更重视舞弊与差错,对内部审计过程中的各项风险以及控制策略有所忽视。

(三)人员素质及专业性不足

企业内部审计结果的实现程度直接与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业务能力挂钩。现阶段,企业内部的审计大多仍处于传统审计层面,并未明确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自身的专业程度上并未达到较高标准,在。业道德以及审计意识层面仍有待提升。一些企业在内部审计人员的聘用上大多以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为主,或兼顾管理专业、经济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与专业审计人员存在明显差别,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状态处于重局部、轻风险、重审计、缺全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