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古代汉语笔记(下) 下载本文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 孙星衍《晏子春秋意义》 洪颐煊《管子议证》

赵曦明《颜氏家训注》 (子部) 王夫之《楚辞通释》 戴震《屈原赋注》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胡克家《文选考异》 梁章钜《文选旁证》 王琦《李太白诗集注》 钱谦益《钱注杜诗》 仇兆鳌《钱注杜诗》 马通伯《韩昌黎集校注》

沈钦韩《王刑公文集注》 (集部) 此外,还有通释群经之作,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平义》、《诸子平义》、《古书疑义举例》等。

还有专门的校勘著作,像阮元的《下三经校勘记》等。

当然,清人注解也往往流于繁琐的考据,比如《论语正义》光“学而时习之”一句就用了一千多字进行疏好,使读音望而生畏。 三、古书注解的类型

(一)传注类:常见的术语有诂、训、传、注笺等。

1、传: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书(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注释经的文字叫做“传”。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解释,“孔传”指孔安国对《尚书》作的解释。《左传》、《谷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传《春秋》的,但它们同一般的注释性质有所不同。 2、笺:有补充和订证“传”的意思,但后来的谓笺只是注释之文,不一定限于对别人注的阐发和补充。

3、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但注可以是对古书的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中的“注”,就包括传、笺等。 4、诂:故也,以今言释古言。孔颖达《毛诗正义》曰:“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与诂近,循也,顺也。合称训诂或诂训。

(二)义疏类:既解释正文,又解释古人的注,主要术语有正义,疏等。

1、疏: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注正文,也注古人的注。如《仪礼疏》即是贾公参疏解《仪礼》正文和郑言的注的。 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疏”也可以叫做“正义”。但“正义”有对不一定是疏。如孔颖达的《诗经正义》是“疏”,它既注《诗经》经文,也注毛传,郑笺。但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百疏。 (三)章句类:“离章析句,委曲支派。”这类注除解释字词外,不串讲文章大意。如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等。章句类注释在每章末有一个总结此章中心的“章指”,如《孟子·梁惠王上》之“寡人之于国也”后云: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送死这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已矜穷,则斯民集矣。又“齐桓晋文之事”章章指:“典籍攸载,帝王道纯。桓文之事,谲正相份。拨乱反正,圣意弗珍。故曰后世无传未闻。仁不施人,犹不成德。衅钟易牲,民不被泽。王清尝试,欲践其迹。答以反本,惟是为要。此盖孟子不屈道之言也。”《许行》篇章指:“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陈相信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四)集解类:集各家之注,有时也参以已意。如何晏的《论语集解》,其《序》曰:“集诸家之说,论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这类也可说成集注,集释,如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朱熹的《四书集注》等。 (五)其他:

1、音义:兼释音义,《经典释文》 2、补注: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3、读书札记:王念孙《读书杂志》等。

四、古书注解的体例(参教材P613、614、615) 下面是《鄘风·相鼠》《正义》选段:

相鼠者皮人而无仪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O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的害也[疏]相鼠至何为O正义曰······

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生,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大一个生活。疏一般只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如“相鼠”至“何为”)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 五、古书注释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是古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因为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因素,阅读古书最主要的障碍也在于不明词义。所以,词义的注释对读懂典籍至关重要。如《硕鼠》毛传:“事,贯也。”笺:“硕,大也。”“三岁贯汝”之“贯”,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当事奉讲,毛氏一注,让人豁然开朗。这算是词的意义。再如,《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赵注:“为,有也。虽小国亦有君子,亦有小人,言足以为善政也。”朱喜在《孟子集注》中译此句为:“滕地虽小,然其间亦必有为君子而仁者,亦必有为野人而耕者。”“为”的“有”义是其古义。(参《经传释词》P47)另外,古注中还保留着许多古代方言、俗语的含义,这是研究汉语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如我们前面举的《公羊传》隐公七年的例子:“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何休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 (二)讲解语法

1、虚词的诠解:用“辞”“语词”“声”等加以说明。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左传》隐元年:“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杜注:“繄,语助也。”《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笺:“式,发声也。” 2、句式的分析。《鞌之战》:“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杜注:“为韩劂所及。” 3、词序变换,词类活用 《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论语·公治长》:“子谓公治长,可妻也。”邢疏:“可妻边者,纳女于人曰妻。”刘宝楠:“妻者,以女适人,以之为妻也。”《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邢疏:“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 (三)疏通文意。

有时通释全章大意,章指——能释全章正文的大意。

(四)分析句读:用明注及暗示两种方式,着重表明文章的句读。《方传·昭公十六年》:“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孔疏:“侨闻为国者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事大国爱小国不为难也。无礼以定其位是国之大患,言郑当患位不运,不宣患事之难也。”他不同意汉人服虔听断句:“服虔断字小之难以下为义、解云:字,养也,言事大国易,养小国

难。然则郑人岂忧养小国乎!”有些断句关系音韵,但仍是一句,应当注意。如《诗·邶风、柏舟》:“策我无酒,以遨以游。”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疏:“非我无酒可以敖游而忘此忧,但此忧之深非敖游可释也。下章:我心非鉴,不可以茹。”传“鉴所以察形也,茹,度也。”笺:“鉴之察形,但知方圆百里,不能度其真伪。我心非如果鉴。我于众人之善恶外内,心度知之。”疏:“言我心非如鉴然不可以茹也,我心则可以茹。何者?鉴之察形,但能知外之方圆白黑,不能度内之善真伪。我心则可以度知内之善恶,非徒如鉴然。······” (五)注明出典(参见教材P619) (六)考证名物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太,高一太。侯伯这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七)阐明哲理:(参见教材P621) (八)注明字音。 (九)校勘误脱。《论语·泰伯》:“字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刘宝楠曰:“皇本政下有也字。”又:“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刘:“皇本使上有设字,已下有矣字。”《述而》:“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孔曰:“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刘《正义》:O注:言人能奉礼。正义曰:注义不明。《书·秦誓》正义引孔此注云:束带修饰,当是此注脱文。又:“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後梦见周公。”刘:“皇本公下有也字。释文云:本或无後字,非。” 六、注解的术语(参教材P615-618;622-625)

(一)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它们之后。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谓: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用。

(三)貌: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四)犹:释者或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以上几个术语,都是单线性用于释义的。

(五)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即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

(六)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七)读若、读如:一般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说明假借字的。 (八)如字:指某个字按其常见的读音来读。 (九)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刻时多出的字。 (十)脱文:简称“税”,或作“敚”“李”,也叫“脱字”,指古籍在传抄刻时误少的字。 (十一)讹、误:指由于形体相近而写错的字。 [作业]:

1、熟记“十三经”的名抄及《左传》、《论语》、《孟子》、《诗经》的注者和疏者。 2、以《诗经正义》为例,说明古书注解的一般体例。 3、解释下列概念

声训 如字 衍文 集解 疏 4、举例说明下列术语的没作用: ①谓 谓之 ②读曰 读若

5、简述古书注解发展的情况

6、注解,翻译庚信《哀喃赋序》P166(三)

[参考书目]:

1、黄亚平《古籍注释学基础》 甘肃教育出版社 95.10 2、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 安徽教育出版社 86.9 3、王 力《中国语言不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81.8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