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期末题库(1) 下载本文

答案:(1)从水平效应来看。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当人口增长率上升时,会导致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的长期稳态水平减少;反之,则会导致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的长期稳态水平增加。因此,人口增长率的变动具有水平效应。如图14a.2(a)所示,

(n+δ)k为持平投资线,f(x)为人均产出即人均收入线,sf(x)为人均储蓄线。当人口增长率从n1上升到n2时,持平投资线将从(n1+δ)k上移到(n2+δ)k,从而稳态点从E1移动到E2,长期中人均资本将从k1减少到k2,人均收入将从y1下降到y2。

(2)从长期增长效应来看。人口增长率提高后,由于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将会稳定在k2和y2的水平,因此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率将为0,与人口增长率提高之前一样。所以,从人均意义上讲,人口增长率的变动不能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的变动没有长期增长效应。不过,从总量意义上讲,总资本与总收入的长期增长率为n,当人口增长率提高时,总资本和总收入的长期增长率将提高,则人口增长率的变动对经济中的总量是有长期增长效应的。 (3)从短期增长效应来看。人口增长率提高后,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会有一个瞬间的降低,即负增长,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增长率降低的速度逐渐放慢,到经济重新达到稳态时,增长率又重新回到了0而稳定。所以,人口增长率的变动有短期增长效应。人口增长率提高以后,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的变化路径如图14a.2(b)所示。 .

简要说明内生理论的基本思路。

答案:针对新古典模型的种种缺限,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西方经济学者提出的增长模型分为三种,第一类模型通过放弃资本积累回报递减的假设而解释了连续增长,为实现这一点,罗默资本积累的正在不效应,即个别企业投资活动的一个副产品是在整个竞技范围内创造了知识。第二类模型认为知识的积累是企业家追求私人的利润最大化的有意行为的结果,即技术进步被内生化了。第三类模型由美国学者曼昆等人提出,他们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资本概念加以扩展,把人力资本也包括在内。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前两类模型构成了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二万人第三类模型被称为一次“新古典的复兴”。内生增长理论的中心命题是广义资本积累(实物和人力资本)不产生回报递减。增长过程由广义资本的积累所推动,同时由研发所创造的新知识你的生产促进增长。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问答题:

均衡汇率是怎样解决的?影响均衡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经济学理论用均衡价格理论来解释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如果把各国的货币也看作商品,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的高低无非反映的是外汇市场中外汇价格的高低。就像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来决定一样,汇率是由外汇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如图15a.1所示,横轴代表外汇的数量QF,纵轴代表外汇的价格即汇率E,DF为外汇的需求曲线,SF为汇率的供给曲线,则DF

线与SF线的交点A即为外汇市场的均衡点,A点所对应的汇率水平E*即为均衡汇率。

(2)如果外汇的供求发生变化,则均衡汇率就会发生变化,并按照新的供求关系达到新的均衡。如果外汇的需求增加,则DF线右移,均衡汇率上升;而如果外汇的供给增加,则SF线右移,均衡汇率下降。在现实中,本国进口增加、资本流出增加,以及货币当局主动购买外汇的行为,都会导致外汇需求增加;而本国出口增加、资本流入增加,以及货币当局主动抛出外汇的行为,则会导致外汇供给增加。

8、结合IS—LM—BP模型,试画图分析当资本完全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如何,并配以文字说明 答案:当资本完全流动时,BP线为一条水平线。 (1)货币政策的效果。

如图15a.4(a)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LM曲线为LM1,的经济均衡点为A点,均衡产出为y1,均衡利率为r1。现在中央银行(以下简称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LM曲线又移,从LM1移至LM2,经济状态暂时从A状态变动为B点对应的状态。由于B点位于BP线的下方,说明此时央行存在国际收支逆差(由于利率低于国外利率,造成大量资本外逃,从而带来逆差),由于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因此本币将有贬值压力。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将后买本币,抛出外汇。央行购买本币的行为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减少,进而LM2又逐步左移回LM1,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最终均衡产出

又回到y1的水平,利率也回到r1的水平,均不变,因此货币政策无效,对实际产量均不产生影响。同时,央行采取的抛出外汇行为,还会导致本国外汇储备减少,此时的货币政策得不偿失. (2)财政政策的效果

如图15a .4(b)所示,假定在初始状态下,IS曲线为IS1,LM曲线为LM1,经济均衡点为A点,均衡产出为Y1,均衡利率为r1,现在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从政策,政府支出增加,从而IS曲线又移,从IS1又移至IS2,经济状态暂时由A点状态变动为B点对应状态,由于B点位于BP线的上方,说明此时存在国际收支顺差(由于利率高于国外利率,造成大量资本流入,从而带来顺差)由于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因此本币将有升值压力,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将抛出本币,购买外汇。央行购买外汇抛出本币的行为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LM曲线右移,LM曲线从LM1一直右移至LM2时,内部均衡重新与外部均衡一致,宏观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这时利率回到r1的水平,均衡产出从y1增加到y2。因此,财政政策的效果非常好,比封闭经济中即IS-LM模型看到的财政政策效果要好。同时,央行外汇市场的干预行为,还会本国外汇储备增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问答题: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抉择。

答案: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指制定

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失业一般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前两种失业被认为是难以消除的,故充分就业这一目标主要是针对周期性失业而言的。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并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平稳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这里的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种相对平衡,即国际收支不出现大幅的波动。

以上四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如经济的增长会带来就业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如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间就存在两难选择。因此,一个经济政策是很难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的,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只能从整体性的宏观战略出发进行安排,在关注某一或几个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兼顾。一般来讲,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但对于某些经济形势而言,物价稳定可能会显得更为重要。

什么是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