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白三烯。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试述无粒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无粒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1淋巴细胞按其大小可分为小中、大淋巴细胞,血液内以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
小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细胞质很少,常在细胞周边成一窄缘。大、中型淋巴细胞数量较少。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 细胞3类。T细胞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75%,寿命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寿命长短不等,为数日、数周至数年,参与体液免疫。N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0%,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2单核细胞是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细胞核形态多样,呈圆形、卵圆形、肾形、
不规则形或马蹄形。细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染为浅灰蓝色,胞质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颗粒内含多种酶。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短的微绒毛,胞质含溶酶体和吞噬泡。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的趋化性,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穿出血管壁进入不同的组织内,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的细胞,并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调节免疫反应。
简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疏松结缔组织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
特点: 细胞数量少,种类多,散在分布、无极性; 纤维较少,排列稀疏。 功能: 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
简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成分。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等。
成纤维细胞,常位于胶原纤维附近; LM: 扁平多突起,胞质丰富弱嗜碱性,核大; EM: RER、GC发达;功能: 合成分泌蛋白,构成纤维和基质。
巨噬细胞,LM: 形状不规则,可有伪足; 胞质嗜酸性,可含吞噬物; 核小,卵圆形; EM: 有皱褶或微绒毛; 胞质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等; 功能: 有重要的防御、
超化性定向运动、吞噬功能等。
浆细胞,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消化、呼吸管道) 及慢性炎症部位; LM: 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于一侧,染色质成粗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车轮状排列。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一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肥大细胞,沿小血管分布,于皮肤、消化管、呼吸道较多;LM: 大,卵圆形,胞质充满粗大嗜碱性颗粒(分泌颗粒),核小而圆,着色深,居中。功能: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超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 释放后引发过敏反应。 脂肪细胞,LM: 大,圆或多边形,胞质含一大脂滴(HE标本中被溶解呈大空泡状),核扁圆,偏于一侧。功能: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布于小血管周围,形态似纤维细胞。功能: 为干细胞, 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参与创伤修复。
简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成分
胶原纤维又称白纤维,LM:粉红色,直径1~20μm,波浪状,分支交织成网;特性: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较差。
弹性纤维又称黄纤维,LM:HE染色呈淡粉红色,醛复红染色呈紫红色;直径0.2~1.0μm,细丝状,分支交织成网。用特殊染色能将其染成紫色或棕色。特性:富于弹性,韧性差。
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并存,赋予组织韧性和弹性,使器官兼能保持形态和具可变性。
网状纤维分布于网状组织、基膜。LM:HE染色呈淡红色,银染呈黑色;分支多,交织成网。
简要比较三种肌细胞的主要形态学差异。
细胞形态 细胞核 横纹 闰盘 肌原纤维 骨骼肌 长圆柱形 心肌 短圆柱形,有分支 平滑肌 细长梭形 椭圆形,数十至数百椭圆形,1个,偶见长椭圆形,1个,个,多位于细胞边缘 双核,位于细胞中央 位于细胞中央 有,明显 无 明显 有,不明显 有 不明显 无 无 无 横小管 肌浆网 有,位于AI带交界处 有,位于Z线水平 发达,三联体 不发达,二联体 无 发育较差 简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有一体两突。 1、胞体:
1)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着色浅,核仁大。
2)细胞质: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和脂褐素。
3)细胞膜:含受体、离子通道,为可兴奋膜,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
尼氏体:
LM:强嗜碱性,粗块状或小颗粒状。 EM:RER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蛋白。 ?
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2、树突
每个神经元有一至多个树突,从树突干发出许多分支。树突内胞质的结构与胞体相似。在分支上有大量树突棘。树突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向胞体。 3、轴突
每个神经元有一条轴突,由轴丘发出,此区无尼氏体,染色深。轴突比树突细,直径均一,分支少。轴突末端的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轴突将神经冲动传向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简述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
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构成。突触前、后成分相对的增厚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 ? ?
突触前成分:呈球状膨大;内有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或调质; 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含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
简述淋巴结皮质的主要组织结构。
淋巴结皮质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3部分构成。 浅层皮质: ○1由淋巴小结及小结间弥散淋巴组织构成,主要分布着B细胞。○2未经抗原刺激时淋巴小结较小,称初级淋巴小结,受到抗原刺激后即增大并出现生发中心,称次级淋巴小结。
副皮质区: 位于皮质的深层,又称深层皮质单位,为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聚集而成,故称胸腺依赖区。
皮质淋巴窦: 包括被膜下淋巴窦和小梁周窦。
简述II 型肺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II型肺泡细胞存在于肺泡上皮,细胞数量多,体积小,覆盖肺泡约5%的面积。 II 型肺泡细胞的结构: ○1光镜下可见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凸起于I型肺泡细胞之间;○2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短小的微绒毛; 胞质含较多嗜锇性板层小体(含表面活性物质);
I型肺泡细胞的功能: ○1分泌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重要作用; ○2在肺泡损伤破坏时,II型肺泡细胞可分裂分化形成I型肺泡细胞,修复肺泡。
简述胃底腺主、壁细胞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主细胞(胃酶细胞)
最多,主要分布于胃底腺下半部。越接近贲门部的胃底腺中主细胞越多。 LM:柱状,核圆,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强嗜碱性,顶部有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泌酸细胞)在胃底腺的上半部较多。越接近幽门部的胃底腺中壁细胞越多。 LM:细胞体积大,圆锥形,核圆,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嗜酸性 功能: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内因子(促进回肠吸收VitB12)
简述消化管管壁的一般结构特点。
1.从食管到肛管的消化管管壁自内向外分4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2.黏膜自内向外又分3层,即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 上皮在两端(食管和肛管下段)为复层扁平,其余均为单层柱状
3.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黏膜下神经丛,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还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某些部位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突向管腔,形成皱襞。
4.肌层一般是内环外纵的两层平滑肌,其间有肌间神经丛; 但胃含内斜中环外纵3层平滑肌,食管上段和肛管下段则为骨骼肌。
5.外膜可分为纤维膜和浆膜,前者为薄层结缔组织,见于食管和大肠末段;后者为薄层结缔组织覆以间皮,见于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
试述肝小叶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多角棱柱状。每个肝小叶中央有一条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窦周隙及胆小管以中央静脉为中轴,组成肝小叶。 1) 中央静脉:微静脉,有许多肝血窦的开口。
2) 肝板:由单层肝细胞排列形成;切片上呈现为肝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并吻合成网。
肝细胞成多面体形;核大而圆,居中,部分有双核或多倍体核;胞质嗜酸性。有三种功能面:血窦面、胆小管面和细胞连接面。
3)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汇入中央静脉;内皮细胞有大量窗孔,无基膜,通透性高,腔大而不规则,内有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 4) 窦周隙:肝细胞与血窦内皮间的腔隙,内有贮脂细胞。
5) 胆小管; 相邻肝细胞质膜局部凹陷围成的微细管道,连接成网。
试述肾单位的组成。
肾单位是肾形成尿液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血管球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囊 近曲 肾小管 近端小管 近直 细段
远端小管远直 .
远曲
髓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