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 下载本文

解决的方针:

发展生产,抑制兼并,减轻徭役 王安石变法的举措: 一、富国之法

1.目的: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发展生产 2.内容:

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作用: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 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

出资

作用:有效地服务农业

③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

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

④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

作用: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⑥均输法:要求发运使清楚地方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的原则,采购物资

二、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①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闲时练兵,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

战。实行连坐法

②保马法: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马病死则要赔偿

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

丰富的武官担任,专管训练

④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三、取士之法

1.目的:为改革培养人才,巩固统治秩序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专考律令、断案等

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还设置武

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③惟才是用: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打破按资升迁的陈规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改善积贫积弱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失败 变法的历史作用:

9

A.改善积贫积弱的局面:

①青苗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②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旱、扩大耕地面积有重要作用

③免役法:通过缴纳费用使人能够过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

④方田均税法:打击了隐瞒土地的豪强地主,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大商

人的利益

B.改善积弱的局面

①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②保马法:使马匹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④设军器监: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

总之,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好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表现:

①为了缴付对日巨额赔偿,清政府大举外债,使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②夺取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瓜分的格局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原因: ①巨额赔偿

财政危机 矛盾激化 ②自然灾害

③官吏的腐败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变法最重要的历史根源 1.原因:

①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发展的状况:虽有初步发展,但相当薄弱 ①外国资本挤压

②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3.发展的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0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早期改良思想(19世纪70年代) 1.背景: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对早期林魏思想的继承

2.主张:①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

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思想文化:兴办新式学堂

3.实质: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主张:

①提出人类社会的精华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市”三个发展阶段 ②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孔子旗号为号召,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2.特点:借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来宣传维新变法

3.评价:①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潮艺术,减少变法的阻力

②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

4.其他活动:①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②创办《中外纪闻》 ③成立强学会

三、其他维新派人物 A.梁启超

1)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 2)主张:

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②将历代帝王斥为“民贼”,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③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 ④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B.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C.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D.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宣传变法 变法的背景:

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和统治危机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发展资本主义

③早期维新思潮的出现与90年代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广泛传播

11

第3课 百日维新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也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表现(康有为):①再次上书光绪帝

②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③组织保国会

二、百日维新

1.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内容: A.政治方面

①告诫廷臣,力行新政 ②鼓励上书言事 ③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④精简机构,取消旗人特权 B.经济方面

①设立农工商局 ②提倡开办工厂,奖励创新发明 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⑤兴办邮政 C.文化教育方面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②创办新式学堂、专科学校

③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④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

⑤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D.军事方面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2.特点: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

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没有实行立宪和召开国大,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第4课 戊戌政变

1.导致百日维新最终失败的一系列事件:

“礼部六堂官”事件→任命“军机四卿”→“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2.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 ②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完全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它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摆脱外辱,表现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