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前,高职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2]。为全面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双师”队伍建设步伐,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我院从2007年开始,先后制定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校企合作指导意见》、《教师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管理办法》和《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管理办法》等,按照“进课堂能教学,下企业能做事”的
建设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专业教师去企业或生产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近5年的努力,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确保专业教师去企业参加实践的顺利进行和效果。
一、专业教师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1.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反哺教学。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来到学校任教的,从课堂走向课堂,对企业缺乏足够的认知,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薄弱。通过参加生产实践,能够使他们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更加清楚“教什么、怎么教”,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双师素质、双师结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参加实践,无形中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实践教师学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相关信息和真正需求,把企业的需求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与企业建立良
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主动为企业承担员工的继续教育、岗位新技术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校本教材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人员互聘,在合作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企业的员工素质和行业影响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实践教师和企业之间的广泛接触与交流,可以全面了解本专业发展情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使毕业生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二、专业教师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内在动力不足。基于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师往往把自己定位在讲台上,认为只要把课讲好,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至于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是体力劳动,与教师的身份不符[3]。由于认识的偏差,造成教师从主观上不愿意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也不愿意到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操作。即使参加了也是迫于无奈,很容易造成教师实践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把去企业参加实践当作例行公事来完成。
2.激励机制不健全。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认识到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等情况。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与职称晋升中,仍然将学历、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作为基本指标,而
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能力,则没有明确要求和评判标准[4]。加之人事分配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权衡利弊时,往往更加看重晋升、待遇和家庭,而不愿意去企业参加实践。
3.缺乏有效理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专业教师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教师自己联系实践企业,二是学院选派教师去企业参加实践。但不论哪一种途径,都是以提供实践岗位为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一方面学院不能对实践教师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只能凭实践报告和企业鉴定进行简单衡量,导致部分实践教师脱离实践岗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没有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义务,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把接受教师参加实践当作一种负担,不能对教师的实践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实践工作失去了真实性,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4.实践时间无保障。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教师紧缺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不争的事实。专业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安排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很难两全,而且在两者的抉择过程中,往往是后者让步,使专业教师去企业参加实践流于形式。通常以参观、培训、校内实践和检查学生顶岗实习等活动来代替,或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去企业参加实践,实践形式简单,时间得不到有效保障,实践效果不佳。另外,即使安排专业教师专门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其实践时间通常也只有半年左右,而企
业的生产或施工周期往往要更长一些。这样一来,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内容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做到善始善终,造成一些关键技术学不到,核心岗位去不了,无法掌握完整的管理、操作流程和技术技能。 5.缺乏专项经费。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问题更为突出,很难单独列出用于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专项经费。一方面学校无法对企业支付一定的管理等费用,因此在企业来看,接受教师实践不仅带不来经济效益,反而对企业的生产是一种干扰;既要对教师实践期间的人生安全承担风险,又要派专人对教师进行指导,是一种单向的付出,责权利没有形成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实践教师无法承担教学任务,大多只能按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来对待,无形中降低了实践教师的各项津贴,加之实践期间发生的部分费用需要教师自己承担,由此造成了主客体积极性都不高的被动局面。
三、改进专业教师去企业参加实践工作的对策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结合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对企业和实践教师的跟踪调查,就如何完善专业教师去企业参加实践,提出一些具体对策和方法,以提高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的整体效果。
1.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增强主体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①国家应从立法的角度,明确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让其明白有接受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义务,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