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计量师实务知识点1 下载本文

实务与案例分析(第一章 测量数据处理)

第1节 测量误差的处理

知识点: 系统误差的发现和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P171)实验标准偏差的估计方法(P175)算术平均值及其实验标准差的计算(P177)异常值的判别和剔除(P178)测量重复性和测量复现性的评定

(P180)检定时判定计量器具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据(184)计量器具其他一些计量特性的评定(P186)

一、 系统误差的发现和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P171) (一)系统误差的发现 (二)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1.采用修正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一切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 3.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使系统误差抵消而不致带入测量结果中 试验和测量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恒定系统误差消除法 ①异号法 ②交换法 ③替代法

(2)可变系统误差消除法

①用对称测量法消除线性系统误差

②半周期偶数测量法消除周期性系统误差 ——这种方法广泛用于测角仪上。 周期性系统误差通常可以表示为: ε=asin2πl/T

式中:T——误差变化的周期;

l——决定周期性系统误差的自变量(如时间、角度等)。

由公式可知,因为相隔T/2半周期的两个测量结果中的误差是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 ——所以凡相隔半周期的一对测量值的均值中不再含有此项系统误差。 (三)修正系统误差的方法 1.在测量结果上加修正值

——修正值的大小等于系统误差估计值的大小,但符号相反。

——当测量结果与相应的标准值比较时,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差值为测量结果系统误差估计值。 Δ=—xs 式中:

Δ——测量结杲的系统误差估计值; ——未修正的测量结果; xs——标准值。

注意的是:当对测量仪器的示值进行修正时,Δ为仪器的示值误差 Δ=x—xs 式中:

x——被评定的仪器的示值或标称值; xs——标准装置给出的标准值。 则修正值C为 C= -Δ

已修正的测量结果Xc为

【案例】用电阻标准装置校准一个标称值为1Ω的标准电阻时,标准装置的读数为1.0003Ω。问:该被校标准电阻的系统误差估计值、修正值、已修正的校准结果分别为多少? 【案例分析】

1

系统误差估计值=示值误差 =1Ω-1.0003Ω =-0.0003Ω

依据修正值的大小等于系统误差估计值的大小,但符号相反,则 示值的修正值= +0.0003Ω

巳修正的校准结果=1Ω+0.0003Ω =1.0003Ω

2.对测量结果乘修正因子

修正因子Cr等于标准值与未修正测量结果之比

已修正的测量结果Xc为 3.画修正曲线

当测量结果的修正值随某个影响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影响量例如温度、频率、时间、长度等,那么应该将在影响量取不同值时的修正值画出修正曲线,以便在使用时可以查曲线得到所需的修正值。例如电阻的温度修正曲线的示意图如图3-3所示。

实际画图时,通常要采用最小二乘法将各数据点拟合成最佳曲线或直线。 4.制定修正值表

当测量结果同时随几个影响量的变化而变化时,或者当修正数据非常多且函数关系不清楚等情况下,最方便的方法是将修正值制定成表格,以便在使用时可以查表得到所需的修正值。

二、 实验标准偏差的估计方法(P175) (一)几种常用的实验标准偏差的估计方法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X作n次重复测量,每次测得值为xi,测量次数为n,则实验标准偏差可按以下几种方法估计。 1. 贝塞尔公式法

——适合于测量次数较多的情况

从有限次(测定次数有限,一般n<30)独立重复测量的一系列测量值代入式(3—6)得到估计的标准偏差(用样本的标准偏差S来衡量分析数据的分散程度)。

(3—6)

式中(n -1)为自由度,它说明在n次测定中,只有(n—1)个可变偏差,引入(n—1),主要是为了校正以样本平均值代替总体平均值所引起的误差。

式中:——n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vi——第i次测量的测得值; vi=xi———残差

v=n—1——自由度

s(x)——(测量值x的)实验标准偏差。 2.最大残差法

从有限次独立重复测量的一列测量值中找出最大残差Vmax,并根据测量次数n查表3-2得到Cn值,代入式(3-7)得到估计的标准偏差

(3—7)

2

式中:Cn——残差系数。 3.极差法

一般在测量次数较小时采用该法。

从有限次独立重复测量的一系列测量值中找出最大值xmax最小值xmin,得到极差R=xmax—xmin,根据测量次数n查表3-3得到C值,代入式(3-8)得到估计的标准偏差。 s(x)=( xmax—xmin)/C (3-8) 式中:

C——极差系数。 4.较差法

——适用于频率稳定度测量或天文观测等领域。

从有限次独立重复测量的一列测量值中,将每次测量值与后一次测量值比较得到差值,代入下值得到估计的标准偏差:

(二)各种估计方法的比较

贝塞尔公式法是一种基本的方法,但n很小时其估计的不确定度较大,例如n=9时,由这种方法获得的标准偏差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为25%,而n=3时标准偏差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达50%,因此它适合于测量次数较多的情况。

极差法和最大残差法使用起来比较简便,但当数据的概率分布偏离正态分布较大时,应当以贝塞尔公式法的结果为准。在测量次数较少时常采用极差法。

较差法更适用于随机过程的方差分析,如适用于频率稳定度测量或天文观测等领域。

三、 算术平均值及其实验标准差的计算(P177) (一)算术平均值的计算

在相同条件下对被测量X进行有限次重复测量,得到一系列测量值x1, x2,x3,,,,, xn,平均

值为: (二)算术平均值实验标准差的计算

若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为 s(x) ,则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

有限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与成反比。测量次数增加, 减小,即算术平均值的分散性减小。

增加测量次数,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减小随机误差,或者说,减小由于各种随机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

但随测量次数的进一步增加,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减小的程度减弱,相反会增加人力、时间和仪器磨损等问题,所以一般取n=3~20。

【案例】某计量人员在建立计量标准时,对计量标准进行过重复性评定,对被测件重复测量10次,按贝塞尔公式计算出实验标准偏差s(x)=0.08V。现在,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件测量4次,取4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他认为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为s(x)的1/4,即s(x)=0.08V/4=0.02V。

【案例分析】计量人员应搞清楚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与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偏差有什么关系?依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统一宣贯教材《测量不确定度理解、评定与应用》,案例中的计算是错误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