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讲课稿 下载本文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说教法

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四、说学法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及屏幕展示 教师分析讲述 [学生活动] 先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完成P36活动题(1)(2)的内容。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 气压带和点击标题1,展示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概念;(一)大气环流点击标题2,展示及其作用 大气环流作用。 31 / 79

概念;作用 学生读图探究,教师提问导入。 [启发思考] 点击标题3,展示(二)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前提;前提;因素 点击标题4,展示三圈环流因素。 A、假设地球不自转,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情况怎样? B、考虑地球自转这一因素,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情况,其结果又怎样?(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形成了立体三维空间的三圈环流;另一个是在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教师小结。 点击标题5,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在图中依次展示: 上升气流、下沉(三)气压带和风带 1、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流、 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教师分析讲述: (1)首先应说明赤道—极地热力环流仅是理想环流,实际并不存在。并且要复习高纬、中纬、低纬的划分。 (2)接着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从低 纬环流的形成入手讲述,然后启发学生按照低纬环流的分析思路,“中、高纬环流”让学生自主练习完成。 (3)指导学生识记七个气压带分布规律及气流运动方向。 [学生讨论] P38活动题(2) [实践活动]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 [启发式提问] (1)引起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压带、极地高压 (2)如何移动?对气压带有何影响? 东北信风带、东教师点拨: 南信风带、西风可联系初中世界地理知识,以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带、极地东风带。 加以说明。 (3)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点击标题6,展示动吗?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 点击标题1,展示教师分析讲述: 32 / 79

三.气压带和风“三种气候类型列举三种气候类型案例说明。(图表) 带对气候的影响 1.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 2.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年内各月气温和(1) 赤道低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降水量” (2) 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3)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 学生讨论案例 ] 小蕊同学在今年暑假去欧洲旅游,她从广州出发,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再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达斯里兰卡;然后再经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到达希腊—雅典;有幸赶上观看奥运跳水比赛;最后她经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到达英国—伦敦与正在休假的妈妈会合。请问:她沿途经过的地区和国家有哪些气候类型? 由学生归纳主要学习内容。 小结 点击题示图标,展示“教学题纲”。 教师提示: 气压带和风带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课后作业: (1)课本P43活动题 (2) 收集有关资料:“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并整理成地理小论文。, 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二、三圈环流

90°N 60°N 30°N 0° 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3 / 79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 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二、说学情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

34 / 79

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三、说教法

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此外还可用到引导启发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四、说学法

(1)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 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及屏幕展示 教学过程及方法 点击标题1,展示“大陆空气柱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点拨。 ” 教师导入:由于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点击标题2,展示“1月份海平际情况比理想模式复杂。 面等压线分布” [启发式提问](1) 理想模式等压线分布有何特点? 一、 北半球1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2) 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北半球副极冬、夏季气压半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极地地低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布?亚欧大陆的空气柱分中心 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布在什么纬度上?出现了什么高压中心?(亚洲高压或(一)冬、夏呈块状,仅以低压中心存在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季海陆上的气海洋上。 压系统 学生读图探究,教师讲评。 点击标题3,展示图2-14“7月[启发式提问] 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北半球副热7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带高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布?亚欧大陆的空气柱分半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热带布在什么纬度上?出现了什么低压中心?(亚洲低压或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印度低压) 35 /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