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六 - 山东省 下载本文

天宝元年(742年),改登州为东牟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登州,领蓬莱、黄县、文登、牟平等4县,治所蓬莱。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归属梁、唐、晋、汉、周等政权,承袭唐朝。宋朝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政区制。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归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仅有少数州、县属于河北东路;登州、莱州、青州、淄州、密州、沂州、潍州等7州属于京东东路,登州辖蓬莱、黄县、牟平、文登等4县,治所蓬莱。金基本沿袭唐制,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属山东东西路。析登州之牟平、文登2县设宁海州,以登州所属的两水、杨疃2镇置福山、栖霞2县。登州辖4县: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治所蓬莱。元初隶属益都路,后归属淄州路、淄莱路,世祖至元24年(1287年)改属般阳路。明属莱州府。清承明制,登州府辖区基本无变化。[11]

府治蓬莱(今山东省蓬莱市)。辖区东、南、北三面滨海,西与莱州府接壤。下辖:蓬莱(山东省蓬莱市)、黄县(县治在今山东省龙口市黄县镇)、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市)、招远(今山东省招远市)、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福山(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文登(今山东省文登市)、荣城(县治在今山东省荣成市旧荣成镇)、海阳(今山东省海阳市)共9县;宁海(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1散州。

临清直隶州

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取临近清河之意。

春秋时期,属卫国。战国时期,属赵国。秦属东郡。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13个刺史部(州),属冀州部魏郡,始建清渊县。先隶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晋属冀州阳平郡。三国袭汉制,归魏地,属司州部阳平郡。北魏孝文帝太和21年(497年),析清渊县西部复置临清县,属司州阳平郡,北齐废。隋初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属贝州清河郡。文帝开皇6年(586年)复置临清县,属清河郡。唐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代宗大历7年(772年)析临清另置永济县,先后属毛州、瀛洲、贝州、清河郡统领。宋初,废道设路,路辖府、州,府、州辖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金属大名府路恩州。元属中书省濮州。明属山东省布政使司东昌府,孝宗弘治2年(1489)升为州,辖馆陶、邱县,属东昌府。初属东昌府,清乾隆41年(1776)升为直隶州。[12]

州治临清(今山东省临清市)。辖区东、南界东昌府,西北邻直隶省广平府及冀州直隶州。下辖:临清(今山东省临清市)、武城(县治在今山东省武城县老城镇)、夏津(今山东省夏津县)、邱县(今河北省邱县)共4县。

济宁直隶州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地名的由来,据传因任城一带地势较高,可免水灾,能保安宁,故为济宁。夏朝时,济宁城区一带称为“任国”,(即仍国,古代仍、任两字同音)一直延续到商周两代。秦统一中国后,废封建置郡县,改称为任城县。后周太祖广顺2年(952年)置济

州,设治于巨野,任城县属济州。北宋时期称济州济阳郡。金海陵王天德2年(1150年),迁济州治所于任城。后或在任城或在巨野几经变迁,终因任城地势高亢可防水患,遂得安宁。元世祖至元8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济宁之名最早出现在此时。明初降府为州。清世宗雍正2年(1724年)改为直隶州。[13]

州治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辖区东、北界兖州府,西邻曹州府,南连江苏省徐州府。下辖: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今山东省嘉祥县)、鱼台(今山东省鱼台县)、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共4县。 注释:

[1] 据《中国经济网〃国情资料库》、《齐鲁信息网》等“山东省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2]据《山东省情网》、《济南市政府网〃史实综述》等“济南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3]据《惠民县人民政府网》等“惠民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4]据《中国聊城网》等“聊城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5]据《泰安市政府网》、《泰安市规划局网》等“泰安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6]据《齐鲁信息网》、《菏泽市情网》等“菏泽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7据《济宁新闻网》等“济宁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8]据《中国临沂网》等“临沂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9]据《青州市人民政府网》等“青州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0]据《莱州市人民政府网》等“莱州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1]据董奕《登州政区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蓬莱档案信息网》等“登州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2]据《中国临清网》等“临清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3]据《中国〃济宁网》等“济宁历史沿革”相关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