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作者:杨阳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72期
摘要:随着网联网的极速扩张,在校大学生成为接收网络信息文化的主力军。而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正侵蚀着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环境和思维方式。那么,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接收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当今高校面对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网络,影响
21世纪是信息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互联网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生产力的主角 。人们通过网络相互交流,进行信息的传播,网络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人们的社会交际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 I C) 2004年 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 2003年 12月 31日止 ,我国国内上网人数已达 7950万 ,同上一次调查相比 ,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半年增加了 1150万人 ,增长率为 16 . 9% ,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34 . 5% ,其中 18 -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 34 . 1% (网络用户年龄分布见表 1) ,大学生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占57 . 2% (网络用户文化程度分布见表 2)。由此可见,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体 ,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外界讯息的主要渠道。
网络成为媒体必然形成相应的网络文化,而这种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 , 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1技术性
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 当代信息技术是它的物质基础。而文化本身就是某种物化的结果。所以 , 以技术为基础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 只要一种网络技术被加以运用 , 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产生。 2交互性
它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交互 (interaction) 性。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 使得网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 , 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 , 通过传播与接受 , 实现人际互动。这突破了信息交流单向式的模式 , 表现出多向性、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OICQ、MSN等软件的不断完善和微博的兴起 , 使得这种交互性特征 , 得到了更大的体现。 3开放性和全球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信息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 并遵循着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原则而组建 ,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体现了最自由、灵活、开放的交流方式。所谓开放性 ,就是任何一件事 , 只要在网络上公布 , 立刻就可以传遍全球。这种全球性是没有中心的 , 每个人都可以处在世界的中心 , 信息到世界的任一个点 , 都是等距离的 , 没有时空差异感。这样 , 由物理世界所导致的南北、远近、城乡等差距的观念已在慢慢淡化。 4自主性
它的创造、发展和运作 , 完全是在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 没有人控制、管理 , 是一条无意中成型的 ,“自组织”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中的每个个体遵循 TCP/IP传输协议 , 约束自己的行为 , 组成高度回应性的综合。 5创造性
它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 使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普遍的认可 , 从而推动其创造性的发展。其实 , 它的创造性 , 在网络个体刚登入网络世界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 ,因为个体所使用登陆的用户名和代号 , 就是个体本身所创造的一件作品 , 这件作品会反映个体的个性特点。现在 , 网络语言的兴盛 , 以及“文字图片”和“符号图片”的出现和盛行 , 都体现了其的创造性。 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必然决定了网络文化对人们思想环境建设的利弊,而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构建的重要阶段,他们大多刚脱离青春期并逐渐向成年初期过渡,有着丰富的情绪情感 ,往往表现出矛盾性、 两极性、不稳定性等,认识上缺乏系统性和客观性。而作为这一特殊群体主要交流媒介工具的互联网,必然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1网络文化良莠不齐, 垃圾信息泛滥, 对大学生的思想及学习造成歪曲效应。
虽然丰富的网络信息对开阔大学生眼界 ,但信息大爆炸所附带的信息污染、信息冗余 , 成为信息“噪音”, 影响了其对信息的正确接收与使用。面对大量信息的涌入 ,这对“半社会群体”——大学生而言是是百弊而无一例的。据英国蒂姆莱贝教授的调查 , 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大约有 47 %与色情有关。自制力较弱的人 , 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 进而可能引发诸如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2“网络成瘾、孤独、忧郁”等网络综合症 , 使不少大学生行为变异、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错位、生理失调 , 给身心健康带来危险。
进入互联网 , 就好比是进入一个数字化迷宫 , 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易沉迷于这种虚拟的实际中。据2001年3月2 日《羊城晚报》报道 , 患“网络成瘾、孤独、忧郁”网络综合症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 在广州五所大学 1586 个上网的高校学生中 , 患网络综合症的占6.34 %。这种现象 ,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也不利于承担他们自己的社会责任。 3网络社会的失控 , 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 , 可塑性强 , 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网络互动 , 形成了各种文化的共享。同时 , 网络信息传播的失控 , 使信息富有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西方的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和腐朽的文化造成思想混乱的颓废 ,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 要比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还要大。
首先 ,加强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对互联网垃圾文化的免疫。在继承以往行之有效、寓教于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方式的基础之上, 高校要善于推陈出新, 因势利导, 积极利用正面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同时用积极、 健康的思想文化影响大学生 ,用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 ,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使他们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蚀 ,开辟正面教育新渠道 ,增强大学生的抵抗能力;加强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其次,加大校园网站建设和规划力度。加大校园网站的建设和规划的力度 , 政府要在人力和物力方面加大投入 , 使得校园网络的内容不断丰富 , 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愿意上校园网 , 从中接受形象生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学校 , 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 应积极宣传正面的网络文化 , 同时 ,广泛宣传有关信息网络的法律法规是势在必行的。 再次 ,加强网络管理。对网上信息进行全面监控巡查 ,校园网络建立必要的“防火墙”程序,防止有害信息污染。坚决杜绝一切违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学校规定的信息出现并应立刻给予清理;对于校园BBS,更是要重点关注,严防不良文化和病毒入侵,为校园网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高校应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大学生 的业余生活 ,陶冶其情操。根据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和不同兴趣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让学生远离网络,走出寝室,参与到真实健康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去,增强自身体魄的同时,摆脱网络对其心理的束缚。
第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大多沉迷网络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大学校园中建立由心理工作者、思想教育者和医生等组成心理咨询机构 中心或门诊迫在眉睫。让专业人士帮助“大学生网虫们”走出网络虚拟环境,增强他们对网络毒瘤的抵抗性,并给予理智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生活观念,从而得到矫正之目的。
网络无疑已成为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尽管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上述的影响 ,但我们在正视问题的同时,更应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主动出击、因势利导,借助网络的正面作用正确地引导当代大学生使用互联网,使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利用网络的积极信息与先进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当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以借助于网络手段获得新的突破时 ,也许这些负面的影响和挑战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