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潜在的就业压力 下载本文

警惕潜在的就业压力

目前,多数分析对我国就业保持信心: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吸纳就业能力增强。我们认为该观点可能过于乐观,未来我国可能面临经济增速和就业弹性“双速”下降的就业压力。一是我国就业弹性有长期下降的趋势。二是第三产业创造就业的能力可能不及预期。三是第一、二产业劳动力流出加剧,第三产业承接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压力增加。

对潜在的就业压力应提高警惕,在兼顾长期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的同时,采取有力的短期措施,减少转型期的阵痛。 主流观点的乐观预期

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但主流观点仍对我国就业形势保持信心。其判断依据在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能有效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弥补经济增速下降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就业弹性是这一判断中的核心概念。就业弹性是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从需求方看,

就业增速由GDP增速和就业弹性系数共同决定。GDP增速越高,就业弹性系数越大,就业增长就越快。主流观点正是建立在“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高于第一、二产业”的基础上。 潜在的“双速”下降压力

通过分析我国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我们认为,主流观点对就业形势判断过于乐观。

一是随着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我国就业弹性系数有长期下降趋势。

二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快,但创造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弱,第三产业创造就业能力可能不及预期。 三是第一、二产业劳动力流出加剧,第三产业承接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增加。 一、就业弹性系数长期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阶梯式下降(图1),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上世纪80年代末,就业弹性系数水平高,平均0.4左右。第二阶段是90年代,就业弹性系数较80年代大幅下降,平均0.1左右。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今,就业弹性系数再下台阶,平均0.05左右。

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主要受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与从业人员总数的比值,其增速与就业弹性系数呈反向变化。劳动生产率提升越快,同样的GDP所需的劳动力投入越少,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力就越弱。在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下台阶”的三个阶段,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在“上台阶”,年均增速分别为5.4%、8.5%和9.2%。 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的能力可能不及预期 传统观点认为,一、二、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由低到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提升,整体的就业弹性系数应有所提高。这一判断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里得到数据支持。

但在2002年-2007年间,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也曾出现明显的“倒挂”: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0.49,大幅高于第三产业的0.25。我们认为,出现“倒挂”主要是因为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存在差异,分析劳动弹性不能一概而论。

从第三产业看,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快,但吸纳就业能力相对较弱。主流观点常以理发、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举例证明第三产业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传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慢,对劳动力需求稳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