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大庆
(二)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16~18题。(5分)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
16.材料一盒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17.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1分)
18.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16)细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材料一介绍了风筝的起源与历史。材料二介绍了风筝的图案。 (17)细读材料二中的划线句可知,这句话列举了北京沙燕风筝的具体例子,所以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8)材料三介绍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这里说的当时当然指的就是宋代了,所以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答案: (16)起源与历史、图案。 (17)举例子。 (18)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齐齐哈尔、大兴安岭、黑河市
(二)阅读《“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一文,回答第17—20题。(共7分)
①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中国”
①
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
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有删改) 【注释】①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17.阅读全文,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2分)
【答案】17.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答出说明对象及内容即可,如答“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给1分。)
【解析】8、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对象就是要说明的事物或要阐明的事理。明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如此题,根据文章的标题、首尾和文章内容(“宅兹中国”“华夏”“中华”“九州”“四海”“神州”),可知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考点解析】 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是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是说明事物和事理的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用途、性质、成因、规律等.一般科技读物大多数是说明文,政治读物、文艺读物也有不少说明文.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说明文所占比例就很大.那么如何阅读说明文呢?
一、明确说明的对象和作者写作的目的
明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二、把握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考点定位】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