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作者:张迪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8期

摘要: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话题,幸福的人生也是人们对生活的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幸福观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些人认为,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就能带来精神上的幸福,也有人认为,幸福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精神状态,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没有关系,因此追求物质的享乐。在现代社会里,还有很多人在追问着何为幸福。由此可以看出,关于“幸福是什么”,这个话题是人们一直在追寻和思考的问题,每一位哲学家都根据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古希腊伟大的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也有自己的完整的“幸福观”的体系,本文主要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期待能够给现代处于人生迷茫中的人们一定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幸福;亚里士多德;现实生活;启示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在探讨什么叫幸福,早期哲学家梭伦认为,幸福是具有中等财富的人,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是美德,美德即幸福,后来,伊壁鸠鲁指出,幸福是一种快乐,更有人认为,感官的快乐和幸福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追求感官的快乐,就会离心灵的快乐越来越远,其极端形态是禁欲苦行主义。亚里士多德对这些思想进行了消化吸收,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教高级的善为目的。他认为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它把人的理性和快乐生活有机统一了起来把个体幸福和整体幸福有机统一了起来强调幸福是通过人的现实的活动实现的,从而肯定了现实幸福。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每种技艺和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种技艺的存在,都是有目的的,每一种事物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人类也不例外,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善,善是最高的幸福,是人类做各种事物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幸福,幸福就是最高的善,是人们的所有行为的目的。我们选择善的行为,是因为善的行为本身就是行为的本身,我们选择名望、地位等,不是我们喜欢这些名望、地位,而是因为这些东西能够带来幸福,我们追求的所有东西,都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就是最高的善。 二、 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亚里士多德在指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之后,进一步指出了幸福是什么,他认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在于实践德性,不在于具有德性的一种状态,而是在于具体的实现活动的一种行为。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具有德性的时候,主要是看他的行为。只有在实践理性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德性。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论述了幸福是心灵合于完全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又可以划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道德德性是那些与实践和情感相关的、与快乐和痛苦相关、产生最好活动的品质。理智德性是在实践中做出好的选择的品质,智慧是理智德性的表现,是人的最高等的德行。但是,德性不能等同于幸福,有时候德性的活动会伴随着痛苦,最终导致正常生活看来的不幸的结果的活动,就不是幸福,只有能够带来快乐的德性的活动,才是幸福的活动。 三、 沉思是最高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可分为三种:享乐的,政治的和沉思的。享乐的幸福,是动物的低等的幸福,是简单的肉体的快乐,政治的幸福追求的是名利和地位,也是肤浅的幸福,只有沉思的幸福,是对于智慧的追求,是高等的幸福,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沉思,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追求灵魂的幸福,并且,沉思的幸福相对于前面两种幸福形态相比,是更容易得到的幸福状态,这种幸福的活动也更加持久,因此,对于有德性的人来说,要想获得幸福的生活,就离不开智慧的思辨活动,思辨的越多,获得的幸福就越多,人的思辨活动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人的本己的快乐和至福。 四、幸福实现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在指出什么是幸福后,又指出了幸福实现的条件,他指出,要想实现幸福,首先就离不开外在的客观条件,要依靠和利用好外在的客观条件,只有适当的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发挥人的理性思维的优越性,为幸福生活的实现找到最佳的途径。其次,要想实现幸福,还需要有身体的善,身体的善也就是身体的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就很难寻求到生活的快乐,也就很难寻找到生活的真正的善。再次,幸福的实现还需要灵魂的沉思,幸福的最终实现,离不开灵魂的安定,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最高的幸福,就需要灵魂的沉思,就需要增强灵魂的修养。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为现代人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当今世界,面临这全球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惟的滋长伸展,以及道德滑坡等的现代社会病的蔓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权利财富等肉体的活动,而是与灵魂有关的沉思的善,幸福不是上天的恩赐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个人的努力,幸福也不是远在天上的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人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获得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是与人的理性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要顺应德性的要求,就能获得最高的善,也就能够达到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深邃而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现实的教育意义,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2]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宋希仁.西方哲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4]包尔生著.何怀宏,廖申白译.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康德著.苗立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龚群译.麦金泰尔.伦理学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作者简介:张 迪(1989-),男,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伦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