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古建筑维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 下载本文

座),阶基上塑有释迦牟尼三身像。座像后砌有壁墙,壁墙上绘有大型壁画一幅。殿内两山柱间墙上绘有六幅壁画。

柱网布局,前檐柱二根,后檐柱二根,内柱四根,山柱四根,角柱四根,共用柱十六根,檐柱、角柱均有侧脚(40mm),额枋的上表面与柱头平齐。额枋上铺平板枋。梁架前为双步梁,后为单步梁,中为四架梁上置三架梁,三架梁上置有蜀柱。殿内设有天花,梁架下安置有雀替两面均有雕刻。屋面为单檐歇山式,覆盖筒瓦,出檐有飞椽,椽上铺望板。

殿檐下共有斗栱24朵。其中角科斗栱4朵,柱头科斗栱8朵,平身科斗栱12朵:①前檐明间4朵;②前檐两次间各1朵;③后檐明间2朵;④两山面各2朵。前檐柱头科斗栱、平身科斗栱为五踩重翘;后檐及山面斗栱为三踩斗栱。

尚卢殿主供释迦牟尼三身像,殿堂左右两壁彩绘六铺壁面,为十二元觉菩萨及二十四尊天像。壁画绘于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风格属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用沥粉鎏金胶漆绘制,继承了唐画线明快,赋彩堂皇典雅的特色。其艺术水平可与驰名全国的敦煌壁画、北京法海寺的明代壁画媲美。

2、观音殿

观音殿建于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观音殿位于寺院中后部(尚卢殿之后)。殿宇面阔五间,通面阔20.58米,其中当心间5.21米;进深四间,通进深16.27米。建筑面积为453m2。殿内砌有长14.12米、宽2.3米、高1.19米的阶基(须弥座),其上正位莲台座上塑有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塑像,像高约5米。殿内两侧塑有500罗汉塑像,后壁上塑有佛教三大胜迹。前后檐柱的当心间,次间均设有门扇。

柱网布局,观音殿采用了减柱造。前檐柱四根,后檐柱四根,角柱四根,

内柱十根,山柱六根,共用柱二十八根。角柱、檐柱均有侧脚(50mm),自明间檐柱(平柱)向角柱采用了“生起”的做法(生起60mm)。檐柱间均用大额枋、小额枋连接。大额枋上表面与柱头平齐,其上铺有平板枋;大额枋上表面与柱头平齐,其上铺有平板枋;大额枋与小额枋之间设有垫板。梁架采用抬梁式结构。次间为十一檩中柱工,前金柱与前檐柱间为三上梁,后金柱与后檐柱间为以步梁;中柱与前金柱间为双步梁、与后金柱间为三步梁。明间无中柱,前后金柱间为双步梁;殿内设有天花,梁架下安置有雀替。屋面为单檐歇山式,覆盖筒瓦,出檐有飞椽,椽上铺有望板。

殿檐下共有斗栱42朵。其中角科斗栱4朵,柱头科斗栱14朵,平身科斗栱24朵。柱头斗栱为五踩斗栱,正面斗栱装饰华丽,昂头为象鼻昂。耍头为麻叶头;其余三面均为重昂五踩斗栱。

观音殿塑像於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到十八年塑成。正位莲台府上塑像从左到右为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均高约5米。中间观音莲台下塑,独角金毛吼。三尊塑像造型健美,面颊丰富,神态端庄,衣纹自然。殿内两侧木橱内所塑46尊罗汉,其造型或托腮沉思,或互相谐嬉,或谈玄说经,或静坐参禅,皆神态各异。全身比例准确,衣褶型或托腮觉思,质感强烈。殿内壁塑五百阿罗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2.4.1存在问题

1、尚卢殿

①瓦件松动、破碎、残损位置主要位于屋面的的檐口部位;吻、兽、脊保存基本完好,但相互连结部位用水泥涂抹;屋面生长少量杂草。

以上原因导致雨水渗漏,檐口部位尤为严重,使檐椽、飞椽及木望板糟朽

严重;脑椽也有不同程度的糟朽,待揭瓦亮椽后逐一检查,根据糟朽程度逐一更换。

②大木构件

由于垂脊、戗脊交接处均出现瓦件破碎,漏雨、使金檩檩头严重糟朽,后期曾用铁箍加固。南山面屋面有轻向下沉,挑檐檩向外滚闪、移位。两山面四根柱子柱根糟朽(据当地文管所措施)(位置见测绘图02),糟朽长度及程度待拆除后加护墙后,再定墩接长度。其余大木构架基本完好。不可见处的构件待揭瓦这椽后根据情况再做相应措施。

③斗拱

由于两山面屋面下沉,挑檐檩滚闪,使山面外拽拱均有下倾,其余部位斗拱基本完好。

④墙体

尚卢殿仅北面有台明,南面有几米长的排水沟,其余面均为平台向外延伸,无台明,致使雨水飞溅对山墙墙体(木骨泥墙)带来危害,并危及室内墙面壁画,当地文管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两山墙外新砌筑砖护墙来保护原山墙,虽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改变邓建筑原有整体外观形式,只能起到临时防护的作用。

⑤地面 (1)室内地面

室内地面为石板墁铺,由于年代已久,石板局部出现破损、开裂现象。 (2)室外地面

现有室外地面为500×500仿方砖水泥铺地,由于临时围墙(见测绘图01)的阻挡,使院内雨水无法通畅排出,导致积水严重,院内地面湿滑,生长大量

台藓。原建筑四周均有台明,此次维修考虑降低周围地面标高,将尚卢殿原台明恢复。

⑥柱顶石

除殿内的四根柱子柱顶石完好,其余柱顶石均用水泥涂抹。 2、观音殿 ①地基

观音殿位于寺院中后部。东南面紧靠陡坡,西北面地处缓坡地段。西北面砌置有条石堡坎,山面柱间砌置条石腰墙。根据XXX寺庙保护工作小组提供的由XX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负责勘察的XXXX寺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后附),该殿的左侧面(东北面)基础置于素填土中,该侧面紧临山坡,基础高于周围地面约2.5m,为维护该侧基础及其下地基土的稳定,曾用条石护坡进行保护,条石砌筑于强风化泥岩之上。由于素填土承载力低,变形大,抗剪切能力差,地基土对条石挡墙侧向压力较大,以致条石挡墙发生错动,鼓胀变形,局部地段条石破碎。相对应而言,历史唯物主义侧基础置于强风化泥岩中,地基承载力高,变形小;由此,该殿地基均匀性差,左侧与右侧沉降变形差较大,地基属不均匀地基。受此影响,观音殿东北面地基下觉,山面排柱随基而降,引起整座建筑向东北方向倾余。台明因后期(具体年代不详)做过维修,无下沉现象。

②屋面

瓦件松动、破碎,残损位置主要位于屋面的檐口部位,雨水渗漏,并引起檐檩,挑檐檩及金檩糟朽,檐椽及飞椽严重糟朽,檐部木望板糟朽严重,其余檩、椽未发现异常,待维修中揭瓦亮椽后逐一检查,并告知设计部门,及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