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论文 下载本文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钦师附小 章雪梅

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这些大都与家庭教育有关。

摘要: 最为一名有很深的工作经验的班主任而言,学校不算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所学校,而家庭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身心能否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将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都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种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种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种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种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和为人的收获。怎样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关。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来谈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世人公认的永恒真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一位教育权威人士说得好:素质教育三分天下,家庭教育是头件大事。它“起于母胎,终于坟墓” 。既是各种教育的起点,又是各种教育的归宿。谁忽视家庭教育,或者想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替代家庭教育 ,从而达到培育优秀儿女的目的,那是天真的幻想。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活的基本场所,人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和最长时期的教育与影响。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感染和上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而它具有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特别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可以对学校教育效果较弱的方面,如对子女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进行弥补。如果说现代人必须在教育中生存的话,那么家庭教育便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重大作用。

二、父母良好的素质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马卡连柯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

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模仿性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言语、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工作作风对子女影响很大。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言行,子女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相反,家长的言行不正,孩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工作学习,在各方面给孩子做出表率。因为身教优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虽然有许多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扮演教育子女的角色,阻碍了家教作用的发挥。现在许多国家正在采用各种形式提高父母的素质。例如,德国设有“双亲学校”,对父母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在美国则利用演讲、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对父母进行辅导,并通过建立“父母行为量表”来进行家庭教育研究;在台湾,对父母的教育已列入成人教育行列,注重利用各种条件和形式来培养父母教育子女的态度、能力与方式,并且已经开始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系统规划家庭教育课程,安排青年学子修习“职前”的家庭教育科目。我们除了应继续发挥我国已有的独特、有效经验的作用外,还应该正确对待这些新时期关于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从而更好地提高父母的素质。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过分显权威,缺少对孩子的尊重

身为家长,肩负教育子女的重任,具有一定的权威是很有必要的。家长的权威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和前提,家长越有权威,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越有可接受性,教育结果越有深刻性和持久性。试想一下,家长在孩子面前唯唯诺诺,还有什么教育可言?但是,家长的权威是有限度的,绝不能表现为不切实际的高高在上和刚愎自用。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过分的显示权威,唯我独尊,要求孩子唯命是从,若有违背,轻者责骂,重者体罚。它表现为:粗暴对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随意吆喝,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个人活动,左右孩子的发展(如升学、就业等)。这些做法不仅导致教育失效,还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进取的积极性。

(二)“松”、“严”失度,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工作同样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多数家长都是从严治教,但往往“严”过了头,限制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其结果得不偿失。也有家长因对孩子的溺爱或自身懒散的原因,对孩子管教不严,松松垮垮,任由孩子自我膨胀甚至胡作非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有的家长平日里对孩子的言行熟视无睹,一旦心血来潮又严加管教,随意性极强,弄得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察言观色,练就了一套当面一个样背后一个样的“本领”。等到“伪装”被揭穿时,不良行为已养成,教育的难度又增加了。

(三)“言传”多于“身教”,缺乏教育的示范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言传”来完成,还通过“身教”在受教育者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教育的示范功能。据了解,多数家长手中的“尺子”只对人不对己,是用来约束和衡量子女的,在自己身上没有作用。因为在社会上跌爬滚打,不少家长已养成了这样那样的陋习。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家长

在教育子女时,就会明确的规定不许如何如何!子女们开始时自然是照样执行,但不久就发现父母却在犯着类似的错误(比如:粗暴的对待他人、说脏话谎话、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他们心中原本已架起的衡量是非的天平便会发生倾斜!并且,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其子女会“斗胆地去实践”一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极易模仿的对象,是孩子评判是非的活标本。父母言行不一致的作法不仅有损自身形象,往往还会事与愿违的推动孩子向错误的边缘迈进。

(四)溺爱与盲目乐观,导致发展动力的缩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设计奋斗目标并不断地实现,不但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育目的,也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的信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励机制。激励的目的得以实现,是因为它调动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发展动力。这种源于孩子内心的动力,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遗憾的是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开发与利用。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对孩子现状的盲目乐观,导致了发展动力的严重“缩水”。一些家长对子女宠爱过渡,对孩子无限度的娇惯,无限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霸道暴躁的性格。这些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父母怕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凡事都替孩子动手完成。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怪习性、怪性格。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则无所适从,在集体中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显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弱点。与此异曲同工的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当前状况盲目乐观,看到孩子某些方面的成绩就沾沾自喜,捡了芝麻当西瓜,认为自己的孩子了不起,常为此夸耀孩子。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在虚荣心日渐增强的同时,还失去了攀登另一高峰的勇气和力量,并且缺乏面对失败的承受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即使没有遭遇到失败,也会如方仲永一般,最终只落个“泯然众人焉”的下场。 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将会不同。据一份调查表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外因。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孩子走上邪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家庭当中,父母亲应着重从正面对子女进行教育,如:激励教育。可选用古往今来的众多英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楷模,从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从具体的人物入手,用讲故事或选用身边发生的事,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等,让孩子基本懂得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懂得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否则,将会遭到周围及社会的厌恶和谴责。做父母的还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如语言习惯、劳动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说话要有礼貌、讲究个人卫生、主动做家务等。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案例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讲清危害,达到避免孩子模仿的目的。家庭生活并不是封闭的,社会上各种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家庭中,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反面信息,公共场所一些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等,家长应对孩子讲清这些行为给社会、给他人、最终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让孩子区分是非,懂得利弊,达到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