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断。

6.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2分),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7.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8.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9.综合是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10.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1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1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3.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4分),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4.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15.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变形的方法很多,像扩大和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幻事等。

16.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 五、简答题:

1.①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能用“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就是人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这就是创作主体之所以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和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原因。②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③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因此,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2.①伦理道德批评,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伦理道德批评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模式。所谓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 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 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②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也是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 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 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③审美批评,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审美批评往往联系作品对读者产生的美感程度的强弱和久暂来品评其高下得失,具有赏析式评价的性质。

3.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重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4.简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①继承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②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促进持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③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要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但不是“全盘继承”,而是批判的继承,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

第6页共9页

吸收其精华。批判的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础。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就能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取得突破,在不断突破中得到提升。

5.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作出评价;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这种效能性的表现可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 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 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 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其次, 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 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 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衡定, 也表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最后, 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用, 还表现在它通过这种评价所肯定的价值取向影响和造就文学新人, 扶持有利于确立一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创作和批评队伍。

6.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7.①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②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生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③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即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8.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首先, 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这是因为, 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作用是间接的, 影响精神生产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就精神生产本身而言, 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都是在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精神资料的基础上发展的;同时, 它又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 深受这种条件的影响, 这样, 精神生产就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其次, 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 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 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例如,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 都会引起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革命, 从而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美学的研究和艺术样式的发展变化也会促进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在技术和审美方面的完善统一。

9.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 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 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 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 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 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现代主义文学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 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10.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话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也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相对于指称明确的科学语言而言,文学话语常用来表达或激发情感和态度。它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六、论述题:

1.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 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 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有时显得快些, 有时慢些, 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 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 有两种典型的体现: 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 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 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如18 世纪的德国和19 世纪的俄国。其实, “ 不平衡关系” 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

第7页共9页

展上的平衡关系, 就是说, 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2.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①劳动说是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艺术起源于人类以劳动为中心的早期的全部生存活动,劳动过程的本身就是艺术活动。这是劳动说的基本观点。②劳动说认为,劳动为文学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并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然而这些都体现了原始艺术是适应着需要并在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③肯定劳动是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动力,承认劳动说的观点。因为肯定了劳动是文学艺术的起源,虽则看似有片面性的嫌疑,但用劳动说的观点可以解释其它四种学说,因为巫术,宗教活动可视为原始人类劳动的附加成分,审视游戏说可见文学与游戏都源于劳动,而解释模仿说,模仿是劳动中形成的。游戏与摹仿都是由劳动产生的过剩精力而引发的。

3.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境之中。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认识是理智的体察,感悟是直觉的把握。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文学既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作家就必然会从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出发,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发掘、提炼、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和虚构予以重组、变形及再塑,因而是假定的真实。 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科学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力求客观性,文学创造则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主体性或主观性。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憾力。“诗艺”对于艺术真实的生成是很重要的:假定性情境、主观性真实都是在“诗艺”中生成的,没有“诗艺”的运用便没有艺术真实。

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也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4.①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中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以上三方面表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5.①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从创作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

第8页共9页

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总之,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6.①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人的丰富情感。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饱含真情实感的形象“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现美的境界,体现为“文体升华”。总而言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②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世界。③“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是与“善”“美”共生共存的审美化的真实;“善”是高尚的品格和利他的取向,求真是尚善的基础,没有真,善就流于无历史内容的虚伪的“爱的呓语”;真和善的表现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还要完成美的创造;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④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追求。 7.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 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 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 的客观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如《红楼梦》中“多愁善感” 的林黛玉。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 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 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优秀的文学产品,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符合这一艺术规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另一方面, 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 在一定条件下, 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如阿Q。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 失去一方, 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 没有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 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反之, 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 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 失去了联系的纽带, 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 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8.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 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审美特征如下:①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 作家藏情于景, 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 虽不言情, 但情藏景中, 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 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 但景却历历如现。请看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 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②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包括两个部分: 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 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 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③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 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

总之,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 所以意境成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