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G和ERP的主要区别 下载本文

右出现的负向波,反映大脑对刺激的初步加工,该波并非单一成分,而是一复合波,由N2a和N2b两部分组成,N2a不受注意的影响,反映对刺激物理特性的初步加工。

4.2刺激模式:刺激模式的设置是研究ERPs的关键,要求根据研究目的不同设计不同的

刺激模式,包括两种及以上不同概率的刺激序列,并以特定或随机方式出现。包括视觉刺激模式、听觉刺激模式、躯体感觉刺激模式。 4.2.1听觉刺激模式包括三类:

1.随机作业(OB刺激序列(oddball paradigm)):通过耳机同步给高调、低调纯音,低概率音作为靶刺激,诱发ERPs。通常靶刺激概率为10—30%,非靶概率70一90%,刺激间隔多采用1.5—2秒,刺激持续时间通常为40—80毫秒,反应方式为或默数靶信号出现次数或按键反应。 2.双随机作业: 3.选择注意:

5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的因素

5.1物理因素

刺激的概率:靶刺激概率越小,P3的波幅越高,反之,波幅减小。一般靶刺激与非靶刺激的比例为20:80;刺激的时间间隔:间隔越长,P3波幅越高;刺激的感觉通道:听、视、体感感觉通道皆可引出ERPs,但其潜伏期及波幅不尽相同。

5.2心理因素

(1)事件相关电位检测过程中一般要求被试者主动参与,因而被试者的觉醒状态、注意力是否集中皆可影响结果。

(2)另外,由于被试者只有识别靶刺激并作出反应才能诱发出ERPs成分,因此,作业难度对测试结果也有影响,难度加大时,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5.3生理因素

(1)年龄:不同年龄P3的波幅及潜伏期不同。潜伏期与年龄呈正相关,随年龄增加而延长,而波幅与年龄呈负相关。在儿童及青少年,波幅较高; (2)分布:ERPs各成分有不同的头皮分布。

6ERPs作用和优点

6.1ERPs的作用: 事件相关电位( ERP) 作为可以反映大脑高级思维活动的一种客观方法

在研究认知功能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6.2事件相关电位核心成分:而作为其内源形成分的P300是ERP中最典型、最常用的

成分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被视为“窥视”心理活动的一个窗口,并认为它是脑研究的一种新型手段。

6.2事件相关点位优点:

(1)事件相关电位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使其在揭示认知的时间过程方面极具优势,能锁

时性的反映认知的动态过程.

(2) 该方法已经成为研究脑认知活动的重要手段. 6.3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成分p3(p300):

(1) P300是较早发现的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主要与人在从事某一任务时的认知活动如:注意、辨别、及工作记忆有关。

(2)P300可能代表期待的感觉信息得到确认和知觉任务的结束,目前已被广泛用来研究认知功能。

(3)其潜伏期反映对刺激物评价或归类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速度,随作业难度的增加而延长,而波幅反映了心理负荷的量,即被试投入到任务重的脑力资源的多少。虽然P300对认知损害评价的临床应用较广,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P300的脑内源不止一个,而是与多种认知加工有关,所以其在认知损害特征的精确描述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 脑成像

3.1脑成像技术Study Background:

(1) 脑成像就是通过最新技术使得神经科学家可以“看到活体脑的内部”。

3.2脑成像的研究意义:这些脑成像方法可以在以下方面为神经科学家提供帮助:

(1) 理解脑特定区域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2) 对受神经疾病影响的脑区进行定位。发明新方法治疗脑部疾病。

3.3 脑成像包括:

3.3.1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扫描):CT扫描时,一束X射线穿过头部,感光胶片形成图像。这种方法可以产生脑部剖面成像。这种方法只显示脑结构,而非脑功能。 3.3.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

(1)原理:扫描仪通过检测被注射入或被吸入的放射物可以产生脑图像。经常使用的放射性物质包括氧,氟利昂,碳和氮。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被输送到使用这些物质的脑区。于是,氧和葡萄糖就会积聚在新陈代谢较活跃的脑区。放射性物质衰变时会发射出一个中子和一个正电子。当正电子撞击电子时,两者都被破坏,放射出两道伽玛射线。伽玛射线检测器记录

下发出伽玛射线的脑区。这种方法提供了脑的功能视图。 (2)优点:1、提供了脑活动的图像。 (3)缺点:1、价格昂贵;2、使用放射性物质 3.3.3磁共振成像(MRI):

(1)原理:磁共振成像使用无线电频率信号检测,信号产生于磁场中转移的无线电波。它提供了脑的解剖视图。

(2)优点:1、没有 X-射线或放射物质;2、提供详细的不同维度的脑图像;3、安全无痛,非侵入性;4、病人无需做特殊准备(除了去除所有金属物品),病人之前可以进食。 (3)缺点:1、价格昂贵。2、不适用于带有金属物品的病人,如起搏器。3、不适用于不配合的病人,因为病人必须安静地平躺。4、不适用于患有幽闭恐怖症的病人(害怕狭小地方),但现在已出现设计更加宽敞的新型磁共振系统。 3.3.4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

(1)fMRI原理: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流向特定脑区的血液的变化进行检测。它同时提供脑的解剖和功能视图。 3.3.5血管造影术:

(1)血管造影技术的原理:在染料被注入血液中后,血管造影术使用一束X射线。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脑血管图像。

3.3.6SPECT和PET技术的对比:

(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对从病人体内发射的γ射线成像,故统称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

(2)SPECT的基本本成像原理是:γ照相机探头的每个灵敏点探测沿一条投影线(Ray)进来

的γ光子,其测量值代表人体在该投影线上的放射性之和。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灵敏点可探测人体一个断层上的放射性药物,它们的输出称作该断层的一维投影(Projection)。图中各条投影线都垂直于探测器并互相平行,故称之为平行束,探测器的法线与X轴的交角θ称为观测角(View)。γ照相机是二维探测器,安装了平行孔准直器后,可以同时获取多个断层的平行束投影,这就是平片。平片表现不出投影线上各点的前后关系。要想知道人体在纵深方向上的结构,就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测。可以证明,知道了某个断层在所有观测角的一维投影,就能计算出该断层的图像。从投影求解断层图像的过程称作重建(Reconstruction)。这种断层成像术离不开计算机,所以称作计算机断层成像术(Computered Tomography,CT)。CT设备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投影数据和重建断层图像。

ECT显像的主要临床应用 1、骨骼显像。

骨骼显像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可进行疾病分期、骨痛评价、预后判断、疗效观察和探测病理骨折的危险部位。 2、心脏灌注断层显像

心肌缺血的诊断。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对冠心病危险性进行分级;评价冠脉狭窄引起的心肌血流灌注量改变及侧枝循环的功能,评价心肌细胞活力;对心肌梗塞的预后评价和疗效观察;观察心脏搭桥术及介入性治疗后心肌缺血改善情况。 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伴缺血的诊断,判断心肌细胞存活情况。 心肌病、室壁瘤的鉴别诊断。 3、甲状腺显像

异位甲状腺的诊断和定位。具有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