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成才之道 下载本文

心理健康与成才之道

一、新世纪对健康心理的呼唤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时代特征与人才素质是相呼应的。21世纪最大的特征无疑就是高速发展。以下几个数据可以说明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变化。就周洲世界来说:1900年乘汽船和火车要用两代上多月时间,1950年坐一架螺旋浆驱动的飞机只需4天;1980年乘一架超音速喷气式飞机24小时足矣。到21世纪,科学环球旅行所需的时间将以分计。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到21世纪,世界各国上百万个信息单位将联成一体,地球成了实实在在的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人们的生活将高度地现代化,同时充满了残酷竞争。(摆在人们面前的将是:梦想与磨砺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绝望并存、快乐与痛苦并存、幸福与苦难并存的多元化选择的时代)。于是人们将面临焦、抑郁、悲观、烦恼、孤独等各种心理疾患。如果一个人乍身生活的频率很难与社会发展的频率同步,那么不仅不能领先时代,恐怕边生存都是难的,因此,时代呼唤健康心理,人才呼唤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无声选择。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九道德健康”。一个人只有在这几方面都健全时才算是真正的健康者。要想成才、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光有躯体健康是不行的。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更为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取得最大成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二、健康心理是成才的基本内因

什么是人才?在英语里,人才就是天才,在生活中,人才的通俗说法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有特殊贡献的人、、、、、、、等。人事部门的统计人才一般是指有中专以上文凭的人或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人;在人才统计中又按高、中、初级职称把人才分若干等级。

在人才学中,人才是指对社会做出有益的创造性贡献的人。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从事有益的知识创新的人。

素质是指人们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各种本质东西。

一个民族有民族的素质。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素质,人才则有特殊的素质。 一个民族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事业的成败和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否,提高每个人素质和人才素质,也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一个人的素质,包括哪些呢?

1.躯体素质。这是物质基础,它包括一个人的体力和精力(其中有遗传因素)

2.心理素质。它包括智能素质(有智力和能力)、非智能素质(有情感、兴趣、意志、气质、性格等)。

心理素质是在种族和个体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与生活的磨练而形成的智慧能力、情绪状态、品德素质等个性倾向性的特征与总和。 3.社会素质。它包括文化素质、品德素质、适应能力等等。 三种素质相互影响和制约,而心理素质是躯体和社会素质的基础。

一个卓越的人才,必定具有超越常人的心理素质,即:

1.超常的健康人格(目标、信心、意志、责任以及富有魅力的个性等) 2.创新思维和能力倾向;

3.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充沛的精力。

对于人才,人们常常有一个误氏,认为人才就是非常聪明的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和知识的投资很大,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关于什么是智力和非智力,国内外学者一直是众说纷纭,中国心理学者的观点是,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和能力之外的,而又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情绪、意志、气质、性格。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智力起着动力、导向、催化、补偿等作用。

近年来,美国学者特尔曼提出了情绪智商EQ学说。他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成就有20%决定于智商IQ,有80%决定于情商EQ。但中国心理学界有人认为,提情商不妥,因EQ无公认的测试量表,所以用非智力因素的提法比EQ包括得更广更确切。笔者认为,学术不能搞一言堂,有争议才能有发展。

EQ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了解他人的情绪和与人交往。 为了说明IQ和EQ的关系,用象限图表示更为直观: A、B、C、D、E代表五个人,这五个人的事业发展如何呢?

A:IQ和EQ都很高,不论在学校或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倍受欢迎者,领导和群众都愿殷更多的机遇给他,所以很可能“青云直上”。

B:IQ》EQ,在学校成绩优异,出了校门,由于个悸性、人际关系等原因,或许终生怀才不遇,无所作为,或者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分子。

C:IQ和EQ均很低,庸人。

D:EQ》IQ,IQ中等或偏低,是个埋头苦干,人缘好,听指挥的人,由于智力不高,缺少创新,只要有个好领导,是个好同志。

E:EQ》IQ,IQ中等偏上,很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考察过40余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他们在儿童时的智商绝大部分是中等或中等偏上,他们的成长和成就主要是凭借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即EQ)。美国心理学家特曼对1528名天才儿童长达5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也说明了非智力因素(EQ)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所谓的象限分法,在1、4象限者因为EQ高,只要IQ在中等偏上,成功的机率就高,在2、3象限者多为失败者(5特例总是有的)。

我们许多人的一生,并不缺少才华、能力和机遇,却总与成就和财富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还不具备健康成熟的心理和个性。实践告诉我们:一切

的智慧、成就、财富和幸福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资本。

由此可知,健康心理是21世纪人才的根本素质。

第二节 心理建设——健康心理的保障

要想在21世纪活得潇洒,活得有“出息”,活得是个“人物”,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因为,它关系着你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个人生活的幸福与不幸,更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呢?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进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并不等于进了人才的“保险箱”,考取了大学并非万事大吉,今后的路还要靠自己走。怎样走,沿着什么轨迹走,很多情况是不能自控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有所造就时,也许才能有所醒悟;也许终生没有醒悟。能否及时醒悟的学问也许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改变个性的科学,而个性与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心理学也是改变人的命运的科学。为此,学校应以教育的手段,采取加强心理建设的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的前提

从各级领导到学校师生,对心?健康教育是否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 为21世纪造就心理健康的人才,形成一种重视心理保健的氛围和舆论。首先在大、中、小学均应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讲授不同的内容,由浅入深。 1.心理健康:健康的一半

时代赋予健康新的含义。长期以来,人们把健康理解为:躯体没有疾病,没有缺陷,不虚弱等。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健康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当个体在这几方面都健全时,才算是真正的健康者。

由此可见,过去对健康的理解是肤浅的,“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纳,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才能取得大的成就,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因此,健康心理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志。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像人的躯体健康与不健康有明显的生理指标,比如脉膊、体温等,所以要区别心理是否健康也不那么容易。心理健康相对的参照系是正常,即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准的;而“正常”这一概念不论对于整体还是个体都是有阶段性的,因为一个人随时可能产生心境不良,所以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是一条直线。这里的“正常”是用于评价阶段行为的,不是用来描述某一阶段行为的。要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尚无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任何情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因为人的心理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即使一个健康的人,也可能有突发性、暂时性的心理异常。因此,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

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冲突在当今社会像感冒、发烧一样不足为奇。评价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常用的方法是心理8测验,即根据心理学家纺制的有关量表所测验的结果进行论断。总之自我感觉存在情绪困扰的人以及他人感觉行为异常的人应该说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具体地指出,心理健康为: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的生活。

(周达生:《社会医学概论》,南京铁道学院,1985年)

对于心理健康的实质和机制,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通常人们是根据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否符合多数人的常态来衡量的。具体说,有以下特征:

1) 智力正常。即具有中等水平以上的智商,也就是有政党的感知、

记忆和思维能力。如果产生幻听、幻觉和幻视,或丧失政党记忆力,或思维紊乱,就属于心理不健康。

2) 情绪正常。即具有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

犹如天有春夏秋冬,乃属正常现象。即情绪健康的人也有悲伤、忧愁、烦恼和愤怒,只是他们发泄有度并能及时调节和控制。如果长时间情绪兴奋、激动、抑郁、忧伤,或对刺激无动于衷,或对常人视为无所谓的事激动万分,都属于不正常的表现。

3) 意志健全。即对行动目标有清楚的意识,并能有意识地支配和

控制自己的行动,以及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去适应环境,否则就是不正常的。

4)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即能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在对自我的认

识、评价、监督、控制等方面都较客观。如果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或自暴自弃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 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情感互动。它并不是

单纯指朋友多、人缘好,而是指你能从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思想的长进和温暖、友情、爱的体验,从而对生活更充满信心。

6) 过有效的生活。即热爱生活,勇于进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

心,心中有目标,活得很充实。如果每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经常内疚和有一种负罪感,就不是健康的心理了。

心理健康的人是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但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人。因为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制约,也受人的心理素质的制约。心理素质不同,心理健康的水平就不同。

以上六条是健康心理的基本特征,不论哪一条不正常,都会产生心理疾患,给人才成长造成障碍,所以,健康心理应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科目。 2.健全的自我意识是成才的首要内因

成才的因素多种多样(有人认为社会因素是最重要的,社会是成才的大氛围,机遇是成才的平台)。然而在同样的氛围下,有的人青云直上,有的人却怀才不遇。

同样的工作,有的人干得很出色,有的却一事无成。这就是个体素质的差异,这个差异的核心就是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是人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正像照镜子一样,检验一下自己的形象。

自我意识就是“认识自己与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的对象是个人自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社会性、能动性等特点,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矫下的作用。概括起来,分三个方面:

1) 个体对自己身体、心理状态的认识、体验。如身高、体重、

容貌,以及温饱惹、舒适感、病痛感等,是生理的自我。

2)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

验和愿望。如智慧、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意志等认识和体验,是心理的自我。

3) 个体对自身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包

括个体对周围客观环境进行影响、作用的认识和体验,也包括自身对客观世界中的地位、责任、力量的认识和体验,是社会的自我。

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樗,(是人类自身内在的一种成功机制)在人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导向作用、自控作用与内省和归纳作用。 导向作用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发展的方向,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强大的动力,以达支自己预期的目标。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了,并以此做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不健全,那么就不可能对自我做出长远的规划,就不可能制定出奋斗的目标来。如果一个人茫无目标,经常处于左顾右盼,无所适从的状态,即使他有很高的才华,也将一事无成。 内省和归因作用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致使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由于人有自我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主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自觉反省,找到目标受挫的主观原因,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的内容,使“现实自我”获得提高。内省和归因主上个体成长中所进行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 塑造健全自我意识的途径

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健全成长,全面发展,走向成功的必备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呢?

1.正确地认识自我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能对自我有一个较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认识自己。

A、全面深刻的了解自我。首先要从上面所讲的生理、心理自我、社会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