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精选(共15篇) 下载本文

日前,毕业于湖南怀化三中的大学新生尹同学来到怀化公交集团,将一面写有“热心相助,弘扬美德”的锦旗送给15路公交车司机杨骐铭,感谢他一年来的帮助。在高三这一年里,公交车司机杨师傅每晚都会在站台上多等5分钟,以便下晚自习的尹同学能够搭乘末班车深夜回家。

几年前,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日本火车站的故事。这个小小火车站的名字叫上白滝站,位于日本北海道地区。因为人口锐减等原因,当地已经很少有人再乘坐火车,所以这个小站即将被关闭。但是,一名叫原田华奈的高中女生每天要从这里乘坐火车去上学。于是,这座车站因为这名唯一的乘客被保留下来,一直到她高中毕业为止。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其中最简单却最抓住本质的评价是:有人情味。

今天,发生在怀化的这则温馨末班车的故事,几乎可以和上述日本火车站的故事相媲美。公交车司机发现有人追赶公交,踩一脚刹车,等乘客上车,这样做一次不难。难的是,杨骐铭师傅等待特殊的末班车乘客尹同学一等就是一年。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当尹同学自己都认为下晚自习实在太晚恐怕是已经错过这趟车的时候,她仍然能够接到杨师傅询问她是否还要乘车的电话。当杨师傅休假的时候,他还不忘把等候高三学子的任务交代给徒弟或其他师傅。

温馨末班车的故事何以感人至深呢?也是那简单的几个字:有人情味。有人情味,这几个字甚至听上去有点土里土气,但它直逼人心。一座火车站为何要为一名高中生保留,一趟末班车为什么要365天如一日等候一名高三学子,不必用高大上的理论来分析事件的发生机理。只因为,这样做对于善良的普通人来说,才是最为恰当的选择。想想看,一个住在郊区的高中女生,下晚自习时已经是夜班时分,错过了末班车对她来说意味着麻烦,更意味着危险。

制度是冰冷的,但人的内心却是有温度的。按照制度规定,杨师傅只需要按照时间表停车开车就可以了,至于一个乘客到底能不能赶上末班车,这真的不属于公交车司机的职责。但作为一个热心良善的人,杨师傅可能自然而然地将别人的处境设想到自己身上,然后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自己如果能够每次等候5分钟,对于一个高中女生来说,她的回家路就有了安全的保障,她的学习生活也有了安心的理由。

每天5分钟的等待,对杨师傅来说是举手之劳,对被帮助的尹同学来说是热心与美德,对我们整个社会而言则充满了启发。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善举,都不是事关生死轰轰烈烈的事情,而是这种看上去很平常的富有人情味的举手之劳。所谓人情味,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然后尽自己的努力使人免于困厄。愿温馨末班车的故事能够久久流传,愿你我都拥有送人玫瑰之手。

11、大学生暑期做外卖骑手,你怎么看?

饿了么外卖平台近日发布的《2019大学生外卖骑手群体洞察报告》显示,今年暑假全国共计有9896名大学生成为该平台的兼职骑手,其中近五成是大二升大三的

11

学生,另有超过300位兼职骑手将在开学后开启研究生生涯。“体验生活”“赚生活费”“攒钱购物”以及“更早获得经济独立”成为大学生选择做外卖骑手的主要动因。(8月29日澎湃新闻)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暑期做外卖骑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钱,尽管报告中选择“体验生活”的大学生比例达38%,但是,这种羞答答的主观答案其实有水分的。暑假体验生活,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供选择,比如旅行,进行专业调研,开展岗位实习等等,而选择风吹日晒的送外卖工作,无疑还是因为其门槛低而经济回报高。报告里显示,83%大学生骑手表示对“做骑手给我带来的收入”表示满意,不少大学生骑手月收入近万元。这种经济上的获得感,确实是其他社会实践难以相比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学生暑假里送外卖,用汗水赚辛苦费,值得点赞。相比较那些整个暑假家里“葛优躺”,吹空调追剧养肉的学生党来说,这些学生能够主动自己去到社会里求生存,自食其力,是一种莫大的进步。劳动是一种光荣,大学生送外卖,只要遵纪守法,做好安全防护,无可厚非。而且,用自己赚来的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理直气壮,独立的成就感满满,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做外卖骑手,终究只是一种技术含量低的单纯谋生手段。如果说,大学生将骑手生活视为“社会实践”,希望借此改变性格、接触更多的人和发现城市不为人知的角落,其实只要几天时间就足矣,完全没有必要整个暑假把时间都耗在走街串巷送外卖上面。作为一个有专业学习背景的在校生,大学生对于送外卖是否真的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实际上,能够结合大学生自己专业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是有很多,只不过有的是要求很高,有的是经济回报很低甚至于没有回报,就看以什么心态对待了。

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因为家庭经济非常困难,需要用自己的力量来谋生独立的话,大学生还是尽量少把精力放在“送外卖”这一类单纯谋利为目的社会实践上,看似得到很多,其实真正的收获寥寥。每个年龄段,人都有其最应该做的事情。在不用为生计奔波的年龄选择为生计奔波,这和无所事事一样,对于人的成长其实都是一种隐形伤害。

周作人先生说过,人生的季节是不能颠倒的,青年时代应该是做梦的季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的时候就应该追求一些看似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地陷入现实的泥潭。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是这个代价应该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过早地学会应付纷繁复杂的社会,过早地世故于生活每一个环节,人生就会失去太多美好的东西。所以,如果不能在风吹日晒中的奔波中感受到这个世界应有的美好,只能陶醉于经济上的获得,送外卖的大学生们,最好还是在专属自己的时期里安心地读书,学好专业知识,享受属于自己的成长乐趣。

12、“初中生不会系鞋带”学会辩证看问题

12

近日,在杭州采荷中学新生军训现场,初一新生们比赛系鞋带。原本以为,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简单事。哪知道,竟然有三成学生不会。在叠衣服项目中,学生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对此,杭城有小学校长指出,我们的孩子基本上都过上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变成了生活的“低能儿”。(8月28日《钱江晚报》)

不可否认,在很多成年人眼中,系鞋带是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生活技能,初中生不会系鞋带着实令人大跌眼镜。然而,反过来看,初中生就一定要学会系鞋带吗?不会系鞋带、不懂叠衣服就属于“低能儿”吗?未必吧!

时代正在发展,一些看似基础的生活技能正在被淘汰掉。过去,点柴生火也属于“基础的生活技能”,可随着生活条件水平的提升,大部分家庭已不需要点柴生火。若是按“不会系鞋带等同于低能”的思维,80后90后成年人不会点柴生火是否也属于“低能儿”?不必拿过去的生活习惯,衡量现在的生活需求。

事实上,记者调查后发现,部分孩子之所以不会系鞋带,不是学不会,而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选择没有鞋带的鞋子。没穿过系鞋带的鞋子自然不需要学会系鞋带。再者,鞋类市场那么大,孩子的未来就非得穿“有鞋带的鞋”不可吗?说到底,学会系鞋带属于生活技能,但不属于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不会系鞋带并非“失能”。

不会系鞋带,学会便是,且学会系鞋带并不难。进一步看,即便学不会系鞋带,也不算“低能”。试问“会生火做饭但不会系鞋带”属低能吗?“会打扫卫生不会系鞋带”属低能吗?判断儿童群体是否失去了自主生活能力,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用辩证的眼光全面综合地看待。仅从“不会系鞋带不会叠衣服”便引申为“孩子们的生活技能低下”,是带着偏见怀揣有色的眼光看待这一代的青少年。

近几年,总有观点认为,“中国式教育”剥夺了孩子的劳动生活技能,认为这一代青少年“不会生活”,必须得靠父母照顾。放大了“家长包办”对孩子们的影响。的确,呼吁家长们放开对孩子们的管制,让孩子们吃一点苦,学一点生活技能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以“大多数孩子是生活的‘低能儿’”作为督促和鼓励的借口。

即便是幼时被父母包办一切生活细节,孩子们也是有成长空间的,关键在于能否客观地评价孩子们,相信孩子们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部分孩子之所以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衣服、不会系鞋带,不在于他们不想学不会学,而在于部分家长不相信孩子们能学会。此类“有色的眼光”于青少年的成长才是不利的。社会对待这代青少年,需要的是信任和放手。

总而言之,仅从“初中生不会系鞋带不会叠衣服”便认为他们生活水平低下,未免偏颇。无论是媒体、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与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是否愿意主动学习生活劳动技能,是否有毅力和信心学会生活劳动技能。单靠一时的现实表现,给初中生挂上“生活技能水平差”,想必孩子们不会服气。

13

13、“知识付费”激情退去 获取知识没有捷径

近日,据界面新闻报道,在朋友圈卖课的人越来越少了,而那些课程的用户也早已激情退去。有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增长率保持在100%上下,60%以上的人由此满足了专业需求。然而,就在人们以为这个行业可以一路“高歌猛进”之时,《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却显示,用户对知识付费产品选择更加理性,未来情感类热度将逐渐削弱,专业化、实用性强的内容将成为市场主流。

当年,“罗辑思维”等知识付费产品风头正劲的时候,忙于工作,却充满“知识焦虑”的年轻人,似乎等来了一种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完美产品”。在他们看来,只要花一笔小钱,就能让别人帮助自己在难以充分利用的零碎时间里补充知识,实在太过“超值”。然而,尽管这类产品在之后几年一路推陈出新,愈发五花八门,但用户却渐渐发现,自己在冲动之下投入到知识付费业务里的金钱,未必能够让自己真的获得知识的增长,反而不时给人一种交“智商税”的感觉。也正因如此,这个行业才停下疯狂扩张的脚步,进入一个特殊的“冷静期”。

公道地讲,对于一部分核心用户而言,知识付费确实有其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有些人在阅读上存在一定障碍,也有些人实在太过忙碌,以至于根本挤不出整块学习与阅读——对这样的用户而言,知识付费业务提供的服务尽管只是一种“二手知识”,却也能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但是,对于更多普通的年轻人而言,这样的“二手知识”并非“奢侈品”,也谈不上是什么“必需品”。只要有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书本和正规的课程,自己去汲取“一手知识”。在一定意义上,知识付费业务的存在,与其说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倒不如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条看似省力的“捷径”。遗憾的是,正如许多寓言所揭示的那样:贪图“捷径”者,往往为“捷径”所困,最终反而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许多曾经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都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刚刚买下这些产品时,大家都充满了热情,每天抽时间看一看、听一听。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热情会迅速衰退,听课的频率也会越来越低。很多人只有在续费交钱的时候,才会产生一种“我学习了”的成就感,如果真的要他去听他们自己购买的课程,他们反而会生发出“我都花钱买课了,怎么还能奢求让我花时间去听课”的质问。

从这个角度上看,与其说知识付费业务提供了一条通往智慧的“捷径”,毋宁说知识付费业务提供的是一条自我安慰的“捷径”。许多人购买的其实连“二手知识”都算不上,而干脆就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幻觉”。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任何人想要获取知识,都离不开勤奋与努力,离不开在书本上下的苦功。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时间去读书、学习,但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学到东西,总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量去做这些事。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只要付钱就能收获知识的神奇产品,那么就算这个产品卖

14

得再贵,也一定会有许多渴望知识的人愿意付钱。但遗憾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知识付费产品并不能提供这样的功能。这些产品能够提供的至多不过是一种辅助学习的功能,有时甚至只能提供幻觉,在这种情况下,有志于学习与自我提升的年轻人,还需回归学习这件事的本真,沉下心来去读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只要花钱就能省去学习的时间,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却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年轻人终究会认识到:在学习知识这件事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捷径”可走,这应当是知识付费产业的沉浮起落教给我们的重要一课。

14、“劳动光荣”入教材彰显新时代精神

8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有关工作情况。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介绍,此次编审的语文统编教材,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设“劳动光荣”单元,无疑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众所周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通向伟大梦想的阶梯。世界上的财富和幸福,都要靠劳动创造,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梦想,也都要靠劳动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且一直没有中断,靠的正是中华民族不懈地努力与奋斗。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都离不开劳动者的倾心奉献。发展是时代的命题,强国富民是目标,而这些必须依靠劳动才能实现。因此,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使其成为新时代精神,就需要把“劳动光荣”理念贯穿于教育中。

遗憾的是,还是有人对劳动缺乏敬畏感。平时不难发现,生活中有些青少年对劳动缺乏正确认识,态度不端正,对劳动有抵触情绪甚至厌恶劳动。别说动手参加劳动,就是生活都缺乏自理能力。有些孩子上了高中,连叠被、洗衣服甚至洗袜子,都要由父母代劳。

而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设“劳动光荣”单元,不禁令人眼前一亮,这是正确之举,对重塑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观,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在新时代,“劳动光荣”已成为一种精神价值,如何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就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而让“劳动光荣”入教材,就十分令人期待,如此才能让“劳动光荣”逐渐深入人心。

可见,“劳动光荣”入教材,就是在彰显新时代精神。若想让“劳动光荣”成为一种人人崇尚的价值观,学校教育必不可少。作为高中语文教材,里面专门设“劳动光荣”单元,显得尤为必要,如此才能把“劳动光荣”这一新时代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