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二
云南省
何宗海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长江上游。“云南”作为地名,最初出现在西汉,只是一个县名,三国时为郡名。唐代封南诏王为云南王,成为了南诏国的代称。元代设立云南行省,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因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亦因境内有滇池,别称滇。先秦时属滇国。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滇池县(县治在今云南省晋宁县),开辟五尺宽的道路,称作五尺道,从蜀到滇(今四川省宜宾市至云南省曲靖市)。西汉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置益州郡,下辖24县,治滇池县。东汉时置永昌郡,治不韦(在今云南省保山县北)。三国时蜀汉分置建宁、兴古、云南、永昌诸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境内被称为南中。东晋,爨(cuàn)琛及后世在昆川(在今云南省曲靖市)称王400余年。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姚州(州治在今云南省姚安县北);太宗贞观6年(632年),置戎州,治僰道都督府(在四川省宜宾市西南);玄宗时,置36羁縻州(羁縻是历史上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州、县实行的一种自治制度,和朝廷睦邻相处,不加干涉),辖137县,后增至92州;开元26年(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云南建立南诏国。南诏国所辖地域包括今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地区。相传10代国王,先后统治长
达200年,直到后晋高祖天福2年(937年),被段思平联合37部所灭,建立大理国。宋徽宗政和3年(1113年),大理国归宋后,段和誉受封为大理国王。元宪宗3年(1253年),元军灭大理国。从唐玄宗开元26年(738年),南诏皮逻阁统一六诏至元宪宗3年(1253年)大理国灭亡,这一历史时期被统称为南诏时期,共历时516年。元世祖至元4年(1267年),正式建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个行省之一,省会由大理(在今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迁至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明太祖洪武14年(1381年),灭元梁王,置云南布政使司。清代置云南省;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追捕永历皇帝于缅甸,押赴昆明被绞死。[1]
晚清的云南省,所辖区域东界贵州、广西2省,西连缅甸(时英国侵占),南毗安南(今越南,时法国侵占)、罗斛(今老挝),北邻四川省,西北与西藏接壤。境内有铁路自昆明至河内(今越南首都河内市)。省会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全省辖云南、昭通、东川、曲靖、丽江、大理、楚雄、永昌、顺宁、普洱、临安、澄江、开化、广南共14府;广西、元江、武定共3直隶州;蒙化、景东、镇沅、镇边、永北共5直隶厅;共25散州;共11散厅;共辖39县。
云南府
地处云南省中部。先秦时属滇国。西汉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属益州郡,郡辖谷昌(县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
建伶(废县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西北)、滇池(县治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连然(县治在今云南省安宁市)、秦臧(县治在今云南省富民县)、昆泽(县治在今云南省宜良县)等县。蜀汉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晋武帝泰始7年(271年),析南中原属益州的建宁、云南、永昌、兴古4郡,设立宁州,为全国19州之一。东晋成帝咸和14年(339年),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境内置92州,任命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所在益宁城。唐中,属南诏国。五代后晋高祖天福2年(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在拓东城设鄯阐府。元宪宗3年(1253年),元军攻占云南;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明太祖洪武14年(1381年),改路为府,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云南省、府、县同治在昆明城内。清承明制。[2]
省会所在地。府治昆明(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区)。辖区东及东北界曲靖府,西连楚雄府,南邻澄江、临安2府,北与武定直隶州接壤。下辖:昆明(县治在今云南省昆明市区)、富民(今云南省富民县)、宜良(今云南省宜良县)、呈贡(今云南省呈贡县)、罗次(县治在今云南省禄丰县碧城镇)、禄丰(今云南省禄丰县)、易门(今云南省易门县)共7县;嵩明(州治在今云南省嵩明县)、晋宁(州治在今云南省晋宁县)、安宁(州治在今云南省安宁市)、昆阳(州治在今云南省安宁市八街镇)共4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