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 下载本文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导入。 提问:

1. 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

2. 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 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 (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

教师分析归纳:理想按性质来划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判断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生活理想:攒钱买房;职业理想:成名成家;道德理想:见贤思齐;社会理想:改天换地。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理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理想来源于现实,又会成为新的现实。

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理想脱离现实、用现实否认理想。

投影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含义: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延续,以成其永远。

青年人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 。

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二、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 1.社会理想是社会的最高奋斗目标

社会理想是社会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定社会对未来社会发展图景的总体设计,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我国现阶段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学生讨论)

2.个人理想是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

从邓亚萍的成功经历,说明个人理想是和时代发展以及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相结合,综合反映每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

3.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在日本侵华时期,梅兰芳蓄胡明志,坚决不给日本人唱戏;而汪精卫则成立了伪政府,为日本侵华服务。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有为了保护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还有只顾自己逃生的“范跑跑”……从这些事实中,我们看到任何人的个人理想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 从我们的飞天之梦的实现,可以看到是许许多多的航天人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圆梦的。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组成的,社会理想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的。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 (学生分析)

三、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领我们走到黎明。

请你想想,理想像什么? (学生举例比喻)

从王宝强的“从农民到影帝”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2.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从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到缺失了右臂的丁晓兵的事例中,归纳出: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理想是人生进步的力量源泉

介绍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默默坚守悬崖学校19年的夫妻俩。从他们的故事中归纳出:理想是人生进步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