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与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我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础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CAI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设计思路: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2、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 3、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 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教学重点: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七、教法和学法

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帮助学生分析、解疑;利用图表对比推测;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学习方法:观察与思考、对比分析推测法、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求知等。

八、创新点:

1、利用人体排出废物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较好的区分两个概念排遗和排泄。

2、尿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先通过课件整体感知,然后分段对比,引导推测,使学生理解肾小球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最后以一个角色游戏来加强学生对这一作用的掌握和运用,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九、教学过程

1、先将本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多媒体上展示,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去发现知识。

情景导入:以一个flash动画引入,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出问题:什么是排遗?什么是排泄?排泄的方式有哪些?排粪是排泄吗?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纠正生活中错误的理解,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