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下载本文

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 ( C ) A.第一个星期 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 D.第四个星期 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3、哲学正式形成于(A )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5、世界观就是(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D ) A.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 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 D )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 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

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 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C )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D ) A. 阶级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 A. 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

B.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C. 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 增长科学知识 B. 增强语言能力 C. 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 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

A. 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 B. 亲自参加实践 C. 理论联系实际 D. 虚心向人求教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D )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C )

A.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C.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D.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定 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它们是( B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C. 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 D. 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 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B )

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 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 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2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29、“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C )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

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 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 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 ( A ) A.物质 B.运动 C.意识 D.实践 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 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A )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C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5、《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C. 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 A.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

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D.前者是完全错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

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2、“万物皆备于我”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

A.不可知论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万物皆备于我”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心外无物”

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46、“理在事先”这种认识论的观点是( )

A.不可知论 B.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 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

A.物质范畴 B.存在范畴 C.意识范畴 D.实践范畴

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达尔文 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 A.夸克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语言的产生 B.人脑的形成 C.文明的发展 D.生产劳动 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 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 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 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