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蜜丸的制作方法汇总 下载本文

中药蜜丸的制作方法汇总

一 中药汤剂的剂量要先换成丸剂剂量,一般的换算方法是:一付汤剂(一日量)做成丸药可以服用十日。原因是汤剂时,经过加热要破坏一部分。但要注意的是,在换算前,有没有要特殊处理或加减量的药物,以求得安全和最好的疗效。

二 做丸药工序

一)、粉碎:把从药店买回来的中药,首先要经过粉碎成细末,这过程并不十分简单,主要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1、中药不易被粉碎,较好的办法是经过初步打碎情况下(可以用粉碎机少打一会儿),再把药放到高压锅内(因为高压锅底厚相对热的传导慢些,中药不易焦糊),注意小火开始加热,并不时用手在其中翻动,以使加热均匀。当手觉得烫时,断火,仍要不停翻动药物。直到觉得温度明显下降,再重新开小火,不断这样反复,直到药物干燥。

2、黏度:有些中药有一定黏度,如熟地,天冬,麦冬,枸杞等,但凡发软的几乎都是有一定黏度。解决办法是先从大块变小块,按上述加热法加热,放凉后入粉碎机,加些已经粉碎好并过筛的细药粉同时粉碎,这样可以明显减少黏度并能尽快粉碎。

二)、炼蜜:熬炼蜂蜜,先用武火,熬沸后改为文火缓熬。你可以观察锅里的蜂蜜,沸腾后,它不是要冒泡吗?先是大泡,后是小泡,如果是均匀的小泡了,就快可以了。纯正蜂蜜,刚开锅泡沫颜色为白色,小火熬制3-5分钟或更长一点时间,泡沫颜色才会略有黄色。如果刚开锅泡沫颜色即为黄色,是蜂蜜不纯,或是假蜂蜜。假蜂蜜制作的蜜丸特别硬;纯正蜂蜜制作的蜜丸柔软。 按丸药药料的成分,分别熬为老密、中蜜、嫩蜜。

即药料以草根、树皮为主,纤维多不易粘结的用老蜜(但绝对不是“滴水成珠”,那样己超过了老蜜的粘结度,制成的丸药干硬难服)。

药料中以含糖或含胶质或含淀粉较多容易粘结的用嫩蜜。 药料成分适中的用中蜜,制蜜丸大多用中蜜。而老蜜、中蜜、嫩蜜的判断,习称“看火色”,

三)、调药。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盆装的药粉内,同时用粗竹筷在药粉内成园周搅动,就象平时做饺子前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以基本上看不到干药粉时停止加蜜,但又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丸子不易成形。如开初蜂蜜的总量没掌握好,此时在调蜜时就可根据药粉的干湿度来补救。调好后,用消毒的双手在盆中和为一团。

四)、搓条、和丸。(用消毒刀具、菜板)和丸时可用少许芝麻油点于掌心以使久药光亮。如按每粒丸药重10g计,一料共重3000g,就要做成300粒。可将和好的药团分为三坨,每坨再分为5小坨,每小坨搓条后,按菜板上已刻的刻度分切为20节,每节搓一丸。

五)、分丸:趁热尽快分丸

1、分成大丸:按当初处方中买回的是多少天的剂量分,例如买来是一个月的,把总药团先分成2等份,每份是半个月的,再各等分,每份就是一星期的了,再

等分,每份就是4天的,再往下分到一天量时,一周本来应该是7天,却分成了8天,这样使操作方便快速。直到分成每日每次的量。这个过程要尽量快,要趁热,凉了就费劲了。

2、做小丸:为服用方便可继续做小丸(黄豆大小),因为设计小丸的用蜜量少,这时的大丸较硬,要如下步骤才好操作。

六)、包装。先备好无毒塑料薄膜(过去用皮纸或蜂腊),每张大约10X10cm大小。每和一丸就用薄膜包裹一丸,不必另作“阴干”。和完后再用消毒器具装存备用。包装与贮藏:制成的蜜丸,外形圆整光滑,表面致密滋润,无可见纤维或其它异色点,待药丸发汗(3天),外表变硬,然后用蜡纸、玻璃纸、塑料袋或蜡壳等包好,贮存于阴凉干燥处。包装与贮藏:制成的蜜丸,外形圆整光滑,表面致密滋润,无可见纤维或其它异色点,待药丸发汗(3天),外表变硬,然后用蜡纸、玻璃纸、塑料袋或蜡壳等包好,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注意 :

制作的蜜丸表面不亮、搓散,是蜜少、和药太硬,或没有揉好、或药粉太粗;

要求:

1.中药粉要达到80-100目左右或更细(蜜丸的药粉相对要求较低,但最好还是用风选式粉碎机加工,因为风选式粉碎机加工的药粉粗细度比较均匀一致,粉碎机网址见下面);

2.炼蜜要到位,炼去大部水分,一般中嫩蜜即可。

3.热蜜和药,如有粘性大的药物或易挥发药物,要适当降低蜜的温度再和药,要将蜜往药粉里倒,药粉与蜜的比例约1﹕1左右,看情况可调整软硬,要像和面一样多揉一揉,好用一些。洗净手再拿药团,以基本不粘手为准(注意:和药团不能加水,只用蜂蜜)。

4.储藏:蜜丸可直接储藏。大丸可用蜡光纸包裹,放入小自封口袋封严,不能透气。

如果用圆塑料壳包装,外面必须蜡封,不能透气才行。如果透气,很快就霉变变质坏了。

5.服用中药大蜜丸,先把大蜜丸捏成长条形,掰成十几个小块,再捏成圆形,跟小蜜丸基本一样,再服用。中药大蜜丸,包括9g的、6g的、3g的,都不能直接吞服,要先把大蜜丸捏成长条形,掰成十几个小块,再捏成圆形,跟小蜜丸基本一样,再服用。如下: 三、蜂蜜的炼制

传统的炼制法多采用常压炼制,即在蜂蜜中加入沸水(或蜂蜜中加水煮沸),使溶化,并适当稀释,通过三至四号筛网以滤除杂质,滤液置铜锅中加热,并不断去沫、搅拌,至需要程度。

1、嫩蜜蜂蜜加热至105-115℃,含水量在14%-20%,密度为1.35左右,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粘性。嫩蜜适合于含较多油脂、粘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粘性较强的药材制丸。

2、中蜜(炼蜜)、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116-118℃,含水量在14%-16%,密度为1.37左右,出现浅黄色有光泽的翻腾的均匀细气泡,用手捻有粘性,当两手指分开时无白丝出现。中蜜适合于粘性中等的药材制丸,大部分蜜丸采用中蜜制丸。

3、老蜜中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119-122℃,含水量在10%以下,密度为1.4

左右,出现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手捻之甚粘,当两手指分开出现长白丝,滴入水中成珠状。老蜜粘合力很强,适合于粘性差的矿物质或纤维质药材制丸。 炼蜜程度除由制丸药材性质而定外,与药粉含水量、制丸季节气温变有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一般冬季用稍嫩蜜,夏季用稍老的蜜。 1.干燥、粉碎:

先把各药全部重新干燥一下。入在中药粉碎机里一一粉碎,再把过筛筛选一遍。放粗的重新再粉碎一次。最后只留下一点干姜甘草的一些粗纤维。 2.熬蜜,拌药粉。

冷锅下蜜,纹火加热,边加热边不停用铲翻抄,不使粘锅,初入锅,蜜厚,蜜热后变稀,仍不停熬制,直到蜜汁发黄,起泡。然后把药粉放四分之三(留一点,以防过分粘稠作防粘准备用粉。)下药粉后,不停的翻炒,不能用手,这时温度较高。以防烫伤。就像做包子一样,不停翻炒挤压。成面团后,可试着用手去挤面团,挤匀不准,如果觉得手特别粘,就用备用的药粉撒上一点,继续挤压摔打。直到不粘手为止。 3.趁热,做蜜丸。

将面团搓成条状,然后一小段一小段的用手或用刀截下来,用手搓圆。就像做小汤圆一样。如果蜜的量少的话,温度凉下来后,很快就会变硬,难搓。蜜的量多的话,就不会变硬。凉了也不变硬。

下面就小蜜丸制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炼蜜不当

炼蜜是丸块法制小蜜丸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根据药物性质、气温高低,把蜜炼的恰到好处,既需要经验,又要细心,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炼蜜偏嫩或偏老的情况。炼蜜偏嫩,在制作丸块、搓条、割丸等工序中,会出现黏腻、黏附器皿、操作台及搓丸板等现象,丸粘表面亦不光洁。要避免上述问题,可先取少量炼蜜与少许药粉混匀(小样丸块),发现炼蜜偏老,亦会给其后的操作带来困难,尤其是冬季,气温低,丸块冷却快,搓条极为困难,此时,可在丸块中加入少量热开水重新混合均匀。 2、蜜粉比例不当

即用蜜过多(可称伤蜜)或用蜜不足(习称欠蜜)。伤蜜时制得的丸块塑性好而弹性差,搓成的丸条,分割的丸粒容易变形和粘连,出现伤蜜有时是对药粉用量估计不足,但还是粗心所致。避免伤蜜可采用分次加蜜的方法。若已伤蜜,在没有药粉加时,可酌加适量。出现欠蜜时,不要勉强做下去,可在丸块中添加适量炼蜜重新混匀以求丸块的质量。 3、下蜜温度不当

一般为粉多趁热下蜜,因炼蜜温度高,流动性好,渗透好,易于丸块的制作。但在有些情况下蜜温不可太高,如处方中有树脂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等,蜜温过高可使这些药粉溶化,冷却后硬结或块(嫌称骨头)于搓条制丸及吞服均为不利。还有芳香药物亦不可下热蜜,以防有效成分的损失。上述情况下蜜温应当控制在60℃以下为宜。 4、胶类药物的处理

有些处方胶类药物比例过大,影响制丸。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炒胶珠的方法解决。按照中医治病的要求,以补见长的胶类药物,应烊化服用为宜。因此不能采用逢胶炒珠的办法。此时,可将胶加水溶化并进行适当浓缩,再根据药物的多少,加入适量炼蜜继续热溶,然后与药粉混合。但须注意,加入的炼蜜既不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