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课例研修汇报 下载本文

《黄山奇松》课例研修汇报

一、我们对“智慧课堂”的认识:

什么是智慧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充满生机。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会得到激活;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会体验到求索求知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智慧课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学”要能主动地学习,思考地学习,有效地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从学习中获得内在的利益,体验到学习乐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强调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寻求学生“语文技能发展的共生点”,加强听、说、读、写与思考、想象、观察、感悟等的有机结合。 二、我们的思考与探索: (一) 确定教学专题

《小学写景类记叙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都是读和写有密切联系最好的说明。小学生习作是难点,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挖掘教材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使“读”与“写”融会贯通。所以读写结合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每一节语文课上,总有或多或少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的“小练笔”,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局部,读中学写,迁移创新。然而在课堂上,读写结合训练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方法的有效指导,没有内容的系统训练。作为老师,在创设读写训练的环节时经常会感到茫然。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文体大多是记叙文、说明文、古诗、童话、寓言。记叙文中有写景、写事、写人、状物等。而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大自然的景物,但对于如何写景也是一大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小学写景类记叙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研究》为主题,开展课例研究。希望能够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和写有机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通过开展课例研究,促使团队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捕捉写作教学的契机,探索出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二)梳理三到六年级语文教材写景类文章的读写结合点。

苏教版三到六年级语文教材写景类文章读写结合点的梳理 年级 三年级 篇目数量 8篇 读写结合点的梳理 1.学写比喻句。 2.仿写简单的先总后分的构段方法。 四年级 6篇 1. 学习按方位顺序写短文。 2. 学会观察写景物特点。 五年级 6篇 1. 写实加联想写景物的方法。 2. 仿写总分总构段方法。 3.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六年级 9篇 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的学习。 (三)选定课例,解读教材。 A.我们选择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第一课时进行课例研修。 B.解读教材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五单元共有三篇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一组课文主题是祖国各地,以描摹介绍风景名胜为主,同是写风景名胜,但三课的写法各异,这三篇课文在教学时又有各自的侧重点: 课文 《黄山奇松》 写作特色 “写实与联想”结合是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色。可让学生运用写实与联想的方法练写黄山其他松树。 《黄果树瀑布》 文章以移步换景的方法,对瀑布作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描绘,这种写法在游记中经常采用,在教学时可以有意渗透和介绍学习。 《莫高窟》 是介绍性的文章,要关注其中为了把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等写具体、写形象,采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分类别等。 《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我们的课题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研究”,要知道,实现有效的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的训练点。我们发现这一课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读写的训练点很多:

1. 从篇章结构来看:整篇文章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第二段在写三大名松时采用“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按部分到整体来写;

2. 详略结合:在写三大名松时详写迎客松,送客松较详,略写陪客松,做到有详有略;

3. 点面结合:如果说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面的描写,那么第二自然段就可以理解为点,做到点面结合;

4. 写实+联想:在具体写松时,运用了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方法。 ……

训练点放在哪呢?这是写景物的文章,要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光写实是不够的,必须展开联想,而“写实与联想”结合是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色。而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恰恰是学生的一个弱点,经过几番思考,最后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聚集在“写实与联想”之上。 (四)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预学单,通过预学单,我们发现:学生通过预习,仍不明白的问题有:

1.“枝干遒劲”“蟠曲”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把送客松称为“天然盆景”? 3.黄山在哪里?

4.为什么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5.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其中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4.5个问题上,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其中黄山奇松“奇”在哪里?也是课后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学习的重点。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探究的核心问题。

为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我们在预学单中设计了一道练习。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能初步了解作者运用了比喻的写法,能抓住一些重点词谈自己的感受,但理解的层次较浅,对与作者写法的精妙体会不到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点拨。 (五)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经过以上的研究分析,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做了如下定位: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的生字词,学会联系语境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品读课文第二段,感受黄山松之“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习第二自然段“写实+联想”的写作手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迁移仿写黄山其它松树。

教学重点: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难点:运用“写实+联想”的方法,迁移仿写黄山其它松树。